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研究型大學教授勝任力模型構建
【學位授予單位】:大連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G642.4
【圖文】:
所要求的與高績效相關的一系列素質或素質組合,并且這些素質是可分級、可被測評的;是指達成某一績效目標的一系列不同勝任力要素的組合I0][‘,][57形8]。目前,提出的勝任力理論模型主要有冰山模型和洋蔥模型兩種。勝任力的冰山模型(如圖2.1所示)主張有五種類型的勝任力:動機、品質、自我認知、角色定位與價值觀、技能知識。按照這個模型,“技能知識”處于水面以上是看得見的冰山,最容易改變!皠訖C、品質”潛藏于水面以下,不易看到,也最難改變或發(fā)展!白晕艺J知、角色定位與價值觀”特征界于二者之間。技能知識砂擴括擠泌素質體系的冰山模型圖2.1勝任力冰山模型Fig· 2.1IeebergmodelofcomPetenee洋蔥模型(彭劍峰,2003)嘩]是從另一個角度對冰山模型的解釋。洋蔥模型中的各核心要素由內至外分別是動機與個性、自我形象與價值觀、社會角色與態(tài)度、知識與技
剩噱歉鎏遄釕畈憒蔚氖と翁卣鰨囹畈蝗菀贅謀浜頭⒄?如圖2.2所示)。堆以評汾與后天習俘/當圖2.2勝任力洋蔥模型 Fig.2.2onionmodelofeomPetenee 2.1.2勝任力建模方法構建勝任力模型的方法主要有兩種:行為事件訪談法(BEI)和問卷調查法。行為事件訪談法是一種開放式的行為式探索技術,是揭示勝任特征的主要工具。問卷調查法一般是通過對文獻的回顧、工作者訪談等多種方法編制研究問卷,在大量樣本的調查基礎上通過對數(shù)據(jù)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驗證性因素分析,提煉出勝任力構成要素。本文即采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型大學教授勝任力模型構建。(1)國外勝任力建模方法Flanagan(1954)年采用關鍵事件法建立了第一個嚴謹?shù)膭偃瘟ρ芯糠椒╗e0】。1959年white提出了勝任力特征的概念[el】。 1973年Mcclelland開發(fā)了行為事件訪談法,建立了第一個勝任力模型,因而被稱為“美國勝任力模型之父”。Boyatzis(1982)以美國12個工業(yè)行業(yè)41個管理職位2000多管理員工最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全面的分析,最后得出了管理人員的通用勝任力模型【le]。幾加n(1999)等基于行為模型開發(fā)了技術經理人員通用勝任力模型102】。Brockbank等人(2002)通過調查問卷以及優(yōu)秀者與普通者的比照分析,得出新一代人力資源管理勝任力模型,包含個人誠信、商業(yè)知識、戰(zhàn)略貢獻、人力資源技術、人力資源實施哪l。ThomPsno和strickland根據(jù)行業(yè)關鍵成功因素(KSFs)開發(fā)勝任特征模型,指出這種方法的關鍵是要識別并獲取行業(yè)關鍵成功因素[63]。SPence:完善了Mcclelland的勝任力模型構建方法【641:①確定績效有效標準;②選擇有效樣本(優(yōu)秀組,普通組);③收集資料(實地觀察、行為事件訪談、主題分析、360
教師問卷按學歷程度劃分博士學位153人,碩士學位49人,學士學位18人,?埔韵1人。學生問卷具有博士學位的31人,具有碩士學位的64人,具有學士學位的119人(如圖3.3所示)。2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曉軍;孫立萍;;姚教授自嘲[J];基礎教育;2007年10期
2 雪人;;教授與瘋子[J];涉世之初;2007年01期
3 王守業(yè);;美國贈地大學的歷史及其啟示[J];科技導報;2011年17期
4 姜書;;劫不走的真情[J];黃金時代;2002年08期
5 趙濤;;試析研究型大學視閾下專業(yè)建設的思考與對策[J];中國電力教育;2011年25期
6 李延保;;對“研究型大學”和“研究性教學”的再認識[J];中國高?萍;2011年06期
7 趙繼;鄭東;金祥雷;;研究型大學學術發(fā)展的邏輯主線[J];中國高?萍;2011年06期
8 ;大學生與教授[J];青少年日記;2007年06期
9 張小失;奮斗的另一面[J];基礎教育;2004年09期
10 佚名;;教授被殺[J];青少年日記(小學生版);200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婁成武;;研究型大學管理模式研究[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5-2006年度][C];2008年
2 姚玲;周星;許愛偉;;試述研究型大學與培養(yǎng)高層次來華留學生[A];北京高校來華留學生教育研究[C];2008年
3 雷玉雙;;研究型大學圖書館的建設[A];“高教強省”探索與實踐——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4 岳利民;;研究型大學生理學教學的初步探索——細胞生物電活動教學片斷實錄[A];中國生理學會第九屆全國生理學教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5 朱勝軍;;論研究型大學核心競爭力[A];北京高校政經、社建教學研究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潘黎;劉元芳;;研究型大學在創(chuàng)新型國家中的角色定位[A];首屆中國科技政策與管理學術研討會2005年論文集(上)[C];2005年
