全納教育與現(xiàn)代教育的抵牾——基于殘疾兒童等弱勢群體的視角
[Abstract]:Modern education is the educational mode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modern thinking, which has the rigid theory of grand narration, the minority children become the "surplus" of essentialism and the "distortion" of the theory of education of the minority children. Inclusive education, while accessible to every child with special needs, is utopian. Therefore,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educational direction of the unity of essentialism construction and post-modernism criticism.
【作者單位】: 南京特殊教育職業(yè)技術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
【分類號】:G76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王培峰;;馬克思主義人學視閾中的殘疾兒童少年與教育[J];教育學報;2010年06期
2 鄧猛;肖非;;全納教育的哲學基礎:批判與反思[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8年05期
3 吳承明;論歷史主義[J];中國經濟史研究;1993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熊西宇;;淺談成功體育教學模式在特殊教育學校的實施[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6年09期
2 劉建華;聽障生閱讀現(xiàn)狀的調查分析與閱讀指導的建議[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3 朱衛(wèi)東,葉巍,李文輝;江蘇省殘疾人體育教育的現(xiàn)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4 張繁,孫建翠;對體育教育專業(yè)培養(yǎng)特教體育師資模式的探討[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5 宗占國;關于殘疾人高等教育幾方面問題的思考[J];長春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6 項芳芳;;社會助殘活動對視力障礙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滄桑;2011年02期
7 王曉玲;劉君;劉文軍;;鐵嶺市特殊教育學校盲人體育的發(fā)展現(xiàn)狀[J];成功(教育);2010年02期
8 孔令雪;;泛智教育與全納教育之比較研究[J];成功(教育);2010年02期
9 申仁洪;;全納教育的支持系統(tǒng)及其生態(tài)化走向[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10 申仁洪;;和諧社會視閾下的重慶特殊教育:變革與發(fā)展[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周曉紅;李剛;;我國特殊教育經費投入的問題與對策解析[A];2009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王丹;青少年情緒—行為問題、家庭功能、認知性情緒調節(jié)策略及其關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連峗;中國特殊音樂教育:歷史與現(xiàn)狀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0年
3 楊柳;從隔離到全納[D];西南大學;2009年
4 范兆蘭;動態(tài)評估理論與應用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5 吳燕丹;生命關懷視野下調適性體育課程的理論與實踐[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6 趙仲明;西方音樂研究在中國(1980-2000)[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燕;特殊教育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養(yǎng)模式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張悅;我國殘疾人高等教育發(fā)展問題與對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黃美賢;“隨班就讀”教師的專業(yè)培訓問題與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劉坤;二戰(zhàn)后美國特殊教育立法的演進及其對我國的啟示[D];河北大學;2009年
5 郭藝萍;歷史主義與階級觀點論爭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竇靜;殘疾青少年兒童教育、康復體系初探[D];天津財經大學;2010年
7 劉帥;我國聾人高等工科教育模式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10年
8 丁迎春;健聽與聽障兒童語調聲學特征的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楊袖蘇;我國特教教師教育政策的保障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10 劉增雷;中美特殊教育教師職前培養(yǎng)的比較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張茂聰;王培峰;韓志玲;;現(xiàn)代特殊教育之素質教育觀[J];現(xiàn)代特殊教育;2002年11期
2 鄧猛;;從隔離到全納──對美國特殊教育發(fā)展模式變革的思考[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9年04期
3 鄧猛;潘劍芳;;論教育研究中的混合方法設計[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2年03期
4 俞吾金;;形而上學發(fā)展史上的三次翻轉——海德格爾形而上學之思的啟迪[J];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潘鳳;;淺析后現(xiàn)代女權主義[J];法制與社會;2009年21期
2 羅祖兵;;教育理論與實踐:后現(xiàn)代的檢視[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3 盧少求;盧義忠;;后現(xiàn)代主義與教學改革研究述評[J];石家莊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4 陳卓;;“同質的平等”觀與“異質的平等”觀——后現(xiàn)代主義的解讀[J];臨滄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2期
5 唐慶強;耿卉;;后現(xiàn)代主義教育觀對網絡教育的影響[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9年11期
