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社會比較對孤獨感的影響:同化效應與對比效應的中介作用
發(fā)布時間:2021-12-28 05:08
青少年時期是人格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根據(jù)埃里克森的人格發(fā)展八階段論,青少年期是個體不斷探索自我特點和建構自我同一性的關鍵階段,而青少年人際間的社會比較是完成這一發(fā)展任務的重要途徑。當個體想要知道和了解自己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社會特征(如能力、社會經(jīng)濟地位等)時,一般會通過與周圍其他人進行比較來確定,從而獲得對自我的準確評價,這種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被稱之為社會比較。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絡的普及,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設備(如手機、平板、電腦等)的易得性和使用便利性的發(fā)展,社交網(wǎng)站成為人類進行人際交往的新興平臺,且發(fā)生在社交網(wǎng)站中的社會比較頻率高于面對面人際交往中的社會比較頻率,因此社交網(wǎng)站成為社會比較的一個新途徑。我們將社交網(wǎng)站中的社會比較稱為線上社會比較。頻繁的線上社會比較會引起個體的情緒適應問題(包括孤獨感)。自我評價維護模型(self-evaluation maintenance,SEM模型)認為,個體具有維護積極自我評價的根本需要,個體進行社會比較不是為了減少對能力和觀點的不確定性,而是為了維護積極的自我評價和情緒情感體驗。然而孤獨感是一種重要的情緒情感,屬于情緒適應問題,是青少年適應社會的重要指標。長期的孤獨體驗...
【文章來源】:山東師范大學山東省
【文章頁數(shù)】:5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獻綜述與問題提出
1 孤獨感
1.1 孤獨感的界定
1.2 孤獨感的影響因素
2 線上社會比較
2.1 線上社會比較的界定
2.2 線上社會比較的分類
3 同化效應和對比效應
3.1 同化效應、對比效應的界定
3.2 同化效應和對比效應的關系
4 線上社會比較與孤獨感的關系
5 同化效應和對比效應在線上社會比較與孤獨感之間的中介作用
5.1 上行同化效應和上行對比效應在線上上行社會比較與孤獨感之間的中介作用
5.2 下行同化效應和下行對比效應在線上下行社會比較與孤獨感之間的中介作用
6 問題提出與研究假設
6.1 已有研究的不足
6.2 研究問題
6.3 研究假設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被試
2 研究工具
2.1 線上社會比較問卷
2.2 孤獨感量表
2.3 線上同化效應和對比效應問卷
2.4 社會經(jīng)濟地位
3 研究程序
4 數(shù)據(jù)處理與統(tǒng)計分析
第三部分 研究結果
1 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2 各變量的描述統(tǒng)計
3 人口學變量的差異性檢驗
3.1 各變量的獨生/非獨生的差異分析
3.2 各變量的非獨生子女家中排行的差異分析
3.3 各變量的性別差異分析
4 線上社會比較、同化效應、對比效應、孤獨感及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相關分析
5 模型驗證分析
5.1 上行同化效應、上行對比效應在線上上行社會比較與孤獨感關系中的中介作用
5.2 下行同化效應、下行對比效應在線上下行社會比較與孤獨感關系中的中介作用
第四部分 分析與討論
1 人口學變量的差異分析與討論
1.1 各變量的獨生/非獨生的差異分析
1.2 各變量的非獨生子女家中排行的差異分析
1.3 各變量的性別差異分析
2 線上社會比較、同化效應、對比效應、孤獨感及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相關分析
3 同化效應和對比效應在線上社會比較與孤獨感之間的中介作用
3.1 線上社會比較與孤獨感的關系
3.2 上行同化效應、上行對比效應在線上上行社會比較與孤獨感關系中的中介作用
3.3 下行同化效應、下行對比效應在線上下行社會比較與孤獨感關系中的中介作用
4 本研究對教育的啟示
5 本研究的局限與展望
第五部分 研究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研究工具(部分)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網(wǎng)絡交往與現(xiàn)實交往中大學生孤獨感的比較研究[J]. 郭英,肖颯,王琦. 教育學術月刊. 2018(12)
[2]核心自我評價對大學生抑郁的影響:應對方式和人際關系困擾的鏈式中介作用[J]. 雷希,王敬群,張苑,葉寶娟,劉翠翠.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8(04)
[3]社交網(wǎng)站中的上行社會比較與抑郁的關系:一個有調節(jié)的中介模型及性別差異[J]. 連帥磊,孫曉軍,牛更楓,周宗奎. 心理學報. 2017(07)
[4]兒童孤獨感對網(wǎng)絡交往的影響:交往動機的中介作用[J]. 陳麗君,張碧嫻. 中國特殊教育. 2017(07)
[5]社交網(wǎng)站上行社會比較對青少年抑郁的影響:社交焦慮的中介作用[J]. 童媛添,邱曉雯,連帥磊,張苗苗.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7(03)
[6]社會比較視角下應用型本科高職院校學生自我同一性研究[J]. 楊愛苓. 新校園(上旬). 2017(06)
[7]被動性社交網(wǎng)站使用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中介效應分析[J]. 劉慶奇,張晨艷,孫曉軍,牛更楓,周宗奎. 心理科學. 2017(03)
[8]社交網(wǎng)站使用與青少年生活滿意度的關系:一個有調節(jié)的中介模型[J]. 周宗奎,連帥磊,田媛,牛更楓,孫曉軍.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17(03)
[9]歧視知覺與農(nóng)村貧困大學生孤獨感:核心自我評價、朋友支持的中介作用[J]. 謝其利,宛蓉,張睿,江光榮.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16(05)
