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SNS平臺價值及其建設機制
[Abstract]:With its high social network density, convenient and low cost energy transmission, free sharing of network interaction creation and network cohesion, the SNS platform attracts colle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it extensively and deeply. It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thought and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the practical value of the SNS platform in expand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improving educational forms, enhancing the depth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dentity and enthusiasm for participation, actively integrating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perfecting full-time and part-time workers.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management mechanism, explore deeply the new methods, new ways and new mechanisms of the space-time fusion of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education, and further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作者單位】: 淮陰師范學院黨委學生工作部;
【基金】:教育部2010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國家獎助學金的育人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0YJC710025)的研究成果
【分類號】:G64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陳艷;吳燕珍;;SNS人際傳播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研究[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2 孫銳,王戰(zhàn)軍;“自組織悖論”與社會組織進化動力辨識[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3 孫良;黃一如;;虛擬交往與社區(qū)虛擬重構[J];時代建筑;2009年02期
4 梁丹;李麗濤;王芳;邸秀娟;;大學生社交網站使用特征及心理原因分析[J];社會心理科學;2011年07期
5 方婷;胡天生;陳善曉;陳艷;;基于SNS平臺的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機制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年31期
6 曾鵬;;新型社區(qū)網絡建構中社會工作的介入探討[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8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良;黃一如;;網絡應用與社區(qū)規(guī)劃設計[J];城市規(guī)劃學刊;2009年04期
2 劉禹辰;袁瑞智;;基于校園新媒體網絡營銷的創(chuàng)新與應用[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3年03期
3 任麗梅;;可持續(xù)發(fā)展社會行動系統(tǒng)研究[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4 洪明;;少先隊的組織屬性及其變革——自組織-他組織框架下的再認識[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年16期
5 周俊穎;;基于生態(tài)學理論的供應鏈協(xié)同內在動因研究[J];物流科技;2011年04期
6 葉平浩;;社會化網絡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年01期
7 延秀娟;;基于資源共享的大學生學習就業(yè)交流平臺設計與實現(xiàn)[J];科技與企業(yè);2014年08期
8 王鶴;劉一光;孔德靜;;虛擬交往社區(qū)的補充與傳統(tǒng)社區(qū)的延伸——公共型住宅模式的新探索[J];青島理工大學學報;2011年06期
9 徐鑫;王劍云;;網絡時代城市社區(qū)鄰里交往趨勢探討[J];浙江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10 馬天一;;電子商業(yè)發(fā)展的雙重性[J];商場現(xiàn)代化;2015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任麗梅;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社會行動系統(tǒng)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6年
2 曹守啟;復雜產品開發(fā)過程規(guī)劃及其支撐技術研究[D];上海大學;2005年
3 袁逸萍;制造網格工作流研究及實現(xiàn)[D];上海大學;2006年
4 王驥;論大學知識生產方式的演化[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5 曾萬濤;長株潭聯(lián)市制結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董眾鳴;新形勢下我國高校競技體育管理體制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08年
7 白宏;現(xiàn)代商業(yè)模式的本質屬性與結構特征研究[D];東華大學;2012年
8 胡繼冬;我國高校學生社團發(fā)展動力及其引導策略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2年
9 安冬平;漲落中的超越:職業(yè)教育實踐教學的自組織研究[D];西南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萬生花;南昌市社區(qū)媒介的傳播現(xiàn)狀與發(fā)展策略研究[D];南昌大學;2011年
2 王鶴;營建“豎起來的胡同”新文化[D];青島理工大學;2011年
3 姜瑞娟;面向大學生的移動SNS傳播模式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4 楊珍妮;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方法發(fā)展探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5 張偉;青年自組織發(fā)展現(xiàn)狀與建設研究[D];重慶大學;2012年
6 廖熹;洪都社區(qū)管理系統(tǒng)分析與設計[D];云南大學;2012年
7 李怡唯;新時期青年自組織的社會參與及其對社會穩(wěn)定的影響研究[D];重慶大學;2012年
8 高勇;SNS在高校學生管理信息化中的應用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2年
9 鐘柳青;社會支持視角下殘疾人家屬需求解決途徑探討[D];吉林大學;2013年
10 翟羽佳;基于社交網站的用戶信息行為研究[D];山東理工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梁世敏;孫理;張麗偉;;基于校園SNS網絡的大學生思想教育初探[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2 鄭宇鈞;林琳;;當校園SNS照進現(xiàn)實——校內網的人際傳播模式探討[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3 吳彤;自組織,被組織──一種管理方法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1996年02期
4 張錦智,秦永雄;主體間性問題與馬克思的社會交往理論[J];理論探索;2005年04期
5 徐世甫;張成崗;;現(xiàn)代性視野中的虛擬交往[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6 楊直凡;胡樹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過程及其本質特征[J];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7 楊新敏;;中國圈子文化與社交網站傳播[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8 吳彤;自組織方法論論綱[J];系統(tǒng)辯證學學報;2001年02期
9 張強;論系統(tǒng)自組織思維[J];系統(tǒng)辯證學學報;2001年02期
10 李久鑫,鄭紹濂;高技術企業(yè)的組織與自組織管理[J];中國軟科學;2000年05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郝若琦;美國大學生社交網站使用動機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2 徐曉蕾;自我同一性狀態(tài)和自我呈現(xiàn)技巧與大學生社交網站受歡迎程度的關系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曉芳,張誠;網絡環(huán)境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延安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2 馬曉靜;試論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及其對策[J];中州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3 毛玉楠,楊紹安;利用網絡建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平臺[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4 白海若;試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化[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5 涂剛鵬;論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及其實現(xiàn)[J];湖北社會科學;2004年08期
