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學術制度的變遷
本文選題:學術制度 切入點:變遷 出處:《中國高教研究》2013年12期
【摘要】:學術制度始終處于不斷變遷之中。學術制度的變遷是一系列正式規(guī)則、非正式規(guī)則發(fā)生變遷的結果。學術制度變遷的動力機制在于將潛在的學術利益構成新的學術制度需求,從而造成原有學術制度的供需失衡,促使學術制度發(fā)生變遷。學術制度變遷的主體是學術利益群體。學術利益群體通過誘致性與強制性學術制度變遷方式實現(xiàn)學術利益最大化目的。
[Abstract]:The change of academic system is the result of the change of a series of formal rules and informal rules. The motive mechanism of the change of academic system is to form the potential academic interests into a new academic system demand. As a result of the im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original academic system, The main body of the change of academic system is the academic interest group, which realizes the purpose of maximizing academic interest by means of inducement and compulsion.
【作者單位】: 淮北師范大學;天津軍事交通學院訓練部圖書館;
【基金】: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大學學術制度研究”(課題批準號:EIA070244) 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學術共同體研究”(課題批準號:AHSK07-08D142)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G640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競業(yè);人的本質的多維哲學反思——以“經(jīng)驗的預設”與“預設的經(jīng)驗”為路徑[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2 陳林;吳天德;;產(chǎn)業(yè)結構變動與制度創(chuàng)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4期
3 李銀兵;;淺析馬克思自由觀的科學含義、基本特點和基本內容[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4 王浩斌;;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認同性整合[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4期
5 陸德生;紀榮榮;;江澤民民主憲政思想初探[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02期
6 潘艷紅;;論行政壟斷的成因、危害及其治理[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01期
7 侯作前;周魯耀;王偉;;地方政府應對金融危機的經(jīng)濟法分析——兼論地方的經(jīng)濟調控權[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0年02期
8 孫顯元;;芝諾悖論中的邏輯和形而上學[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9 李繼武;;對人學五個“要義”和“以人為本”內涵的看法——與顧智明教授商榷[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10 李繼武;;高度反思的學說與實踐基礎上高度反思的科學[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懷;趙萬里;;“制度人”假說[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2 付才輝;;制度的分層研究[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下)[C];2011年
3 時紅秀;張亦工;;合作定價權:農民如何提高對土地的產(chǎn)權實施能力[A];中國制度變遷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4 顏杰峰;;黨內民主建設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5 楊生平;;新中國60年我國意識形態(tài)理論回顧與反思[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6 董志凱;;毛澤東與新中國經(jīng)濟建設[A];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C];2003年
7 陶伯華;;智慧思維學精要——《思維科學概論》第十篇[A];中國思維科學研究論文選2011年專輯[C];2012年
8 王雷;;效率與激勵視角下公民財產(chǎn)權與國家征收權的均衡——來自城市房屋征收個案的法與經(jīng)濟學分析[A];2005年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5年
9 徐志華;茅麗華;;轉型期中國農地產(chǎn)權制度問題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6年
10 唐清利;;私權與公權界限模糊領域的司法選擇[A];2008年度(第六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上)[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郝文斌;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證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何敬;審計期望差距研究[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3 王巖;職業(yè)體育聯(lián)盟的經(jīng)濟分析[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4 章于芳;后危機時代我國銀行接管法律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沈紅宇;中國行業(yè)特色研究型大學發(fā)展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6 秦曼;海洋漁業(yè)資源資產(chǎn)的產(chǎn)權效率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7 石欣;海洋環(huán)境監(jiān)測法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8 