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視野下中學課堂教學組織形式變革研究
本文關鍵詞:有效性視角下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湖北大學》 2013年
新課改視野下中學課堂教學組織形式變革研究
周銳
【摘要】:教學組織形式是課堂教學最終的實施點和落腳點。不同的時間與空間的組合、教師與學生的搭配,都影響著教學是否能夠順利、有序、高效地進行。長期以來,以“教師、講臺、課本”為中心的“秧田式”教室布局,加上大班額規(guī)模,使得新課改的教學方式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難以有效實施。因而,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本文分為五個部分。第一章緒論,在本章中首先論述了本論文的研究緣由、價值和意義,接著通過對文獻進行的梳理,了解到現(xiàn)有研究的現(xiàn)狀以及不足;之后對論文中的相關概念進行了界定;最后對研究內(nèi)容、方法和本論文的研究創(chuàng)新點進行了簡要的說明。 第二章,首先對教學組織形式的概念和容易混淆的幾個相關概念進行了區(qū)分,然后對教學組織形式的類型和特征進行了分析。 第三章,主要用文獻法、歷史法,對建國以來至新課改前,即1949-2000年我國課堂主要教學組織形式的階段性特征作出分析及反思。 第四章,采用比較法對新課改以來具有代表性的中學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比如分層教學、走班制、小組合作、自然分材教學等作詳細分析,再結(jié)合具體的案例進一步分析上述四種教學組織形式,如飛虹中學與分層教學等。 第五章,在前一章具體分析的基礎上,著重將四種教學組織形式的成績與問題進行概括分析,得出啟示。 本文在研究對象和研究內(nèi)容上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創(chuàng)新性。從對象上來講,立足于中學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作專門研究;從內(nèi)容上來說,在梳理前七次課改教學組織形式特征的基礎上,以多樣化的探索和典型案例著重分析新課改以來中學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變化,對其發(fā)展趨勢和改革措施提出可行性建議,力圖對新課改課堂教學的實施環(huán)節(jié)起到一定的作用。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湖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G632.4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錢杰;高校體育教學組織形式之探討[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年01期
2 趙廷瑞;張斌;;教學組織形式的現(xiàn)實性選擇——基于課程設置、教學資源、高考評價和學生發(fā)展[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0年02期
3 陳志科;;教學組織形式爭鳴述評[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4年02期
4 王曼文;現(xiàn)代遠程教育教學組織形式的探索與實踐[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5 徐莉,王俊華;對現(xiàn)行教學組織形式——班級授課制的再審視[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年04期
6 高翔;張偉平;;20世紀20年代道爾頓制實驗回顧與思考——以東南大學附中為例[J];教學研究;2010年01期
7 姜國鈞;;中國古代大學的教學組織形式[J];大學教育科學;2008年06期
8 呂忠杰;試談教學班規(guī)模的控制及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J];廣州教育;1988年04期
9 馬曉強,都麗萍;教學組織形式的嬗變與網(wǎng)絡教學[J];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10 王鳳玉;;“習明納”:高等學校的成功教學組織形式[J];遼寧教育研究;2006年08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譚文旗;;語文課堂教學目標設置的問題與對策研討[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2期
2 阮成武;教師專業(yè)化與教師形象的重塑[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3 姚運標;唐磊;;美國教科書中的宗教與科學之爭——以斯科普斯案和《國防教育法》為例[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4 伍德勤;;論傳統(tǒng)派與現(xiàn)代派教育思想并存的現(xiàn)實意義[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5 傅林;;不能被忽略的歷史:1607年以前的北美教育[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6 楊佳;周紅安;楊漢麟;;西方兒童觀的歷史演進[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7 王德壽,諸咸斌,吳秀玲,江麗,李慧林;優(yōu)化組合多種教學組織形式 探索開放教育教學組織新形式——安徽電大開放教育學院開放教育教學組織形式的研究與實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8 劉奇;;思想政治課中人格教育的意義和策略[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9 馬金柱;崔玉東;余麗蕓;王北艷;朱戰(zhàn)波;;理工科實施探究式教學方法的探討[J];安徽農(nóng)學通報;2007年04期
10 邵世光;;基于高職教育的《藥用植物學》課程目標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0年1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俞明海;周波;;高!碍h(huán)境藝術設計”專業(yè)課教學探索與實踐[A];首屆中國高校美術與設計論壇論文集(下)[C];2010年