6 邵建防,羅騁;國外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及對我國的啟示[J];湖北社會科學;2004年08期
7 楊杰;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河北建筑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004年01期
8 金菊;新世紀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年08期
9 何純芳;現(xiàn)代傳媒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10 張漢志;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調控手段探析[J];漢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4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石霖;;思想政治教育力度與教育效果之間的關系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學會“加強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建設服務型政府”研討會論文集(《吉林政報》2008·理論?C];2008年
2 張松峰;;加強和改進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幾點思考[A];河南省煙草學會2008年學術交流獲獎論文集(下)[C];2008年
3 黃振宣;;思想政治教育與就業(yè)教育結合的途徑[A];2009無錫職教教師論壇論文集[C];2009年
4 許溪沙;王施施;;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分階段培養(yǎng)中的引領作用[A];第八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王芳;程影;;以科學發(fā)展觀創(chuàng)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A];吉林省行政管理學會“政府管理創(chuàng)新與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學術年會論文集(《吉林政報》2010·?2)[C];2011年
6 許克毅;曹凱松;;思想政治教育評估中若干理論問題的探討[A];改革·創(chuàng)新·發(fā)展——電子教育研究論文集[C];2004年
7 林燕;陳玉民;;探索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A];海南省“人才發(fā)展與榮辱觀建設”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李志軍;;寬容——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新理念[A];社會進步與人文素養(yǎng)——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文集(2006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6年
9 段文靈;;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邏輯關系辯證[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7年
10 余俊;;試論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管理的內容和原則[A];輝煌的歷程——紀念建國50周年學術研究文集[C];199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石國亮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少年工作系副主任,法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博士后;和諧社會視野中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N];中國教育報;2005年
2 北京大學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夏文斌;如何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N];中國教育報;2005年
3 武漢大學黨委書記、博士生導師:顧海良;從戰(zhàn)略角度思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N];中國教育報;2005年
4 ;以人為本不斷開創(chuàng)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N];大連日報;2005年
5 記者 尹濱;扎實工作開拓進取努力開創(chuàng)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N];德州日報;2005年
6 管向群;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N];光明日報;2003年
7 李紅;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chuàng)新[N];光明日報;2004年
8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N];光明日報;2004年
9 程天權;充分認識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N];光明日報;2004年
10 王山;加強黨組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N];光明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祖國華;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2 徐艷國;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環(huán)境論[D];中南大學;2010年
3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理論探要[D];上海大學;2010年
4 王新剛;思想政治教育物質環(huán)境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陳華洲;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6 邵獻平;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7 王蓓蓓;思想政治教育成本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8 王員;建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經驗[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段建斌;人的存在與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本體維度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隋寧;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在結構”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謝瑋哲;大學生寬容思想政治教育[D];中南大學;2008年
2 劉兆軍;“博客社區(qū)”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進[D];復旦大學;2008年
3 趙瓏;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挑戰(zhàn)及對策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4 郭春華;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述評(1949-1957)[D];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
5 李強天;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中的大學生閱讀現(xiàn)象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林海玲;中美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比較[D];大連理工大學;2009年
7 叢琳;國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狀及對中國的啟示[D];沈陽航空工業(yè)學院;2010年
8 曾民;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轉型同構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年
9 張藝昆;高校畢業(yè)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方法構建初探[D];西北大學;2010年
10 孔北平;社會轉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與特點研究[D];天津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1854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185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