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高校美國文學教材述評
本文選題:高校美國文學教材 + 九十年代; 參考:《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3年03期
【摘要】:美國文學課自改革開放后重回大學校園,其高校教材編寫在九十年代達到了相當程度的繁榮?v觀九十年代出版的二十余部高校美國文學教材,著重對比其中影響較為廣泛的十余部,可以發(fā)現它們在編寫體例、收錄作家及其作品、教學實踐的可行性等方面有相似之處也各具特色。在結合九十年代我國美國文學研究發(fā)展趨勢和高校美國文學教學實踐反饋的基礎上,九十年代高校美國文學的教材編寫在整體上取得了與時俱進的發(fā)展與繁榮。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American Literature course has returned to the university campus, and the compilation of its teaching materials has reached a considerable degree of prosperity in the 1990s. Looking at the more than 20 American literature textbooks published in the 1990s, focusing on more than a dozen of them, we can find that they are compiling style, including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The feasibility of teaching practice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American literature research in China in the 1990s and the feedback of American literature teaching pract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mpilation of American literature teaching material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1990s has achieved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as a whole.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中國外國文學研究60年”(項目編號:09&ZD071)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I712-4;G642.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金莉;李芳;;中國美國文學研究三十年——基于《外國文學》雜志的個案分析[J];外國文學;2012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柯可;張桂軍;;薇拉·凱瑟作品的南方主題[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2 管先恒;析西方近現代文學中的“死亡”[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3 徐海香;;人性之光——霍桑在《好小伙布朗》中對人性的闡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1期
4 于瑛;;淺析古德曼·布朗悲劇的釀成原因[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1期
5 辛春曉;陳忠紅;張敏;;信仰再心還是在物——霍!都t字》與麥爾維爾《白鯨》宗教意識比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7期
6 崔揚;;當欲望走到盡頭——《嘉莉妹妹》與市場意識形態(tài)的誕生[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7 張國慶;試論美國文化精神的起源與發(fā)展[J];北方論叢;2000年01期
8 盧姍;;20世紀美國戰(zhàn)爭小說的英雄主義困境解讀[J];北方論叢;2008年03期
9 徐英瑞;彷徨的巴比特[J];吉林師范學院學報;1995年Z1期
10 林憲虹;;《紅字》中亞當式的墮落形象[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9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白岸楊;;《白鯨》及其作者的宗教倫理觀分析[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王珂;;浪漫主義詩歌對新詩詩人及新詩詩體的影響[A];新詩與浪漫主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蔡勇慶;生態(tài)神學視野下的?思{小說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張闊;美國黑人早期布魯—魯斯音樂的興衰(1890-1929)[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史記;惠特曼詩歌在中國的評介與接受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4 韋華;美國黑色幽默作家的元小說創(chuàng)作[D];吉林大學;2012年
5 胡鐵生;政治文化與文學意識形態(tài)功能的意蘊交映[D];吉林大學;2012年
6 劉蓓;生態(tài)批評的話語建構[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7 祝平;烏云后的亮光[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8 陳全黎;現代性的美學話語:批判理論與實踐美學[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9 楊挺;奧尼爾表現主義戲劇觀比較研究[D];暨南大學;2007年
