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教師場域發(fā)展機制改革研究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李艷培;;布爾迪厄場域理論研究綜述[J];決策與信息(財經(jīng)觀察);2008年06期
2 葉飛;;“場域”壓迫與教師的職業(yè)倦怠[J];思想·理論·教育;2006年05期
3 李全生;布迪厄場域理論簡析[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本亮;王文廣;;論包裝的差別閾限設計[J];包裝工程;2010年24期
2 李丹;龍瑞翠;;極權(quán)場域中的極權(quán)主義者——論《一九八四》中的主人公溫斯頓[J];長春大學學報;2011年09期
3 郭仙;;布爾迪厄的“文學場”理論研究[J];巢湖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4 韓磊;姜能志;王鵬;高峰強;;應對效能、工作壓力與教師職業(yè)枯竭的關系[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7年01期
5 閆金山;;鄉(xiāng)村精英隱退何之故——有關社會學的場域、資本、慣習解釋[J];重慶社會科學;2007年06期
6 邵敏;;從場域理論看明清擬話本小說創(chuàng)作的興衰[J];當代文壇;2011年06期
7 胡凡剛;徐友波;;教育技術學場域的自主性、限度及超越[J];電化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8 鐘漲寶;聶建亮;;鄉(xiāng)村場域、慣習下農(nóng)民對土地承包經(jīng)營的認知——基于河北省T鎮(zhèn)的調(diào)查[J];湖北社會科學;2010年03期
9 朱家德;;科學資本理論觀照下的德國編外講師制度[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10 張安民;;基于場域理論的湖商與南潯社會變遷研究[J];北方經(jīng)貿(mào);2011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場域視角下的微博草根話語權(quán)探究——以新浪微博為例[A];第三屆華中地區(qū)新聞與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論壇獲獎論文[C];2012年
2 張志安;;新聞場域的歷史建構(gòu)及其特征——以《南方都市報》為個案(1995-2008)[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9)——1949-2009:共和國的媒介、媒介中的共和國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長娟;社會性別視角下鄉(xiāng)村女教師生涯發(fā)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黃廬進;轉(zhuǎn)型時期中國中產(chǎn)階層消費行為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3 謝華;《長物志》造園思想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4 陳治國;布爾迪厄文化資本理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5 吳洪富;大學場域變遷中的教學與科研關系[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6 楊凱;教宗約翰·保羅二世對世界政治事務的積極介入及其原因[D];暨南大學;2011年
7 周健;制度與角色的互動:當代中國政府過程研究的一個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管治國;日本參與國際環(huán)境制度的績效研究[D];外交學院;2011年
9 丁桂芳;哈尼族奕車人愛情與婚姻關系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10 王寶蒞;斷了線的等價交換?!——合同的倫理分析[D];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林健生;大學場域中師生話語權(quán)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2 馬麗麗;河北曲周新義務教育法實施狀況考察[D];長春工業(yè)大學;2010年
3 吳澄;烏里·希克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4 李冬卉;學校團體輔導:場域的營造與慣習的重構(gòu)[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5 陳磊;名牌大學與精英主義:基于布爾迪厄場域理論的中國高等教育分析[D];南京大學;2011年
6 李歡;實務社會工作者職業(yè)倦怠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李仕蓉;旅游開發(fā)與石頭寨社會關系變遷[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同心;場域理論視野下的健康傳播[D];復旦大學;2011年
9 方雪燕;行政訴訟調(diào)解之正當性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10 王麗輝;3G手機與人際傳播[D];遼寧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懷武;;場域理論與遠程教育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2 朱國華;習性與資本:略論布迪厄的主要概念工具(上)[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3 劉海龍;當代媒介場研究導論[J];國際新聞界;2005年02期
4 周憲;文化工業(yè)—公共領域—收視率——布爾迪厄的媒體批判理論[J];國外社會科學;1999年02期
5 裴仁偉;走近“習性”、“資本”和“場”——讀《布爾迪厄訪談錄》[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6 張廣利;關于布迪厄反思性的幾個問題[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7 陳少妹;王毅杰;;場域理論下反觀科學知識的構(gòu)建——讀布爾迪厄的《科學之科學與反觀性》[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8 李興亮;實踐中的文化批判——解讀布爾迪厄《關于電視》[J];理論學刊;2004年10期
9 呂炳強;社會世界的底蘊(上)[J];社會學研究;2001年02期
10 呂炳強;社會世界的底蘊(下)[J];社會學研究;2001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小紅;;教育信息化環(huán)境下高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構(gòu)建[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2 王勤;;高校教師的重要地位與基本規(guī)格[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7年04期
3 張寶環(huán);全面認識高校教師思想表現(xiàn)行為的若干特點[J];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1991年06期
4 王獻策;新時期金融高校教師思想狀況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6年06期
5 莊紅蕾;談高校教師的職業(yè)道德建設[J];連云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1997年01期
6 王術青;;高校教師業(yè)績檔案的作用[J];蘭臺內(nèi)外;1997年06期
7 劉合群;高校教師教育創(chuàng)造力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1998年02期
8 楊慧選;試論我國高校教師職稱評聘的歷史演變及發(fā)展態(tài)勢[J];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3期
9 趙文杰,姚武,施有良;高校教師體質(zhì)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及體質(zhì)特點和變化規(guī)律的研究[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10 陳志鴻,黃春姣;高校教師創(chuàng)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J];中國高等教育;2000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丁厲;;我國高校教師勞動力市場的薪酬分析[A];2008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2 邢麗刃;于翔;徐博;;推進高校教師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實踐探索[A];高教科研2006(下冊:專題研究)[C];2006年
3 周明耀;;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中的多層次群模糊綜合決策方法[A];全國青年管理科學與系統(tǒng)科學論文集(第1卷)[C];1991年
4 王玉s,
本文編號:25772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577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