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五個注重,推進五化改革,培養(yǎng)卓越工程技術人才
[Abstract]:In the face of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Nanji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puts its own development i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o think about and to plan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five emphases" on teaching reform and the measures of "five reforms" in view of the needs of high quality applied talents in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is paper provides a case for carrying out the outline of the National medium and long term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lan and the opinion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deepening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作者單位】: 南京工程學院;南京工程學院教務處;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
【分類號】:TB-4;G64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培根;;工程教育需要大工程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2 雷慶;趙囡;;高等工程教育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11期
3 李繼懷;王力軍;;工程教育的理性回歸與卓越工程師培養(yǎng)[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年03期
4 郭中華;唐德海;;人學視域中大學課程的反思與重構[J];江蘇高教;2008年02期
5 潘懋元;周群英;;從高校分類的視角看應用型本科課程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09年03期
6 陳小虎;吳中江;李建啟;;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特征及發(fā)展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0年06期
7 吳啟迪;;中國工程教育的問題 挑戰(zhàn)與工程教育研究——在清華大學工程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8 潘懋元;;我看應用型本科院校定位問題[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7年Z1期
9 洪銀興;;中國經濟轉型的層次性和現(xiàn)階段轉型的主要問題[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10 張大良;;貫徹落實《教育規(guī)劃綱要》 加快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J];中國高教研究;2011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秦紀強;樊申元;孫文樹;徐正旭;;應用型本科院校多元開發(fā)優(yōu)勢體育項目的理論思考[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2 張鴻雁;;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下高校核心競爭力提升策略研究[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年03期
3 劉錫榮;杜茂華;;地方高校構建教學應用型大學的辦學定位問題[J];才智;2011年26期
4 盛朝強;謝昭莉;柴毅;;培養(yǎng)自動化卓越工程師初探[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1年03期
5 王文福;;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yǎng)計劃”的自然地理教學模式的構建[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8期
6 宋德如;;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師教育:問題與消解[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1期
7 董立華;于秀清;董化玲;;數(shù)學類專業(y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現(xiàn)狀分析及對策[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1期
8 梁玉清;李妍;;地方性本科院校計算機專業(yè)工程教育探索與實踐——以蚌埠學院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12期
9 郝建華;;地方應用型高校本科畢業(yè)生高品質就業(yè)實現(xiàn)途徑分析[J];出國與就業(yè)(就業(yè)版);2011年18期
10 王文福;;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yǎng)訴求的教學改革的理性思考——面向CDIO理念的地圖學教改構想[J];測繪科學;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任玉珊;竇立軍;侯麗華;;基于課程(群)的應用型本科大學教學團隊建設的理性思考與創(chuàng)新實踐[A];鋼結構工程研究⑧——中國鋼協(xié)結構穩(wěn)定與疲勞分會第12屆(ASSF-2010)學術交流會暨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王芳;;技術應用型本科電氣類專業(yè)的比較與研究[A];第6屆全國高等學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yè)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9年
3 劉斌;李慧宇;彭苗;臧潤清;申江;;天津商業(yè)大學熱能動力類專業(yè)課程體系建設[A];制冷空調學科發(fā)展與教學研究——第六屆全國高等院校制冷空調學科發(fā)展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4 彭書傳;周本軍;;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yǎng)的環(huán)境工程專業(yè)課程體系建設思考[A];第三屆教學管理與課程建設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雷家彬;中國高等學校分類方法的反思與建構[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2 崔軍;回歸工程實踐: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課程改革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3 林原;經濟轉型期中國最低工資制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8年
4 張寶歌;教師教育轉型期地方高師院校師范性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5 常小勇;高等職業(yè)教育制度創(chuàng)新[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屠火明;地方大學師德建設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7 王志偉;東北國有林區(qū)經濟轉型問題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1年
8 閻國華;工科大學生創(chuàng)新素質的提升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2年
9 陳國松;我國重點大學本科工程教育實踐教學改革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杜保鵬;江西理工大學“3+1”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周鋒;地區(qū)經濟轉型升級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3 張鵬飛;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群體行為分析及對策[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馬明;我國獨立學院的現(xiàn)狀與前景展望[D];天津理工大學;2010年
5 林賢進;新建工程類本科院校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6 趙婧;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核心競爭力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7 劉景海;內蒙古最低工資制度的實證分析[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8 秦芳;科學教育專業(yè)實驗課程體系改革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9 李鑫;我國獨立學院教學質量內部監(jiān)控體系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1年
