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人際溝通能力調查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0-25 09:45
全球化浪潮席卷了世界的每個角落,對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隨著職業(yè)活動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溝通能力已成為21世紀人才必備的素質之一。處于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期的大學生,他們思維敏捷,樂于接受新事物,但同時也面臨穩(wěn)定與變化,保留與更新,本土與全球,開放與封閉的諸多矛盾,他們的心理調適能力受到嚴峻的挑戰(zhàn)。近幾年,大學出現因溝通障礙引發(fā)的眾多校園問題,顯示當代高校學生的溝通能力不容樂觀,使得對大學生溝通能力的研究具有時代的必要性。然而對大學生溝通能力的研究卻沒有引起學術界應有的關注,只有幾篇論文散見于期刊上,且多是理論上的剖析,實證研究少之又少,這使得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價值和現實意義。本論文從社會心理學、心理學、傳播學、溝通學等多門學科的領域,對溝通與人際溝通的相關文獻進行整理和分析,廓清大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的結構和維度,并借鑒相關溝通學研究者的調查問卷,編制了《大學生人際溝通能力調查問卷》;對3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使用SPSS 11.5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1在非言語溝通和溝通動機兩個維度上存在顯著性的性別差異,與女大學生相比,男大學生非語言溝通能力稍...
【文章來源】:湖南科技大學湖南省
【文章頁數】:6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選題緣起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 國外溝通研究現狀
1.2.1.1 溝通涵義
1.2.1.2 溝通類型
1.2.1.3 人際溝通理論
1.2.1.4 人際溝通能力
1.2.1.5 人際溝通能力結構
1.2.2 國內大學生溝通能力相關研究
1.4 研究意義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大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現狀調查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問卷設計
2.3.1 調查維度
2.3.2 問卷編制
2.3.3 調查預試
2.3.4 信度考察
2.3.5 效度考察
2.4 正式調查
2.4.1 被試分布
2.4.2 調查程序
2.4.3 調查結果
2.4.3.1 性別差異
2.4.3.2 地域差異
2.4.3.3 文理科差異
2.4.3.4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差異
2.4.3.5 年級差異
2.5 討論
2.5.1 非語言溝通與溝通動機存在顯著性性別差異
2.5.2 溝通焦慮存在顯著性地區(qū)差異
2.5.3 人際溝通能力不存在顯著性文理科差異
2.5.4 溝通動機在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上存在顯著性差異
2.5.5 人際溝通能力不存在顯著性年級差異
第三章 大學生溝通能力培養(yǎng)基本策略
3.1 改革學校教育模式,健全系統(tǒng)溝通教育機制
3.1.1 溝通教育應納入到大學生素質培養(yǎng)課程體系
3.1.2 溝通教育應納入到教師、教輔人員培訓體系
3.2 搭建體驗式溝通平臺,拓展大學生溝通途徑
3.2.1 建立團體心理輔導,改善不同群體溝通狀況
3.2.2 運用學習型組織理論,建設與管理學生社團
3.3 加大溝通教育力度,著力培養(yǎng)學生溝通主體意識
3.3.1 主動溝通意識
3.3.2 角色換位溝通意識
3.3.3 雙贏溝通意識
3.3.4 45度角彈性溝通意識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附錄A 攻讀碩士間發(fā)表的論文
附錄B 大學生人際溝通能力調查問卷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體驗式培訓:教師培訓的新視角[J]. 吳衛(wèi)東. 教育發(fā)展研究. 2008(Z4)
[2]大學生溝通能力培養(yǎng)教育探索[J]. 張爾升. 經濟與社會發(fā)展. 2008(01)
[3]淺析體驗式培訓[J]. 焦燕. 大眾科技. 2005(12)
[4]走向對話的教育評價[J]. 葉信治. 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4(05)
[5]人際溝通視角下的親師關系[J]. 秦向榮. 贛南師范學院學報. 2004(04)
[6]大學生人際交往小組輔導的理論與實踐[J]. 鄭安云,高新鎖,令狐培選.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02)