6 陳卓;;“同質的平等”觀與“異質的平等”觀——后現(xiàn)代主義的解讀[J];德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1期
7 曹劍波;;一種解構的知識論:女性主義后現(xiàn)代論[J];人文雜志;2006年06期
8 吉蓮·豪伊;吉蓮·豪伊;江洋;;后現(xiàn)代主義之后:回到女權主義與馬克思主義[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9年04期
9 李少軍;;系譜學辨析——論系譜學的復雜性維度[J];教學與研究;2006年04期
10 王平;郭蓉;;后馬克思主義的現(xiàn)代性預設及其困境[J];青海社會科學;2007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凡;;后馬克思主義之后的馬克思主義——辨析詹姆遜與后馬克思主義的關系[A];“后現(xiàn)代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2 栗華;焦明甲;;新時期中國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及其歷史命運[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三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50年來文藝發(fā)展道路與21世紀文藝發(fā)展走向學術年會論文集匯編[C];2000年
3 周建萍;;后現(xiàn)代語境中的中國影像文化[A];馬列文論研究——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十九屆、二十屆、二十一屆、二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02年
4 白興易;;論現(xiàn)代家具與后現(xiàn)代家具的風格[A];2005年工業(yè)設計國際會議論文集[C];2005年
5 孫斌;張艷芬;;無所不在的目光:監(jiān)視——從?碌摹氨O(jiān)視”概念來看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與后現(xiàn)代主義[A];“后現(xiàn)代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6 方玨;;略論伊格爾頓對后現(xiàn)代主義的解讀[A];“后現(xiàn)代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7 周素卿;;都市地理學的理論光譜與發(fā)展趨向:從人文生態(tài)學派到后現(xiàn)代主義[A];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暨2001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8 陳學明;;論馬克思主義與后現(xiàn)代主義在生態(tài)問題上的對立[A];“后現(xiàn)代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9 李玉梅;;陳寅恪西北學的后現(xiàn)代主義色彩[A];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新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10 黃懷璞;;后現(xiàn)代之慮:技術復制與仿像現(xiàn)實[A];“全球化語境中電影美學與理論新趨勢”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劉淼;青島現(xiàn)代教育的開啟者 九中昨迎來建校110周年[N];青島日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 曾曉偉;擊鼓奮進打造現(xiàn)代教育明珠[N];綿陽日報;2011年
3 向燕南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歷史并未因后現(xiàn)代主義的解構而失去意義[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4 本報記者 解國記 阮大華 田朝暉;光大傳統(tǒng)文化,抵御后現(xiàn)代主義消極影響[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5 胡銀屏;后現(xiàn)代主義的由來[N];山西黨校報;2010年
6 蘭州民族中學 王世豐;談“仁愛”思想在現(xiàn)代教育中的作用[N];甘肅日報;2010年
7 ;讓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教育交融共生[N];中國教師報;2010年
8 汕頭市天竺中學 洪偉珠;在現(xiàn)代教育中運用網絡善用網絡[N];汕頭日報;2011年
9 邢霞;人文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教育密不可分[N];社會科學報;2011年
10 浙江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 王加豐;現(xiàn)代教育何以陷入兩難境地[N];解放日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姚遠峰;尋求意義:現(xiàn)代教育之轉型[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滕學明;論安妮塔·布魯克納小說的后現(xiàn)代現(xiàn)實主義風格[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3 楊一鳴;教育與時間[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4 方建鋒;論現(xiàn)代教育中的實質非理性現(xiàn)象[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姜華;大眾文化理論的后現(xiàn)代轉向[D];黑龍江大學;2004年
6 王維杰;在馬克思主義與后現(xiàn)代主義之間[D];吉林大學;2008年
7 李瓊;保羅·奧斯特的追尋:在黑暗中尋找自己的位置[D];廈門大學;2009年
8 李雪;戴維·洛奇重要小說中三種現(xiàn)代寫作方式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9 張波;美國藝術教育思想發(fā)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10 姜萌萌;幻象與現(xiàn)實·真實與虛假[D];上海戲劇學院;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維祥;淺談學校體育教學中人文思想的確立[D];遼寧師范大學;2005年
2 王瑞;詹姆遜后現(xiàn)代主義空間理論述評[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3 宋新影;重評托馬斯·卡萊爾的歷史思想[D];山東大學;2005年
4 周力輝;西方“終結論”思潮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5 肖海;我國當前高校教務管理理念探索[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6 魏旭\,
本文編號:22829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tsjy/2282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