10 卞鈺;新建應用型本科高校實踐教學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本乾;描述傳播內容特征 檢驗傳播研究假設──內容分析法簡介(下)[J];當代傳播;2000年01期
2 謝笑珍;;“大工程觀”的涵義、本質特征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3 陳小虎;;校企融合,培養(yǎng)應用型本科人才——理論思考與南京工程學院的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4 韓驊,董琴;增加學習的可選擇性:高校課程改革的重心之一——比較中美三份教學方案的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5 陳小虎;;“應用型本科教育”:內涵解析及其人才培養(yǎng)體系建構[J];江蘇高教;2008年01期
6 章躍;;關于工程應用型本科教育的思考[J];江蘇高教;2009年02期
7 李曼麗;;獨辟蹊徑的卓越工程師培養(yǎng)之道——歐林工學院的人才教育理念與實踐[J];大學教育科學;2010年02期
8 汪木蘭;周明虎;李建啟;;以項目教學為載體制訂先進制造技術卓越工程師培養(yǎng)方案[J];中國現(xiàn)代教育裝備;2010年12期
9 周海濤;大學課程目標與內容調查報告——對三所綜合性大學本科課程的調查分析[J];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10 母小勇;;論課程的文化邏輯[J];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羅金增;內容分析法在圖書館學中的應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維;王孫禺;;對工程教育改革的幾點想法[J];教學研究;1999年01期
2 朱高峰;;中國的工程教育——成績、問題和對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3 ;國際工程教育擷英(第8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4 王正洪;陳志剛;;論工程教育對工程現(xiàn)實的回應[J];中國電力教育;2008年19期
5 ;Leah Jamieson:工程教育的未來[J];中國教育網絡;2008年11期
6 康妮;沈巖;劉惠琴;;美英德日四國工程教育鑒定的實踐及對我們的啟示[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年S1期
7 朱高峰;;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戰(zhàn)略意義——在清華大學工程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8 曾永衛(wèi);黃俊偉;;工程教育與人文精神融合的理性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9年06期
9 朱高峰;;工程教育中的幾個理念問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10 張炳宗,宋巨烈;從工程教育的角度論制圖課的教學[J];煤炭高等教育;1997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吳曉;覃永暉;;工程教育的“博弈”:提高地方高校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探索[A];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yè)建設的研究與實踐——第十屆全國高校土木工程學院(系)院長(主任)工作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唐波;樊瑋虹;李歡;;工程教育專業(yè)認證對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影響[A];教育部中南地區(qū)高等學校電子電氣基礎課教學研究會第二十屆學術年會會議論文集(上冊)[C];2010年
3 李克嫇;陳朝光;;五十年侜灣工程教育之進展[A];海峽兩岸面向21世紀科技教育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4 ;全國工程教育專業(yè)認證專家委員會機械類專業(yè)認證分委員會秘書處正式成立[A];陜西省機械工程學會九屆二次理事擴大會議論文集[C];2010年
5 陳清泉;;工程哲學與工程教育[A];第十二屆中國小電機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趙建國;韓學山;;對工程教育專業(yè)認證有關問題的認識[A];第五屆全國高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yè)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1)[C];2008年
7 曹彤;許倩;和麗;;高等工程教育之培養(yǎng)綜合素質及創(chuàng)新能力[A];第十五屆全國圖學教育研討會暨第七屆工程制圖CAI課件演示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8 鄭曉東;劉向東;劉旭;毛小蘭;聞春敖;;知識、能力、素質并重——光學工程研究生實驗教學新模式的探索[A];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yè)教學指導分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暨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9 iJ永斌;;二十一世紀工程教育的新形勢[A];海峽兩岸面向21世紀科技教育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10 鐘義信;;工程師心中的“工程研究”——介紹世界工程師大會《宣言》[A];“工程科技論壇”暨首屆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工程哲學委員會學術年會工程哲學與科學發(fā)展觀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李玉蘭 朱振國;工程教育要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化實踐能力[N];光明日報;2009年
2 唐景莉;工程教育要構建質量監(jiān)控體系[N];中國教育報;2007年
3 華東理工大學教授 涂善東;倡導全面工程教育[N];文匯報;2007年
4 記者 張莞昀 通訊員 屈彩云;要努力將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貫穿大學工程教育[N];新清華;2006年
5 趙鳳華;大學工程教育與大學發(fā)展研討會召開[N];科技日報;2007年
6 戴麗昕;給工程教育一片藍天凈土[N];上?萍紙;2007年
7 記者 劉京青;澳-中工程教育科研聯(lián)合體成立[N];中國有色金屬報;2006年
8 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 涂善東;解讀全面工程教育理念[N];中國教育報;2007年
9 王慶環(huán);大學工程教育須重視國際交流[N];光明日報;2007年
10 記者 齊芳;我國工程教育存在三大弊端[N];光明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李曉強;工程教育再造的機理與路徑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2 王昕紅;專業(yè)主義視野下的美國工程教育認證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3 孔寒冰;基于本體的工程學科框架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4 白逸仙;高校培養(yǎng)創(chuàng)業(yè)型工程人才的方式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5 余曉;面向產業(yè)需求的工程實踐能力開發(fā)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藝蕓;工程教育專業(yè)認證的倫理維度探析[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2 畢忠宜;我國創(chuàng)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yǎng)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3 李妍;基于CDIO的我國卓越工程師培養(yǎng)研究[D];中南大學;2012年
4 胡玨;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工程訓練平臺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5 李莉;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專業(yè)實踐問題初探[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6 周庚淵;工程碩士專業(yè)學位鑒定模式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7 傅靜;高等工程教育培養(yǎng)模式改革的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9年
8 李文;基于質量的工程專業(yè)國際互認對策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9 覃凌云;歐美工程師的培養(yǎng)模式及認證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2年
10 胡琪;大工程人才應然素質構建[D];中南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3941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394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