[7]社會技能構成因素及其意義[J]. 秦啟文,黃希庭. 心理學探新. 2001(01)
[8]優(yōu)化大學生心理素質 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大學生心理素質優(yōu)化的實驗研究[J]. 樊富珉,王冰.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1999(02)
碩士論文
[1]校長—教師有效溝通研究[D]. 孫海紅.南京師范大學 2007
[2]企業(yè)內部人際溝通的現狀調查及其改善策略的理性探索[D]. 黃萍.西南大學 2007
[3]當代大學生人際溝通的有效性問題研究[D]. 卓成霞.蘇州大學 2005
[4]客戶公眾關系的溝通研究[D]. 陸林.西南師范大學 2003
本文編號:3457144
【文章來源】:湖南科技大學湖南省
【文章頁數】:6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選題緣起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 國外溝通研究現狀
1.2.1.1 溝通涵義
1.2.1.2 溝通類型
1.2.1.3 人際溝通理論
1.2.1.4 人際溝通能力
1.2.1.5 人際溝通能力結構
1.2.2 國內大學生溝通能力相關研究
1.4 研究意義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大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現狀調查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問卷設計
2.3.1 調查維度
2.3.2 問卷編制
2.3.3 調查預試
2.3.4 信度考察
2.3.5 效度考察
2.4 正式調查
2.4.1 被試分布
2.4.2 調查程序
2.4.3 調查結果
2.4.3.1 性別差異
2.4.3.2 地域差異
2.4.3.3 文理科差異
2.4.3.4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差異
2.4.3.5 年級差異
2.5 討論
2.5.1 非語言溝通與溝通動機存在顯著性性別差異
2.5.2 溝通焦慮存在顯著性地區(qū)差異
2.5.3 人際溝通能力不存在顯著性文理科差異
2.5.4 溝通動機在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上存在顯著性差異
2.5.5 人際溝通能力不存在顯著性年級差異
第三章 大學生溝通能力培養(yǎng)基本策略
3.1 改革學校教育模式,健全系統(tǒng)溝通教育機制
3.1.1 溝通教育應納入到大學生素質培養(yǎng)課程體系
3.1.2 溝通教育應納入到教師、教輔人員培訓體系
3.2 搭建體驗式溝通平臺,拓展大學生溝通途徑
3.2.1 建立團體心理輔導,改善不同群體溝通狀況
3.2.2 運用學習型組織理論,建設與管理學生社團
3.3 加大溝通教育力度,著力培養(yǎng)學生溝通主體意識
3.3.1 主動溝通意識
3.3.2 角色換位溝通意識
3.3.3 雙贏溝通意識
3.3.4 45度角彈性溝通意識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附錄A 攻讀碩士間發(fā)表的論文
附錄B 大學生人際溝通能力調查問卷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體驗式培訓:教師培訓的新視角[J]. 吳衛(wèi)東. 教育發(fā)展研究. 2008(Z4)
[2]大學生溝通能力培養(yǎng)教育探索[J]. 張爾升. 經濟與社會發(fā)展. 2008(01)
[3]淺析體驗式培訓[J]. 焦燕. 大眾科技. 2005(12)
[4]走向對話的教育評價[J]. 葉信治. 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4(05)
[5]人際溝通視角下的親師關系[J]. 秦向榮. 贛南師范學院學報. 2004(04)
[6]大學生人際交往小組輔導的理論與實踐[J]. 鄭安云,高新鎖,令狐培選.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02)
[7]社會技能構成因素及其意義[J]. 秦啟文,黃希庭. 心理學探新. 2001(01)
[8]優(yōu)化大學生心理素質 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大學生心理素質優(yōu)化的實驗研究[J]. 樊富珉,王冰.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1999(02)
碩士論文
[1]校長—教師有效溝通研究[D]. 孫海紅.南京師范大學 2007
[2]企業(yè)內部人際溝通的現狀調查及其改善策略的理性探索[D]. 黃萍.西南大學 2007
[3]當代大學生人際溝通的有效性問題研究[D]. 卓成霞.蘇州大學 2005
[4]客戶公眾關系的溝通研究[D]. 陸林.西南師范大學 2003
本文編號:34571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3457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