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夢”引領高校意識形態(tài)博弈的主動權
本文關鍵詞: 中國夢 高校 意識形態(tài) 博弈 主動權 出處:《毛澤東思想研究》2013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黨中央提出"中國夢",為引領高校意識形態(tài)博弈的主動權提供了新的抓手。"中國夢"傳遞著愛國主義正能量,連結著中華民族復興的目標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選擇,一方面激發(fā)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壓縮各種非意識形態(tài)化社會思潮在大學生中的流行空間,另一方面塑造中國式的現(xiàn)代話語體系,同各種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展開較量,為引領新時期高校意識形態(tài)博弈的主動權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Abstract]: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s proposal of "Chinese Dream" provides a new grip on the initiative to lead the ideological gam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inese Dream" conveys the positive energy of patriotism and links the goal of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road cho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one hand, it stimulates the patriotic enthusiasm of college students, compels the popular space of various non-ideological social trend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other hand, it shapes the modern Chinese discourse system and takes on a contest with various non-mainstream ideologies. It provides a powerful ideological weapon for leading the ideological gam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period.
【作者單位】: 西華大學人南校區(qū);
【分類號】:G64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大剛,劉峰,劉衛(wèi)儒;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三個有利于”標準的辯證關系[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1期
2 張富良;論鄧小平的獨立自主外交思想[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2期
3 鄭文瑜;對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豐富和發(fā)展鄧小平理論的幾點認識[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3期
4 余松;試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阿壩師專教育改革和創(chuàng)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3期
5 王玉瓊;《共產黨宣言》的真實價值[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4期
6 李海紅;論新形勢下腐敗現(xiàn)象及其防治對策[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1期
7 李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征淺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4期
8 于學強;;論鄧小平對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合法性的探索[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2期
9 李尚志;王恒;;鄧小平主權思想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3期
10 趙國友;;從陳獨秀的經濟思想透視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創(chuàng)新[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炳林;;思想爭鳴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2 王春璽;;堅持走獨立自主的中國道路——以中國與拉美改革道路的選擇為視角[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3 李懷濤;;科學發(fā)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的新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4 楊生平;;新中國60年我國意識形態(tài)理論回顧與反思[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5 朱志敏;;新中國走向世界的歷程和經驗[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6 李曦輝;;科學發(fā)展觀、微觀經濟理論與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7 謝瑛;;從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發(fā)展中談民生[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8 高燕;;馬克思主義的人本思想及其在中國的運用與發(fā)展[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9 肖小明;;論民生問題背景下責任政府的構建[A];提高領導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能力理論研討會暨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2011年年會論文集[C];2011年
10 黃建明;;在社會階層構成變化中提高黨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諧能力的路徑探析[A];提高領導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能力理論研討會暨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2011年年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郝文斌;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證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吳瑛;中國話語權生產機制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黃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家主權原則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4 胡雪梅;科學人才觀的理論內涵與實踐應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趙一強;知識社會價值的道德分析[D];蘇州大學;2010年
6 盧迎春;論當代中國大眾傳媒的政治功能[D];蘇州大學;2010年
7 張廣才;大河家鎮(zhèn)周家村家庭經濟調查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8 呂曉萍;我國以工促農制度創(chuàng)新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董傳嶺;建國60年華北農村社會生活變遷[D];南開大學;2010年
10 趙聚軍;中國行政區(qū)劃改革的理論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玲;武漢部屬高校民主黨派成員參政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林冬妹;粵東黃獅村貧困人口生存狀況及改善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董紅剛;社會轉型期我國體育公共產品的整合與開發(fā)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4 孫德茹;和諧社會視閾下的公民道德建設[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5 李小海;大學生公民意識現(xiàn)狀及其與大學生個體因素的聯(lián)系[D];南昌航空大學;2010年
6 姚士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國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視閾中的民生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8 徐白雪;馬克思主義哲學意識形態(tài)的大眾化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9 王曉晶;中國特色多黨合作制度理論與實踐發(fā)展探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10 秦曉宇;論科學發(fā)展觀對鄧小平發(fā)展理論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新明;;關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湖南政報;2002年10期
2 于衡;;網絡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3 陳玉強;;論價值觀形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教師;2009年20期
4 謝書山;瞿明麗;;淺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發(fā)展中堅持的原則[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年11期
5 李向上;;轉型期我國國情的新變化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J];學理論;2009年21期
6 葉青;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研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03期
7 李榮勝;;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J];技術與市場;2008年08期
8 林蓉;;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創(chuàng)新[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9 趙新燕;;全球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10 劉惠芳;吳立保;;淺論網絡時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中國電力教育;2009年2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孔德昭;;論意識形態(tài)與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A];電子高等教育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辛積山;;試論新形勢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A];旗幟 方向 使命——青海省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3 韓翠萍;;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創(chuàng)新[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2002年學術年會交流論文集[C];2002年
4 鄧慧;李麗娟;;積極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A];高教改革研究與實踐(上冊)——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5 馬曉風;;面向西部大開發(fā) 加強黨的建設 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A];大開發(fā)探索——西部大開發(fā)青海大發(fā)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6 王宇;;當今大學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缺失及其道德后果[A];第三屆廣西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社會科學篇)[C];2004年
7 李寶新;馬麗平;;網絡與高校思想政治之管見[A];高教改革研究與實踐(上冊)——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8 崔潔;時勝利;;高校應對西方國家“和平演變”戰(zhàn)略的策略分析[A];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體系研究[C];2009年
9 曹勝;張倩;;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多元文化的健康發(fā)展[A];建設經濟文化強。禾魬(zhàn)·機遇·對策——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9年學術年會文集(3)[C];2009年
10 危敬祥;;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德育主渠道面臨的挑戰(zhàn)和對策[A];高校德育主渠道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娓;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N];安徽日報;2002年
2 馬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途徑新探[N];安徽日報;2004年
3 熊光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斷創(chuàng)新[N];光明日報;2000年
4 董永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要與時俱進[N];光明日報;2003年
5 田春艷 張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創(chuàng)新[N];光明日報;2004年
6 李天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貴在創(chuàng)新[N];光明日報;2004年
7 記者馬效軍;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N];甘肅日報;2002年
8 嵇勝利 劉曉芹;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N];河北日報;2004年
9 谷德超;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N];安徽日報;2002年
10 記者 徐光明;全面貫徹“三個代表”要求 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N];中國教育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吳潔;高校知識轉移的機理及效率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6年
2 張晶;我國高校儀器設備資源內部共享激勵機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2年
3 梁榮華;韓國大學特色化政策變遷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董珍;高校意識形態(tài)安全問題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2 李昌貴;論增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D];貴州師范大學;2009年
3 伍文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心理疏導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4 邱國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09年
5 陳慧;意識形態(tài)及其對我國大學課程影響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6 張永強;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機制的創(chuàng)新[D];山西大學;2006年
7 趙慶昕;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師隊伍建設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8 盧鋒;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論比較研究及其啟示[D];蘇州大學;2006年
9 羅東日;邊際博弈[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10 張立山;堅持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中的主導地位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5517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551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