10 易樂湘;馬克·吐溫青少年題材小說的多主題透視[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董禮揚;一個精制的隱喻[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劉雪花;論《白鯨》中人與自然的關系[D];湘潭大學;2010年
3 陳闊;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中的死亡意識及其現代意義[D];江南大學;2010年
4 陳春霞;蘇童與麥卡勒斯小說的南方情結及呈現方式比較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5 簡艷平;“皈依佛法的浪子”[D];南昌大學;2011年
6 呂洋;杰克·倫敦與《馬丁·伊登》:美國夢的追尋與幻滅;相關理論及藝術手法探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7 焦柏洳;穿梭于精神黑夜[D];河南大學;2011年
8 郎琪杰;論菲茨杰拉德小說中的“青年文化”[D];吉林大學;2011年
9 馬玉華;威拉·凱瑟文化身份認同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10 柳燕;“兔子四部曲”中的基督教世俗化現象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江曉明;新起的華裔美國女作家馬克辛·洪·金斯頓[J];外國文學;1981年01期
2 郭繼德;訪阿瑟·密勒[J];外國文學;1987年05期
3 金重;訪美國文學雜志《國際小說》主編拉里·麥卡弗里[J];外國文學;1989年03期
4 王逢振;為理論一辯[J];外國文學;2001年06期
5 王曉群;理論的現狀與未來[J];外國文學;2004年06期
6 王寧;“后理論時代”西方理論思潮的走向[J];外國文學;2005年03期
7 周小儀;;批評理論之興衰與全球化資本主義[J];外國文學;2007年01期
8 童明;;飛散的文化和文學[J];外國文學;2007年01期
9 李公昭;;朝鮮戰(zhàn)爭:被遺忘的戰(zhàn)爭與未被遺忘的文學[J];外國文學;2008年01期
10 林斌;;“大屠殺后敘事”與美國后現代身份政治:論猶太大屠殺的美國化現象[J];外國文學;2009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德明;;九十年代西班牙小說一瞥[J];外國文學動態(tài);1998年03期
2 郁祥;;真實的未來?[J];讀書;1991年01期
3 郝振益;滑稽與嚴肅的結合——評王爾德的喜劇《厄涅斯特的重要性》[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02期
4 泰戈爾,劉建;泰戈爾散文三篇[J];譯林;1983年02期
5 胡文仲;《牛津澳大利亞文學史》評介[J];外國文學研究;1982年03期
6 崔俊臣;俄國畫壇的奇才——弗魯別爾[J];名作欣賞;1993年05期
7 菲力普·史密斯 ,杜福興;婚禮上的酒壺[J];外國文學;1992年02期
8 ;美國九十年代危險書籍黑名單[J];鴨綠江(上半月版);2001年01期
9 朱景冬;;文論家評九十年代古巴小說的“爆炸”[J];外國文學動態(tài);1999年03期
10 馮亦代;;九十年代美國文學新人 西書拾錦[J];讀書;199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吳家榮;;論“紀實文學”的人文關懷[A];安徽文學論文集(第2集)[C];2004年
2 劉曉冷;;日本近代文學與西方文化[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1年年會論文集[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沈勝衣;愷蒂與南非,陌生的熟悉[N];文匯報;2007年
2 徐則臣;把大師掛在嘴上[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3 北京大學德語系教授 張玉書;海涅:黑暗里我照亮了你們[N];社會科學報;2007年
4 余中先;探索“主導文明之外和之下的人性”[N];北京日報;2008年
5 深圳商報駐京記者 田泳;拉美文學繁榮增強中國文學信心[N];深圳商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崔鈴;世紀之交韓中女性小說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2 齊昕;宗教復興背景下的新俄羅斯小說[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楊保林;“近北”之行[D];蘇州大學;2011年
4 王宗杰;新世代女性文學の位相[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孝玲;拉斯普京六、七十年代與九十年代作品對比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2 秦慧琴;《咆哮的九十年代》的女性主義敘事學解讀[D];西華大學;2011年
3 徐麗;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俄羅斯女性文學創(chuàng)作主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4 楊朝輝;《阿甘正傳》主題的圣經原型解讀[D];天津理工大學;2007年
5 黃杰漢;關于《在路上》在中國受到的改寫研究[D];貴州大學;2008年
6 劉云;漫漫天涯路 悠悠故國情[D];安徽大學;2005年
7 許蘭;意識形態(tài)操縱下《牛虻》譯本中信息的失落與還原[D];安徽大學;2007年
8 韓芳;“井”中探求世界本質[D];國際關系學院;2007年
9 繆麗文;大衛(wèi)·馬梅特戲劇中交流困境的分析[D];暨南大學;2009年
10 成箕淑;韓國的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85389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853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