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視域中的大學文化
本文選題:功能論 + 沖突論 ; 參考:《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13年01期
【摘要】:大學文化是大學主體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jié)、傳承和創(chuàng)造出來的包括大學理念、大學精神、大學使命、大學制度、大學環(huán)境、大學氛圍,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精神形態(tài)與物質(zhì)形態(tài)的各種成果的總和。從功能論視角分析,大學文化是社會文化的核心構(gòu)成;大學文化的主要功能是促進大學主體的和諧發(fā)展以實現(xiàn)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大學文化建設的目標是構(gòu)建和諧的大學文化。從沖突論的視角認識,大學文化沖突是不可避免的;大學文化沖突具有復雜性;大學文化沖突是大學文化建設的內(nèi)在動力。互動論的思想對加強大學文化建設有著多方面的啟迪作用:構(gòu)建良好的大學符號系統(tǒng)是加強大學文化建設的基礎;建立平等的對話機制是促進大學文化主體良性互動的前提;重視大學的精神交往過程是加強大學文化建設的關鍵。
[Abstract]:University culture is the main body of the university in the long-term practice of running a school, constantly explore, summarize, inherit and create the concept of the university, university spirit, university mission, university system, university environment, university atmosphere,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formation of spiritual form and material form of the sum of all kinds of achieve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 theory, university culture is the core of social culture; the main func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is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subject in order to realize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the goal of univers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university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flict theory, the conflict of university culture is inevitable, the conflict of university culture is complex, and the conflict of university culture is the internal motive for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The idea of interaction theory has many enlightening effects 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constructing a good university symbol system is the basis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establishing equal dialogue mechanism is the premise of promoting the benign interaction of the subject of university cultur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rocess of spiritual communication is the key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
【分類號】:G64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徐旭初;吳彬;;沖突理論視野中的高校穩(wěn)定問題[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2 劉堯;;中國大學的十大缺失[J];當代教育論壇;2006年13期
3 楊福家;;大學的使命與文化內(nèi)涵[J];科技導報;2008年03期
4 劉寶存;大學精神的失落與重塑[J];學術界;2004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穎;;交往實踐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年02期
2 寧立志;曹亞玲;;從經(jīng)濟法視角看社會團體的法主體地位[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4年02期
3 顏良偉;;沖突與協(xié)調(diào):民事抗訴中檢法關系新論[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0年02期
4 陳虹;;西方現(xiàn)代童話中的成長儀式原型及文化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5 唐勇,朱長華;學校教育資源分配探討[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6 柳菊興;試論高校黨校在學校黨建工作中的作用[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7 韓傳信;;農(nóng)村中小學教師德育素養(yǎng)提升途徑的探討[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8 楊鳳仙;;關于校本教研建設的思考[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9 殷瓊;;試析鄉(xiāng)村精英在群體性沖突預防中的功能[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10 張向東;劉慧臣;;農(nóng)村大學生的角色認同與學校適應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1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師憲;賴榮偉;;論“中國白·陳仁!蔽幕F(xiàn)象[A];第九屆全國陶瓷藝術設計創(chuàng)新評比暨首屆中國陶瓷藝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2 宋立會;;社會沖突理論及其對我國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啟示[A];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諧——河北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專輯[C];2008年
3 郝明;;政府轉(zhuǎn)型條件下公民話語權(quán)實現(xiàn)的探討[A];“經(jīng)濟轉(zhuǎn)型與政府轉(zhuǎn)型”理論研討會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上)[C];2011年
4 崔立宏;;談高校創(chuàng)新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A];創(chuàng)新沈陽文集(B)[C];2009年
5 崔立宏;;談高校創(chuàng)新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A];科技創(chuàng)新與產(chǎn)業(yè)發(fā)展(B卷)——第七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暨渾南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發(fā)展論壇文集[C];2010年
6 左雪松;;從階級沖突到社會沖突觀—馬克思與科塞的沖突思想[A];“科學發(fā)展與社會和諧”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虞崇勝;鄭迎春;;政通才能人和——服務型政府是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A];服務型政府與和諧社會[C];2005年
8 張秀琴;;解構(gòu)的“幽靈”與批判的辯證法——德里達與馬克思意識形態(tài)理論比較研究[A];和諧社會:社會公正與風險管理——2005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下卷)[C];2005年
9 文兵;;當代西方哲學的一種價值觀:多元中的追求[A];和諧社會自主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2006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上卷)[C];2006年
10 劉法虎;;美國兩大高校分類研究的經(jīng)驗與借鑒[A];2009年首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敬;審計期望差距研究[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2 蘇勇;解構(gòu)批評:形態(tài)與價值[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盧迎春;論當代中國大眾傳媒的政治功能[D];蘇州大學;2010年
