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博士生導師制度的演變歷程、發(fā)展改革經(jīng)驗及啟示
本文關鍵詞: 博士生教育 導師制度 改革 經(jīng)驗 美國 出處:《中國高教研究》2013年1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美國博士生導師制度大體經(jīng)歷了摸索前進、規(guī)范確立、曲折發(fā)展、改革創(chuàng)新四個發(fā)展階段,在博士生導師遴選制度、負責制度、聘任制度、評價激勵制度方面日趨成熟。美國博士生導師制度在演變歷程中的主要發(fā)展改革經(jīng)驗是:加強國際交流,學習國外經(jīng)驗;結(jié)合本國實際,凸顯本土特色;適應社會需求,確保人才質(zhì)量;強調(diào)規(guī)范管理,提倡各具特色。借鑒美國博士生導師制度的經(jīng)驗,我國可從實行導師組負責制、改革博導終身制、完善博士生導師評價制度、建立激勵機制等方面著手,加強中國特色博士生導師制度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
[Abstract]:The doctoral tutor system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generally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of developm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norms, the twists and turns of development,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four stages of development, the selection system of doctoral supervisors, the responsible system, and the appointment system. The main development and reform experiences of the doctoral tutor system in the United States are: strengthen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 learning from foreign experience, combining the reality of our country, highlighting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dapting to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alents, to emphasize th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and to advocate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American doctoral tutor system, we can improve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doctoral tutors by carrying out the tutoring group responsibility system, reforming the doctoral guidance system, and perfect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doctoral tutors. To strengthen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doctoral tutor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作者單位】: 中國地質(zhì)大學(武漢)高等教育研究所;中國地質(zhì)大學(武漢)研究生院學位辦;
【分類號】:G64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李子江;論美國學術自由的組織與制度保障——AAUP及其關于學術自由和終身職的原則聲明[J];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2 徐輝;國外高校教師隊伍管理的歷史發(fā)展及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3 耿益群,高益民;美國高校終身教授制度的歷史演進[J];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07期
4 林杰;;英美國家研究生導師資格認定制度管窺[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年09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龔兵;;近代大學課程世俗化及其影響[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2 林世軍,宗曉曉,余凌;獨立學院開展通識教育思路淺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3 黃華;;美國贈地學院創(chuàng)立的當?shù)亟?jīng)濟因素淺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4 金維才,夏t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榮譽制度”及其啟示[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5 孫亮;;淺談美國高等教育[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8期
6 黃路陽;郇紅;;論高等學校章程的性質(zhì)[J];安康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7 賀長元;人類教育方法三次大革命(下)[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8 侯克明;;中外高等教育比較研究:電影學院的發(fā)展目標與方向[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9 馮素芬;;教育信息化與高職數(shù)學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J];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10 李莉;英美兩國高等教育財政撥款體制的比較及經(jīng)驗借鑒[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立國;;中法高等教育教學的比較與思考[A];北京高教學會實驗室工作研究會2008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2 李秀英;鄭一淳;張志勇;胡寶貴;董利民;;專業(yè)式研究生教育管理體制初探——以霍普金斯大學為例[A];都市型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教學改革論文專輯[C];2007年
3 曲文潔;;遠程多媒體教學在美國高等院校[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四輯)[C];2009年
4 續(xù)潤華;;幾個重大法令對美國職業(yè)教育發(fā)展進程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5 吳云鵬;;美國大學學分制及其對二十世紀中國高校學分制的歷史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8)——外國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6 馬立武;;近年西方中世紀大學研究概述[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8)——外國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7 黃欣;吳志功;;美國大學排行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8)——外國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李英英;張俊;;高等職業(yè)教育發(fā)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德國雙元制[A];第三屆全國農(nóng)林院校教育科學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9 張愛秀;;契約論視角下研究生和導師關系研究[A];2005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5年
10 晏成步;;“達特茅斯學院案”與“燈塔的故事”——新制度經(jīng)濟學的解釋[A];2010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如意;臨時教育會議與日本私立大學的發(fā)展[D];河北大學;2009年
2 賈科;20世紀英美文官培訓發(fā)展與比較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3 沈紅宇;中國行業(yè)特色研究型大學發(fā)展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4 張紅峰;大學組織變革中的博弈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彭國華;我國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激勵機制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0年
