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場域中農民工子女的文化認同
本文關鍵詞:學校場域中農民工子女的文化認同,,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農民工子女是一群特殊的群體,他們跟隨父母從鄉(xiāng)村流向城市學校,面對陌生的環(huán)境,他們在語言、交往方式、生活習慣和價值觀等方面都與城市孩子有顯著的差別,而且很難對城市文化產生認同。阻礙他們與城市孩子融合的原因,主要在于經濟資本缺乏、大眾傳媒的負面影響和社會記憶的影響。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關鍵詞】: 農民工子女 認同 區(qū)隔 內卷化
【分類號】:G521
【正文快照】: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的不斷推進,農民工外出打工成了一種潮流,流動人口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以至農民工以前的“單身外出”變成了現在的“舉家遷徙”,未成年的孩子跟隨父母外出,流向城市,在城市學校生活中,他們在諸多方面不適應,如在語言、交往方式、生活習慣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李運慶;;區(qū)隔與認同:農民工子弟的人際交往現狀研究——以南京市一所民工子弟學校為例[J];青年研究;2006年05期
2 王寧;消費與認同——對消費社會學的一個分析框架的探索[J];社會學研究;2001年01期
3 劉世定,邱澤奇;“內卷化”概念辨析[J];社會學研究;2004年05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行芳;;應該賦予媒介充分的自由裁量權[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2 姜繼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視野下的消費觀念嬗變[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3 李斌;;第三網絡社會與新“差序格局”[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4 郭慧峰;;對農民工權益救護的立法思考[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年10期
5 凌斌;;現代性危機與政治實踐:托克維爾的歷史救贖[J];北大法律評論;2008年02期
6 于明;;法律規(guī)則、社會規(guī)范與轉型社會中的司法——《叔向使詒子產書》的法理學解讀[J];北大法律評論;2009年02期
7 黃少英;高占紅;;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的必要性與途徑[J];保定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8 周靜;劉國紅;;涂爾干人性論思想探析[J];保定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9 周尚君;;馬克思的法律社會理論及其當代啟示——以《〈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為分析對象[J];北方法學;2008年05期
10 于柏華;;社會實在的規(guī)范性與公私法的界限——與徐國棟教授商榷民法的“公私法混合說”[J];北方法學;2011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偉;;以涂爾干集體意識的觀點淺析當前社會秩序的維持[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鄒平林;杜早華;;在私人道德與制度倫理之間——“小悅悅事件”帶來的倫理反思[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3 于景輝;;社會轉型期的社會整合機制創(chuàng)新[A];2011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社會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11年
4 劉旭;;社會穩(wěn)定若干基本理論問題探討[A];2011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社會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11年
5 賈玉嬌;;社會建設:雙向運動中的中國利益格局重建[A];2011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社會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11年
6 岳天明;郝世亮;;現代化進程中少數民族婦女社會化研究及其意義——以新疆游牧少數民族婦女為例[A];2009年中國社會學年會“中國社會變遷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9年
7 陳華;;集體認同的變遷與重構——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的組織基礎研究[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8 張揚金;;交匯口處的權力異化與矯正——城市化進程中過渡型社區(qū)區(qū)務人員腐敗透析[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9 吳琳;;網絡政治學視域下虛擬社會管理實踐機制探索[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10 王麗娜;石森文;;被動城市化群體再安置對城市居住空間分異的影響[A];轉型與重構——2011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海斌;轉型社會中的鄉(xiāng)村自治與法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張雪樵;經濟行政權法律監(jiān)督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戴均;當代中國轉型社會的政治認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6 劉志松;清“冒破物料”律與工程管理制度[D];南開大學;2010年
7 陳小鼎;結構現實主義的理論評估及其發(fā)展[D];南開大學;2010年
8 黃廬進;轉型時期中國中產階層消費行為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9 丁玉海;法經濟學理性主義的邏輯與歷史分析及其啟發(fā)[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10 吳練達;制度、行為與經濟發(fā)展[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趙小劍;大學生消費行為現狀及發(fā)展趨勢的社會學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楊少波;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專業(yè)化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謝維杰;我國高校輔導員專業(yè)化路徑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周嘉楠;職業(yè)共同體視角下的高校輔導員職業(yè)化發(fā)展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趙俊杰;論我國死刑廢除中的民意引導[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肖新宇;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yè)化建設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7 田豐;默頓社會失范理論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8 楊梅花;網絡輿論監(jiān)督下的公開審判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9 諶鳳;小組工作方法在提升職業(yè)認同中的應用與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0年
10 喬麗華;論新媒體環(huán)境下青少年亞文化及其價值意義[D];河南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黃宗智;發(fā)展還是內卷?十八世紀英國與中國——評彭慕蘭《大分岔:歐洲,中國及現代世界經濟的發(fā)展》[J];歷史研究;2002年04期