2 陳媛;;我國大學教師角色地位的歷史演變[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楊曉;;我國中小學課程設計研究的歷史演進綜述[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4 申仁洪;;論柏拉圖的課程理念[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熊賢君;張雪強;;杜威“教育即生活”新釋[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王麗;;怎樣看待學校——解讀盧梭自然主義教育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陳歡龍;;農(nóng)村中學生不良品德的心理分析及其教育對策[A];中國新時期思想理論寶庫——第三屆中國杰出管理者年會成果匯編[C];2007年
8 楊婭萍;;有容乃大——試論新時期美術教師前進的方向[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年
9 劉榮飛;;論生本管理的內(nèi)涵與實施[A];國土資源職教改革與創(chuàng)新[C];2009年
10 藍晗;;“學困班級”班主任工作中需要妥善處理的幾個關系[A];廣西新時期班主任工作研討班論文集[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喬暉;語文教科書中學習活動的設計[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潔;上海市郊公辦學校學生來源的多樣性對教育的影響與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史大勝;美國兒童早期閱讀教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周曉紅;教育代價論[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劉中黎;中國百年日札寫作教育與教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黃慧娟;魯?shù)婪颉に固辜{教育思想與實踐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方成智;艱難的規(guī)整[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8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教學論本土化問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9 王天平;追尋完整的人[D];西南大學;2011年
10 趙逸庶;高中物理科學探究活動實施現(xiàn)狀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呂遠芳;運用認知方法網(wǎng)絡結(jié)構圖對高三立體幾何復習課的研究與實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董玲;新課程背景下普通高中課堂教學評價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賈麗穎;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文化的重新理解與建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鞠杰;高中地理學案導學與情境場相結(jié)合的實踐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尹曉茹;高中階段情感教育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海燕;論文獻資料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吳蒙;探索中國當今鋼琴立體教育及其教材建設[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杜爍;中國高校俄羅斯地理課研究型課程教學模式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叢曉芳;中職實踐課教師專業(yè)自主權問題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鄭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nóng)村基礎教育政策的嬗變與評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國民;道爾頓制教育在中國實驗的啟示[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2 羅堯成,廖才英;培養(yǎng)自學能力的關鍵在于改革教學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1年01期
3 徐莉,王俊華;對現(xiàn)行教學組織形式——班級授課制的再審視[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年04期
4 黎天宇;廖世承教育實驗思想與實踐[J];當代教育論壇;2004年03期
5 遲艷杰;教學論的基礎[J];教育研究;2000年01期
6 張定璋;情境教育的教學論發(fā)展觀[J];教育研究;1998年05期
7 王本陸;教學認識論:被取代還是發(fā)展[J];教育研究;1999年01期
8 張志亞;新課程下的班級管理探析[J];遼寧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9 韓艷梅;新課程背景下學習組織方式的新探索——“走班制”的實施與管理[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10 程金發(fā);討論班式教學法的探索[J];寧德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葉澤濱;教學組織、教學形式及其分類[J];教育科學;1993年04期
2 王力軍;呂吉華;;淺談投擲教學的組織與教法[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1998年04期
3 孟東灼;;注重教學組織形式提高教師全員培訓質(zhì)量──淺談“小隊教學”形式在開展教師全員培訓中的優(yōu)勢[J];中小學教師培訓;1998年X3期
4 朱詩柱;稅務成人培訓教學方法與教學組織形式的探討[J];揚州大學稅務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5 于榮;; 對“一普一選”制選項教學組織形式的幾點思考[J];體育教學;2002年02期
6 羅正仙;;歷史教學組織形式的新發(fā)展——淺說初中歷史教學的新形式“角色扮演”[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研究);2003年Z1期