6 李潔;大學捐贈基金運作問題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7 顧遠飛;市場化環(huán)境下的大學運行邏輯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8 郝進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發(fā)展戰(zhàn)略與戰(zhàn)略管理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9 劉義;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研究:概念、歷史與實踐[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10 李素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發(fā)展的制度障礙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景全;哈爾濱工程大學教師隊伍結(jié)構(gòu)問題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2 劉冰;英國大學研究生教育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振合;地方高校人才引進現(xiàn)狀與引進機制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4 馬艷粉;導師對研究生培養(yǎng)質(zhì)量的影響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馬楠;基于課題培養(yǎng)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郭荔寧;成人教育學專業(yè)研究生動態(tài)學習模式探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蘇靜;新階段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王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網(wǎng)絡溝通研究[D];南京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9 馬美茹;美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及其啟示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朱嫣嫣;新建本科院校學分制教學管理的現(xiàn)狀與改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陳永明;大學教師任期制的國際比較[J];比較教育研究;1999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巍華;;實施多元化導師指導 提高博士學位完成率[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2 吳江;;博士不怕“廉價”就怕“劣質(zhì)”[J];記者觀察(下半月);2010年10期
3 汪賢澤;美國的“未來師資培訓計劃”與博士生教育改革[J];比較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4 呂東偉;博士生教育創(chuàng)新:誰之責?——首屆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綜述[J];中國高等教育;2003年22期
5 饒們子;博士生教育與文本閱讀的歷史性問題[J];暨南學報(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6 成澤東;陳以國;;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博士研究生培養(yǎng)經(jīng)驗點滴談[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6年02期
7 梁桂芝;比較與借鑒——中國與國外博士生教育的比較研究學術研討會綜述[J];科技.人才.市場;1994年Z1期
8 馮幫;;美、英、日博士生教育發(fā)展規(guī)模和速度比較[J];青年研究;2006年01期
9 朱寧潔;;博士生教育研究中歐比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10 陳欣欣,林功實,白永毅;美國著名大學博士生教育質(zhì)量保障體系初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1994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高等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理論與實踐編委會[A];高等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理論與實踐[C];2008年
2 左崇良;;美國高等教育分流的經(jīng)驗及對中國的啟示[A];和諧高考 陽光招生——《高校招生》雜志理論研究專輯[C];2006年
3 陳再生;;高校加強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教育的思考[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2008年年會優(yōu)秀論文專輯(二)[C];2008年
4 ;求真務實、改革創(chuàng)新、開創(chuàng)師教工作新局面[A];河北省教育廳2009年繼續(xù)教育工作會議暨河北省教師教育學會2009年年會交流材料匯編[C];2009年
5 ;與時俱進 改革創(chuàng)新 全力推進后勤社會化改革向縱深發(fā)展[A];改革·創(chuàng)新·發(fā)展——電子教育研究論文集[C];2004年
6 孫曉紅;李樹林;王曙光;蔡德發(fā);;對經(jīng)管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改革創(chuàng)新的研究[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2002年學術年會交流論文集[C];2002年
7 楊增崠;;“北京精神”:首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èi)容之維[A];北京精神:構(gòu)建精神家園 提升文化軟實力——第五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論文集[C];2011年
8 吳啟迪;;博士生教育在高等學校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A];回顧與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論文集[C];2003年
9 李遠富;李喬;李彤梅;彭雄志;;土木工程專業(yè)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的探索與實踐[A];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yè)建設的研究與實踐——第九屆全國高校土木工程學院(系)院長(主任)工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10 陳雨海;楊毅;;盤活現(xiàn)代教育新理念實現(xiàn)本科教育新突破[A];中國農(nóng)學會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四屆二次學術年會會議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改革創(chuàng)新 突出特色 推動我國MBA教育更好更快發(fā)展[N];人民日報;2008年
2 ;改革創(chuàng)新突出特色培養(yǎng)高層次財經(jīng)創(chuàng)新人才[N];人民日報;2009年
3 記者 孫玉山;教育的出路在于改革創(chuàng)新[N];北京日報;2000年
4 沈陽工業(yè)大學校長 李榮德;改革創(chuàng)新 只爭朝夕[N];光明日報;2005年
5 武漢大學黨委書記 李健;以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N];人民日報;2009年
6 廣西財經(jīng)學院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黨的建設[N];廣西日報;2009年
7 鮑俊輝 王四四;改革創(chuàng)新促發(fā)展 突出特色謀升本[N];甘南日報(漢文版);2008年
8 記者 王婷 通訊員 周洪波;開創(chuàng)高校黨建新局面[N];浙江日報;2010年
9 記者 馬定科 通訊員 林羽;廣州中醫(yī)藥大學 改革創(chuàng)新博士后培養(yǎng)工作[N];中國中醫(yī)藥報;2010年
10 記者 劉見;以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全面推進高校黨建和人事人才工作[N];中國教育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藺玉;博士生科研績效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年
2 彭國華;我國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激勵機制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0年
3 張英麗;論學術職業(yè)與博士生教育的關系[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4 徐平;我國研究型大學博士生培養(yǎng)模式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5 杜智萍;19世紀以來牛津大學導師制發(fā)展研究[D];河北大學;2008年
6 彭安臣;中國博士生資助[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7 張國棟;我國貫通式博士生培養(yǎng)模式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8 胥秋;大學學科文化的沖突與融合[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9 韓國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羅敏;基于資源配置的研究生招生機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芬;上海市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2 曲秀玉;試析二戰(zhàn)后美國高等教育立法及其啟示[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3 張紅文;當前我國女子高校的辦學策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4 韓勤;基于國家競爭力的我國博士生教育國際化戰(zhàn)略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5 李海娜;中美博士生資助比較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6 朱亭亭;二戰(zhàn)后美國博士生教育的歷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梁蓉;論班導師制的實施[D];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
8 王曉磊;博士生超期畢業(yè)影響因素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9 陳文燕;我國博士生招考方式變革的探析[D];復旦大學;2011年
10 仝召燕;文科博士生學術水平的影響因素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5122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512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