2 彭慕蘭,史建云;世界經濟史中的近世江南:比較與綜合觀察——回應黃宗智先生[J];歷史研究;2003年04期
3 錢正武;;青年農民工的市民化問題分析[J];青年探索;2006年01期
4 鄒泓,屈智勇,張秋凌;中國九城市流動兒童發(fā)展與需求調查[J];青年研究;2005年02期
5 龐麗娟;;當前我國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的問題、原因與對策[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6年04期
6 王寧;消費與認同——對消費社會學的一個分析框架的探索[J];社會學研究;2001年01期
7 高丙中;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論發(fā)展敘略[J];社會學研究;1998年03期
8 王寧;關于消費社會學研究對象的幾點思考[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5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艷;孔德永;;農民工對城市認同感缺失的現狀、原因與對策分析[J];山東省農業(y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2 賀青;;用愛托起農民工子女的未來[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下半月);2005年11期
3 ;《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解讀[J];農家顧問;2006年06期
4 方立新;;讓孩子們“雙輸”的“探索”[J];教育;2006年11期
5 劉少沖;張青松;陳麗;;四川農民工進城務工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四川省情;2007年06期
6 楊宜勇;邢偉;;農民工流動就業(yè)趨勢探析[J];中國勞動保障;2007年07期
7 鞠維強;;農民工子女入學難問題之破解[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7年21期
8 李明;;困難農民工子女可申請助學金[J];農村科學實驗;2007年09期
9 于建嶸;;切實保障農民就業(yè)十大權利[J];農村工作通訊;2008年04期
10 羅陽佳;;保障農民工子女受教育權[J];上海教育;2008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黃莉;;努力造就我國高素質勞動后備軍——論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A];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區(qū)科學發(fā)展理論研究[C];2010年
2 劉桂桂;聶獨席;;城市農民工子女受教育問題的思考——以貴陽市為例[A];“和諧發(fā)展與貴州小康社會建設”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張檸;;論廣州市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問題——基于教育政策執(zhí)行的視角分析[A];2009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4 張淑瓊;;試論當前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A];“關注省情民意、促進社會和諧”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9年
5 郭雁;;關愛農民工子女 構建和諧校園[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年
6 侯曉麗;;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預防農民工犯罪對策探析[A];2007經濟發(fā)展與構建和諧陜西論文集[C];2007年
7 袁連生;付堯;李奇;;北京農民工子女的義務教育[A];2008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8 袁連生;;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財政政策的理論、實踐與改革[A];2009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9 翟林;;武漢市農民工子女體質健康現狀的調查與分析[A];第4屆全國青年體育科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10 鄒農儉;;制度建設:應對農民工問題——昆山市接納農民工的調查與思考[A];2007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下)[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戚海燕;讓24萬農民工子女上學無憂[N];北京日報;2004年
2 馮琳;取消借讀費農民工子女緣何難露笑容[N];中國工商報;2004年
3 肖玉保 吳鐸思;農民工子女暑期安全亟待關注[N];工人日報;2004年
4 劉巍;關于農民工子女就學的思考[N];黑龍江日報;2005年
5 本報記者 尹曉華 實習生 宋姣;農民工子女上學咋那么難[N];四川日報;2004年
6 劉萬永;幫助農民工子女就是幫助我們自己[N];山西經濟日報;2004年
7 本報記者 彭世松;“農民工子女進城入學”負重前行[N];湘聲報;2005年
8 記者 田玲翠;農民工子女就讀不收雜費借讀費[N];文匯報;2006年
9 記者 張茁;金秋助學[N];吉林日報;2008年
10 本報記者 黃璜 市行評代表 吳振發(fā);今年清退教育亂收費40萬元[N];廈門日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邵寧;身份與排斥:中美非主流社會群體比較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2 趙翠蘭;精神追尋:農民工子女的語言與自我認同[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3 陳小華;城市農民工同住子女義務教育政策博弈的利益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周瀟;勞動力更替的低成本組織模式與階級再生產[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5 楊筱;認同與國際關系[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白曉君;員工心理邊界影響因素實證研究[D];遼寧大學;2009年
7 張云鵬;文化權:自我認同與他者認同的向度[D];吉林大學;2005年
8 張詠;認同與發(fā)展——一個邊疆漢人移民社區(qū)的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9 關凱;滿族“消失”了嗎?[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10 彭心倩;歐共體競爭法與歐洲一體化[D];暨南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慧凡;犯罪亞文化與青少年犯罪[D];華東政法大學;2008年
2 周麗;從反抗到認同:對《女勇士》中母女關系的解讀[D];四川師范大學;2005年
3 佟文玲;飄零與復歸[D];吉林大學;2007年
4 陳雪;失地農民市民身份認同的成因分析[D];吉林大學;2008年
5 伊國棟;對土耳其加入歐盟的文化分析[D];山東大學;2008年
6 施麗麗;權力,為認同留下空間[D];復旦大學;2009年
7 李玉婷;網絡交易中的人際信任關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8 熊海燕;受眾認同與主持人形象塑造[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9 陳滋意;霍桑對愛默生超驗主義的認同與批判[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張晶;韓國社會基督教認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關鍵詞:學校場域中農民工子女的文化認同,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5066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ktjx/506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