7 王孝威;;淺析赫爾巴特與杜威教育思想的分歧——由電影《窺-陽光燦爛的日子姐妹篇》談開去[J];電影評介;2006年16期
8 高禮平;;淺談探究教學中學生的組織形式[J];物理教學探討;2006年14期
9 劉剛;;試論新課程下的教師合作教學[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10 葉國榮;陳達強;吳碧艷;;高校本科生教育中研究型教學模式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2009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戴爾康;陸正娟;;分類教學的理論與實踐[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二專輯)[C];2006年
2 張俊華;;適應新課改要求 構建和諧政治課堂[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山東卷)[C];2010年
3 郭偉章;張鳳霞;;新課改實施中管理面臨的問題與困惑及其對策[A];河南省學校管理與學校心理研究會第九次年會交流論文論文集[C];2004年
4 柯文挺;;在探究中學習化學——淺談新課改的一點體會[A];第四屆全國中學化學教學研討會論文集(三)[C];2004年
5 柯文挺;;在探究中學習化學——淺談新課改的一點體會[A];第四屆全國中學化學教學研討會論文集(二)[C];2004年
6 寧云蓮;;淺談新課改下的語文創(chuàng)新教育[A];河南省學校管理與學校心理研究會第十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蘇喜梅;;淺談數(shù)學新課改[A];濮陽市首屆學術年會論文選編[C];2006年
8 李大勇;;去除浮華 留住真實——淺議小學數(shù)學課堂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理科專輯)[C];2006年
9 楊智;;淺談新課改下如何讓語文課更加充滿活力[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二卷)[C];2005年
10 蔡懷昱;;淺議實驗在化學中的重要作用[A];中國化學會關注中國西部地區(qū)中學化學教學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黑龍江大學體育教研部 劉剛;[N];光明日報;2009年
2 蘭溪二中 葉淑佳;[N];學知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梁明;[N];綿陽日報;2009年
4 記者 王云霞 通訊員 劉宏;[N];蘭州日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楊麗;[N];浙江日報;2010年
6 宗秀生;[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年
7 記者 楊占蒼;[N];中國教育報;2003年
8 本報記者 李小偉;[N];中國教育報;2005年
9 周立群;[N];中國教師報;2003年
10 胡國雄;[N];中國教師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陶瑩;一種新型教學形式[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3年
2 張輝蓉;數(shù)學診斷式教學設計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3 顏士剛;技術的教育價值的實現(xiàn)與創(chuàng)造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4 呂星宇;論教育過程公平[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5 張家瓊;教學網(wǎng)絡組織系統(tǒng)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6 趙雪江;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聚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壯國楨;高職教育“行動導向”教學體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王博;教育的職業(yè)服務功能探究[D];天津大學;2011年
9 張梅俊;交叉學科復合式教學體系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8年
10 李沁;探索文學作品應用的教學新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銳;新課改視野下中學課堂教學組織形式變革研究[D];湖北大學;2013年
2 齊嘉妍;有效性視角下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3 周建偉;北京市校園足球指導員崗位培訓班教學組織形式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3年
4 李玉玲;教學組織形式與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相關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5 王星;網(wǎng)絡教學組織形式優(yōu)化發(fā)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6 劉詩永;大學英語教學組織形式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7 盧懷飛;江西省高校體育教育專業(yè)體操教學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9年
8 魏玉鵬;高校體育教學組織形式對大學生體育鍛煉參與狀況影響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年
9 陳輝;初中英語教學組織形式的創(chuàng)新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10 姜冬艷;當前高中數(shù)學教學組織形式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關鍵詞:有效性視角下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853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ktjx/85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