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師范教育論文 >

大學生持續(xù)性志愿服務:一項質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3-24 08:20
【摘要】:作為21世紀的一項世界性主題,越來越多的公民開始加入志愿服務的行列,志愿服務在世界范圍內呈現(xiàn)出積極向上的發(fā)展態(tài)勢。時下,國外研究者對于志愿服務的研究頗多,中國學者對于志愿服務的研究總量仍不多,而且多數(shù)都從制度與宏觀的層面對于志愿服務進行分析;谥形鞣较嚓P的文獻分析,研究者將“為什么大學生志愿者自愿長期從事志愿服務”設定為研究問題。在研究框架的選擇方面,國內外的學者對于志愿者的長期志愿服務研究主要采取兩種不同的理論框架,一種是以心理學家為主的功能派學者,他們提出志愿服務過程模型(volunteering process model),依據(jù)這個研究框架,志愿者的長期性志愿服務作為志愿服務過程的結果階段,與前階段(antecedents)、經歷階段(experience)密切相關。前兩個階段的情況將直接影響志愿者志愿服務的長期性。在志愿服務過程模型中,前階段的個人動機(personal motivation)與經歷階段的滿足感(satisfaction)直接影響結果(consequences)階段。另外一種理論框架是由社會學家提出來的角色認知(role identity)理論,該理論認為在志愿者長期從事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志愿者的這個特殊的角色將會融入志愿者之中,成為其一部分。在角色認知理論中,研究者認為家庭教育、社會標準以及志愿組織的任務分配等都會對志愿者的身份認知產生重要的影響。然而,在對這兩種理論框架進行深入分析之后,研究者發(fā)現(xiàn)志愿服務過程模型雖然看到了個人的主觀動機與滿足感對于志愿者長期性的志愿服務影響,但是社會因素對于持續(xù)性志愿服務的影響并沒有得到充分重視;同樣,角色認知理論側重于社會層面的因素對于志愿者長期性志愿服務的影響,而忽視了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本研究嘗試將兩種理論框架結合起來,從個人、組織與社會三個層面對于大學生志愿者的長期性志愿服務行為進行較為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 針對研究問題,研究者采用質性的研究方法。采用目標性抽樣方法,研究者從南京大學青年志愿者組織中選取六名大學生志愿者作為研究對象。在資料的收集方面,研究者主要采取文獻分析、一對一深入訪談以及參與觀察等方法。在資料與數(shù)據(jù)的分析方面,研究者將情景式分析與類屬式分析方法相結合,從而更加全面、客觀地從收集的信息之中獲得真相。經過對于幾位大學生志愿者的深度訪談與參與性觀察,同時研究者也充分搜集新聞媒體的相關信息,對于大學生的志愿服務行為進行分析。研究者認為產生于中國背景下的大學生志愿服務,其產生起源與我國的社會動員密切相關,大學生在從事志愿服務行為的過程中,個人動機、組織滿足感、以及社會準則、政治利益等方面都對其志愿服務的持續(xù)性產生影響。 作為一項質性研究,本研究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一定的缺陷。比如,研究樣本太少,無法完全覆蓋研究對象的特征;又如,研究者初次嘗試運用質性的研究方法,由于未能熟練掌握質性研究方法的技巧,研究結果的科學性與客觀性將受影響。然而,鑒于國內外對于大學生持續(xù)性志愿服務研究的缺乏,本研究仍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也期望能夠為促進相關領域的發(fā)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G647;D632.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孫志麗;;災后安置社區(qū)貧困與社會工作介入——以勤儉人家安置社區(qū)為例[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2 丁元竹;本刊記者;;充分發(fā)揮志愿服務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訪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北京大學志愿服務與福利研究中心主任丁元竹[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年07期

3 蔡建淮;李榮志;;論大學生志愿服務中四種關系的處理[J];江蘇高教;2010年04期

4 彭華民;黃葉青;;福利多元主義:福利提供從國家到多元部門的轉型[J];南開學報;2006年06期

5 譚建光;社會轉型時期的志愿服務與人文精神[J];社會科學;2000年05期

6 鄧清華;;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機制初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年19期

7 侯寶森;;發(fā)揮青年志愿者作用 服務巨災應急工作[J];中國減災;2009年12期

8 吳江;;1994—2007中國志愿服務的文獻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08年01期

9 邵政嚴;;試論我國青年志愿服務的價值與影響因素[J];中國青年研究;2010年07期

,

本文編號:259806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59806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4e50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