王員;建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經(jīng)驗[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胡雪梅;科學人才觀的理論內涵與實踐應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趙一強;知識社會價值的道德分析[D];蘇州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阮曉毅;我國柑橘產(chǎn)業(yè)化中的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杜國宏;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我國農業(yè)投資法律制度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吳三三;基于新農村視角下的農民宗教信仰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4 朱漢明;基于農民權益的植物新品種保護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5 王朋良;基于漁民視角的相互制漁業(yè)保險模式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6 胡志明;信息化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7 楊會彪;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無意識化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8 耿士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路徑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9 李小海;大學生公民意識現(xiàn)狀及其與大學生個體因素的聯(lián)系[D];南昌航空大學;2010年
10 郭云英;統(tǒng)籌城鄉(xiāng)視域中的農村城鎮(zhèn)化問題研究[D];南昌航空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閻光才;學術制度建構的合法性與合理的制度安排[J];探索與爭鳴;2005年09期
2 蔡蓉英;譚霞;;大學生廉潔教育的動力機制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上半月刊);2009年05期
3 劉貴華;論轉型時期大學管理改革的動力機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03期
4 劉曉東;張文皎;;論大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機制[J];教育與職業(yè);2006年23期
5 張政;;社會需求導向下的高校專業(yè)合理化設置動力機制研究[J];中國城市經(jīng)濟;2011年01期
6 巢桂芳;;探討大學主體性德育新模式[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年19期
7 左興紅;;高校大學生創(chuàng)新素質培養(yǎng)對策研究[J];成功(教育);2008年05期
8 王麗萍;陸道坤;;我國師范教育體制演進的動力機制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08年21期
9 陸道坤;;我國師范教育體制演進的動力機制研究[J];職業(yè)教育研究;2009年05期
10 周治軍;肖云龍;;論大學創(chuàng)新團隊成長的動力機制[J];當代教育論壇(上半月刊);2009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張立新;吳紹春;;和諧視閾下的大學組織結構變革研究[A];2008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2 孫景芝;柳治仁;;構建有效的學習型校園文化思考[A];2003年中國成人教育年會論文集[C];2003年
3 郭瑞杰;;藝術類大學生成就動機與職業(yè)決策風格的關系[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4 秦國柱;羅勇;;特區(qū)大學能否“殺出一條血路”——知識分子與大學的現(xiàn)代性悖論[A];地方政府發(fā)展研究·第6輯[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壁生;破除教育官本位,遏止院士花瓶化[N];南方日報;2009年
2 王懷民 胡慶方;武大構筑科研誠信“防火墻”[N];光明日報;2010年
3 李杰;列入“學術創(chuàng)新團隊計劃”項目[N];科技日報;2005年
4 鹽城師范學院 李法德;改變人才管理制度方能造就大師[N];中國教育報;2008年
5 浙江師范大學教育評論研究所所長 劉堯;探索和諧大學的發(fā)展機制[N];中國教育報;2007年
6 哈爾濱商業(yè)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 孫冬生 教授;從“制造”到“創(chuàng)造”[N];中國信息報;2006年
7 李鵬翔;華大師大解聘正副教授29人 教授終身制正式“退場”[N];中國改革報;2006年
8 市政協(xié)委員 劉向軍;提高駐市高校對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貢獻率[N];通遼日報;2006年
9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吳祚來;教育的異化與科研的泡沫[N];南方日報;2010年
10 本報記者 姚曉丹 豐捷;愿大學告別“維持型”[N];光明日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遲景明;資源與能力視角的大學組織創(chuàng)新模式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2年
2 吳越;中國高校聯(lián)盟運行機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3 趙軍;民辦高等教育制度變遷中的政府行為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4 潘海生;大學集群和諧發(fā)展的機制研究[D];天津大學;2009年
5 曾昭皓;德育動力機制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洪書生;新制度經(jīng)濟學視野下我國研究生教育制度變遷探析[D];江西師范大學;2008年
2 胡吉;我國高等農業(yè)教育制度演化的研究[D];湖南農業(yè)大學;2008年
3 趙月桃;高職高專院校產(chǎn)學合作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天津大學;2004年
4 王麗;大學組織學術制度生成機制研究[D];徐州師范大學;2011年
5 吳正霞;現(xiàn)代大學學術制度的文本分析[D];復旦大學;2011年
6 劉延松;高等教育創(chuàng)新動力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05年
7 單丙波;試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校教師職稱制度之變遷[D];山東大學;2008年
8 代瓊瓊;研究生學術道德失范原因分析及學術制度應對[D];河南師范大學;2013年
9 陳江波;高等學!皩W科—專業(yè)”一體化建設的研究[D];廣西大學;2007年
10 張曉報;大學的社會評價機制研究[D];湖南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6722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672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