[10]孤獨感與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使用——以大學生微信使用為例[J]. 焦開山. 青年研究. 2016(04)
博士論文
[1]大學生的社會比較與情緒健康[D]. 黎琳.華東師范大學 2006
碩士論文
[1]社會比較情境下內隱自尊變化的性別差異:戀愛關系中上行、下行比較的影響[D]. 呂曉敏.沈陽師范大學 2016
[2]社會比較對情緒的影響[D]. 張旭.哈爾濱師范大學 2015
[3]青少年壓力知覺、孤獨感和抑郁情緒關系研究[D]. 張超.曲阜師范大學 2011
[4]大學生社會支持、孤獨感與網(wǎng)絡成癮傾向的關系研究[D]. 孔芳.曲阜師范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553460
【文章來源】:山東師范大學山東省
【文章頁數(shù)】:5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獻綜述與問題提出
1 孤獨感
1.1 孤獨感的界定
1.2 孤獨感的影響因素
2 線上社會比較
2.1 線上社會比較的界定
2.2 線上社會比較的分類
3 同化效應和對比效應
3.1 同化效應、對比效應的界定
3.2 同化效應和對比效應的關系
4 線上社會比較與孤獨感的關系
5 同化效應和對比效應在線上社會比較與孤獨感之間的中介作用
5.1 上行同化效應和上行對比效應在線上上行社會比較與孤獨感之間的中介作用
5.2 下行同化效應和下行對比效應在線上下行社會比較與孤獨感之間的中介作用
6 問題提出與研究假設
6.1 已有研究的不足
6.2 研究問題
6.3 研究假設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被試
2 研究工具
2.1 線上社會比較問卷
2.2 孤獨感量表
2.3 線上同化效應和對比效應問卷
2.4 社會經(jīng)濟地位
3 研究程序
4 數(shù)據(jù)處理與統(tǒng)計分析
第三部分 研究結果
1 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2 各變量的描述統(tǒng)計
3 人口學變量的差異性檢驗
3.1 各變量的獨生/非獨生的差異分析
3.2 各變量的非獨生子女家中排行的差異分析
3.3 各變量的性別差異分析
4 線上社會比較、同化效應、對比效應、孤獨感及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相關分析
5 模型驗證分析
5.1 上行同化效應、上行對比效應在線上上行社會比較與孤獨感關系中的中介作用
5.2 下行同化效應、下行對比效應在線上下行社會比較與孤獨感關系中的中介作用
第四部分 分析與討論
1 人口學變量的差異分析與討論
1.1 各變量的獨生/非獨生的差異分析
1.2 各變量的非獨生子女家中排行的差異分析
1.3 各變量的性別差異分析
2 線上社會比較、同化效應、對比效應、孤獨感及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相關分析
3 同化效應和對比效應在線上社會比較與孤獨感之間的中介作用
3.1 線上社會比較與孤獨感的關系
3.2 上行同化效應、上行對比效應在線上上行社會比較與孤獨感關系中的中介作用
3.3 下行同化效應、下行對比效應在線上下行社會比較與孤獨感關系中的中介作用
4 本研究對教育的啟示
5 本研究的局限與展望
第五部分 研究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研究工具(部分)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網(wǎng)絡交往與現(xiàn)實交往中大學生孤獨感的比較研究[J]. 郭英,肖颯,王琦. 教育學術月刊. 2018(12)
[2]核心自我評價對大學生抑郁的影響:應對方式和人際關系困擾的鏈式中介作用[J]. 雷希,王敬群,張苑,葉寶娟,劉翠翠.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8(04)
[3]社交網(wǎng)站中的上行社會比較與抑郁的關系:一個有調節(jié)的中介模型及性別差異[J]. 連帥磊,孫曉軍,牛更楓,周宗奎. 心理學報. 2017(07)
[4]兒童孤獨感對網(wǎng)絡交往的影響:交往動機的中介作用[J]. 陳麗君,張碧嫻. 中國特殊教育. 2017(07)
[5]社交網(wǎng)站上行社會比較對青少年抑郁的影響:社交焦慮的中介作用[J]. 童媛添,邱曉雯,連帥磊,張苗苗.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7(03)
[6]社會比較視角下應用型本科高職院校學生自我同一性研究[J]. 楊愛苓. 新校園(上旬). 2017(06)
[7]被動性社交網(wǎng)站使用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中介效應分析[J]. 劉慶奇,張晨艷,孫曉軍,牛更楓,周宗奎. 心理科學. 2017(03)
[8]社交網(wǎng)站使用與青少年生活滿意度的關系:一個有調節(jié)的中介模型[J]. 周宗奎,連帥磊,田媛,牛更楓,孫曉軍.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17(03)
[9]歧視知覺與農(nóng)村貧困大學生孤獨感:核心自我評價、朋友支持的中介作用[J]. 謝其利,宛蓉,張睿,江光榮.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16(05)
[10]孤獨感與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使用——以大學生微信使用為例[J]. 焦開山. 青年研究. 2016(04)
博士論文
[1]大學生的社會比較與情緒健康[D]. 黎琳.華東師范大學 2006
碩士論文
[1]社會比較情境下內隱自尊變化的性別差異:戀愛關系中上行、下行比較的影響[D]. 呂曉敏.沈陽師范大學 2016
[2]社會比較對情緒的影響[D]. 張旭.哈爾濱師范大學 2015
[3]青少年壓力知覺、孤獨感和抑郁情緒關系研究[D]. 張超.曲阜師范大學 2011
[4]大學生社會支持、孤獨感與網(wǎng)絡成癮傾向的關系研究[D]. 孔芳.曲阜師范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5534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ktjx/3553460.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