4 向海英;學前教育課程創(chuàng)生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馮世明;公元前3世紀—公元4世紀匈奴國家形態(tài)的演變[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張紅峰;大學組織變革中的博弈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衛(wèi)東;大學內(nèi)部重點建設[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顧遠飛;市場化環(huán)境下的大學運行邏輯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9 郝進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發(fā)展戰(zhàn)略與戰(zhàn)略管理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10 王紅梅;商會與中國法制近代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卞曉偉;新時期我國農(nóng)村糾紛的多元化解決機制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董芳芳;湖北省畜產(chǎn)品質(zhì)量安全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3 王帥;我國優(yōu)秀運動員的社會責任問題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4 姜超;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情況的調(diào)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徐艷君;初中教師間競爭關系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高博;當代中國政治沖突問題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盧楠;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8 彭雙雙;社會轉(zhuǎn)型期我國利益矛盾的政治協(xié)調(diào)機制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9 羅珍資;基于生態(tài)學的大學生自主管理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10 謝維杰;我國高校輔導員專業(yè)化路徑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劉堯;;大學內(nèi)部行政管理要由官本位向?qū)W本位轉(zhuǎn)變[J];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2 蔣冀騁;影響高校穩(wěn)定的幾個因素及其對策[J];湖南社會科學;2002年01期
3 陳磊;我國大學知識品性缺失的制度根源剖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年09期
4 李長貴;我國高校穩(wěn)定工作的對策[J];江蘇高教;2001年05期
5 劉堯;大學特色的形成與發(fā)展[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6 許玲;對社會穩(wěn)定的理性思考[J];新疆社科論壇;2003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梁海宏;社會分層的功能論、沖突論、交換論——解釋及其綜合[J];社會;2001年02期
2 王明霞;;社會學理論中的和諧社會觀[J];理論界;2007年03期
3 王明霞;;西方社會建設理論對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啟示——功能論和沖突論的視角[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7年12期
4 康永久;;公立學校的結(jié)構(gòu)松散問題[J];教育學報;2011年03期
5 謝立中;沖突與均衡: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6 周艷,鐘海青;社會學意義的高校教師專業(yè)發(fā)展[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7 張登峰;居向陽;;功能、沖突與互動:論社會學視域中的體育[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8 羅大文;;社會沖突論研究述評[J];前沿;2011年16期
9 藍秀華;;試析帕森斯與柯林斯的主要教育觀點[J];教學研究;2003年01期
10 王長樂;試論大學文化的基本特征[J];煤炭高等教育;200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宋尚桂;佟月華;;中國大學文化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路徑與教育改革對策[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事業(yè)——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8年學術年會文集(1)[C];2008年
2 張福強;;關于建設中國特色大學文化的幾點思考[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事業(yè)——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8年學術年會文集(2)[C];2008年
3 李巍巍;;芻議我國大學文化經(jīng)營模式[A];第三屆全國農(nóng)林院校教育科學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4 王報換;;激活首都“大學文化”元素與打造先進文化之都的若干思考[A];2011北京文化論壇——打造先進文化之都培育創(chuàng)新文化論壇文集[C];2011年
5 胡曉明;;大學文化與古典文學[A];人文社會科學與當代中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2003年度學術年會文集[C];2003年
6 石文年;;馬爾庫塞美學的功能論和異化論[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第十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7 付兆佳;;大學文化同質(zhì)化傾向及對策探析[A];第二屆全國農(nóng)林院校教育科學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8 李少靜;;國際化進程中的北京農(nóng)學院主體意識探微[A];都市型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教學改革論文專輯[C];2007年
9 ;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趙存生在主論壇暨開幕式上的致辭[A];小康社會:文化生態(tài)與全面發(fā)展——2003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C];2004年
10 ;歐洲大學文化遺產(chǎn)中心意大利拉菲羅中心地方地震文化圖集——怎樣通過地方地震文化的再發(fā)現(xiàn)和再評價來減輕建筑環(huán)境的易損性[A];聯(lián)合國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論文精選本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田建國;大學文化與道德建設[N];光明日報;2004年
2 連登崗;大學文化的多層次性[N];南通日報;2007年
3 ;州委管理干部任前公示公告[N];團結(jié)報;2006年
4 本報記者 張寧銳;天津大學校長龔克:大學文化應以學生為本[N];人民政協(xié)報;2010年
5 深圳特區(qū)報記者 方勝;大學文化應以育人為本[N];深圳特區(qū)報;2010年
6 平旭;建設先進的大學文化[N];中國教育報;2003年
7 朱振國;學者共話“中國大學文化百年研究”[N];光明日報;2006年
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蔡勁松;大學文化的哲學視角及本質(zhì)內(nèi)涵[N];光明日報;2008年
9 本報記者 顏玉蘭;讀書怡情高雅事 走入尋常百姓家[N];延邊日報;2010年
10 本報記者 張寧銳 實習生 鄭偉麗;大學生釋義“腳踏實地”[N];人民政協(xié)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永友;我國國防工業(yè)院校的大學文化體系及機理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9年
2 李繼兵;大學文化與學生發(fā)展關系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3 劉亞璋;生命與自由[D];南京藝術學院;2003年
4 陳駿業(yè);行政法基本原則導論[D];蘇州大學;2006年
5 李長真;大學文化與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6 孫健;大學競爭優(yōu)勢的形成機理及提升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7 李福杰;大學文化視野下的大學發(fā)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朱為鴻;大學文化創(chuàng)新與組織發(fā)展[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9 薛紹聰;大學主體間文化的缺失與構(gòu)建[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10 董嶺;藝術功能論[D];暨南大學;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紀昌;喬納森·科爾及其科學界社會分層理論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2 肖富群;當代中國中產(chǎn)階層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3 彭正文;文憑與社會資源交換的社會學分析[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4 顧佼佼;我國大學文化軟實力建設的缺失與發(fā)展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彭黎;和諧視閾下我國大學文化的特色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0年
6 吳建玲;大學文化對大學人發(fā)展的作用及機理研究[D];河北科技大學;2010年
7 華文健;企業(yè)文化與大學文化的對接研究[D];青島大學;2011年
8 翟海剛;大學文化對創(chuàng)新人才的育人作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2年
9 高廣元;關于我國大學文化的分析與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4年
10 賈震巍;西方大學文化與我國大學文化的建設[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96284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962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