7 劉福江;吳信才;鄭貴洲;郭際元;;“研究型學習”模式在研究型大學GIS專業(yè)人才教育中的探索——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為例[A];中國地理信息系統(tǒng)協(xié)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段遠源;馮婉玲;;研究型大學教材建設相關問題思考[A];探索的腳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設論文集[C];2010年
9 何勇;裴晶瑩;羅圣國;熊楚強;;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教學督導工作信息化管理初探[A];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努力增強高校創(chuàng)新與服務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8年
10 劉向兵;梁敬芝;;本科教育質量與研究型大學核心競爭力的培育[A];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努力增強高校創(chuàng)新與服務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任紹敏 趙何娟;丁學良:中國需要真正意義上的研究型大學[N];第一財經日報;2006年
2 張劍鋒 郭少峰;教授泄題給“親密”學生?[N];法制生活報;2005年
3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 段寶巖;關于研究型大學的思考[N];光明日報;2005年
4 彭衛(wèi)東;芳菲總在耕耘后[N];湖北日報;2005年
5 譚新政;“號脈”研究型大學[N];解放日報;2003年
6 ;和諧社會十五題[N];解放日報;2005年
7 巫繼學;知名教授閃爍于香煙廣告之憂[N];經濟視點報;2005年
8 姚化成 郭金明 任晶惠;大工邁進研究型大學之門[N];遼寧日報;2004年
9 陳少明;教授的道德[N];南方周末;2005年
10 記者 杜娟;教授停招:旅游規(guī)則得重來[N];社會科學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正;中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質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程妍;跨學科研究與研究型大學建設[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年
3 殷朝暉;論國家科研體制建設與研究型大學發(fā)展[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4 武學超;美國研究型大學技術轉移政策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5 任喜峰;我國研究型大學核心競爭力評價與培育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7年
6 徐平;我國研究型大學博士生培養(yǎng)模式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7 郭樹東;研究型大學學科生態(tài)系統(tǒng)發(fā)展模型及仿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9年
8 朱軍文;基于SCIE論文的我國研究型大學基礎研究產出表現(xiàn)研究:1978-2007[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9 鄒曉東;研究型大學學科組織創(chuàng)新研究[D];浙江大學;2003年
10 王雁;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美國研究型大學模式變革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琦;研究型大學“教授為本科生授課”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2 張大偉;中國研究型大學教授勝任力模型構建[D];大連理工大學;2009年
3 劉歆;研究型大學學術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09年
4 劉雙云;中美研究型大學學術組織機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5 王義;我國研究型大學的學院建設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6 張曉芳;我國研究型大學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東北大學;2008年
7 顏艷;優(yōu)化我國研究型大學師資學緣結構的對策研究[D];東北大學;2008年
8 呂思為;我國研究型大學形成的教育政策基礎及環(huán)境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5年
9 高昀;論我國研究型大學學科建設規(guī)劃[D];湖南大學;2005年
10 彭正明;研究型大學研究生德育模式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7761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776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