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家庭教養(yǎng)方式與生命意義感的關系 ——自我概念和應對方式的鏈式中介作用
發(fā)布時間:2021-12-15 19:17
近年來,中學生自殺事件屢屢發(fā)生,引起了廣大學者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當今教育仍然更多的注重對學生學業(yè)的教育,而忽略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繁忙的學習占據(jù)了學生大量的時間,很少有學生考慮自己為什么活著,自己生命的意義是什么。生命意義感指的是一個個體能夠體會到自己的生命是有價值的,以及能夠意識到生活有明確的目標和使命。近年來隨著人們心理意識的崛起,有關生命意義感的研究日益見長。大量的研究結果顯示,生命意義感和父母所采取何種教養(yǎng)方式密切相關,但對于其中的作用機制的研究較少。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634名在校中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生命意義問卷、家庭教養(yǎng)方式量表、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第三版)、中學生應對方式量表對被試進行施測。系統(tǒng)地考察了中學生生命意義感、家庭教養(yǎng)方式、自我概念、應對方式及其各維度的特點,分析了中學生生命意義感、家庭教養(yǎng)方式、自我概念、應對方式之間的關系,探索了中學生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自我概念、應對方式對生命意義感的預測作用,旨在了解當今中學生生命意義感的現(xiàn)狀以及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生命意義感的影響路徑,豐富生命意義感的理論,為學校開展生命教育提供方向,以促進中學生生命意義感的提高。...
【文章來源】:河北大學河北省
【文章頁數(shù)】:7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中介效應檢驗流程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與青少年智慧的關系:積極教養(yǎng)方式和開放性人格的中介作用[J]. 陳浩彬,劉潔.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18(05)
[2]中學生應對方式特征及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關系[J]. 孫經(jīng),李鳳娟,何健,楊汴生,王旭.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8(02)
[3]自我概念清晰性與生命意義感及主觀幸福感的關系[J]. 聶晗穎,甘怡群.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7(05)
[4]大學生家庭親密度、自我和諧與生命意義感的關系[J]. 魏藝銘,白艷巧.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05)
[5]不同家庭結構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J]. 徐慧,袁新國.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24)
[6]青少年抑郁障礙人格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家庭環(huán)境的相關性研究[J]. 施杰,王建女,石銀燕,朱春燕. 中華全科醫(yī)學. 2016(12)
[7]基于特殊兒童家庭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探析[J]. 劉小寒,劉梅紅.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 2016(09)
[8]流動兒童自我概念的發(fā)展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 李曉燕,張興利,施建農(nóng). 心理與行為研究. 2016(01)
[9]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中學生學業(yè)倦怠的關系: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J]. 羅云,陳愛紅,王振宏.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16(01)
[10]大學生大五人格、心理資本與生命意義感的關系[J]. 周芳潔,范寧,王運彩.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5(12)
碩士論文
[1]大學生基本心理需要、自我概念和生命意義感的關系研究[D]. 陳芳芳.河南大學 2018
[2]精神障礙患者居家康復中的社會支持研究[D]. 張佳琦.重慶工商大學 2018
[3]職業(yè)院校學生心理彈性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應對方式的關系研究[D]. 葛雪伊.浙江工業(yè)大學 2017
[4]高中生應對方式、感恩與生命意義感的關系研究[D]. 劉紫君.哈爾濱師范大學 2017
[5]高中生學業(yè)情緒與應對方式的關系研究[D]. 孫淑婕.天津師范大學 2017
[6]初中生家庭教養(yǎng)方式和自我同一性相關研究[D]. 楊雨萌.天津師范大學 2017
[7]高中生應對方式、心理彈性與適應取向心理健康的關系[D]. 程琨.山東師范大學 2014
[8]中學生生命意義感的特點及其與生活事件、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D]. 諸曉.南京師范大學 2012
[9]中學生個人生命意義問卷的修訂及區(qū)域性高中生常模的建立[D]. 張蓓.沈陽師范大學 2011
[10]天津市單親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D]. 梁瑞華.天津醫(yī)科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536998
【文章來源】:河北大學河北省
【文章頁數(shù)】:7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中介效應檢驗流程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與青少年智慧的關系:積極教養(yǎng)方式和開放性人格的中介作用[J]. 陳浩彬,劉潔.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18(05)
[2]中學生應對方式特征及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關系[J]. 孫經(jīng),李鳳娟,何健,楊汴生,王旭.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8(02)
[3]自我概念清晰性與生命意義感及主觀幸福感的關系[J]. 聶晗穎,甘怡群.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7(05)
[4]大學生家庭親密度、自我和諧與生命意義感的關系[J]. 魏藝銘,白艷巧.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05)
[5]不同家庭結構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J]. 徐慧,袁新國.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24)
[6]青少年抑郁障礙人格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家庭環(huán)境的相關性研究[J]. 施杰,王建女,石銀燕,朱春燕. 中華全科醫(yī)學. 2016(12)
[7]基于特殊兒童家庭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探析[J]. 劉小寒,劉梅紅.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 2016(09)
[8]流動兒童自我概念的發(fā)展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 李曉燕,張興利,施建農(nóng). 心理與行為研究. 2016(01)
[9]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中學生學業(yè)倦怠的關系: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J]. 羅云,陳愛紅,王振宏.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16(01)
[10]大學生大五人格、心理資本與生命意義感的關系[J]. 周芳潔,范寧,王運彩.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5(12)
碩士論文
[1]大學生基本心理需要、自我概念和生命意義感的關系研究[D]. 陳芳芳.河南大學 2018
[2]精神障礙患者居家康復中的社會支持研究[D]. 張佳琦.重慶工商大學 2018
[3]職業(yè)院校學生心理彈性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應對方式的關系研究[D]. 葛雪伊.浙江工業(yè)大學 2017
[4]高中生應對方式、感恩與生命意義感的關系研究[D]. 劉紫君.哈爾濱師范大學 2017
[5]高中生學業(yè)情緒與應對方式的關系研究[D]. 孫淑婕.天津師范大學 2017
[6]初中生家庭教養(yǎng)方式和自我同一性相關研究[D]. 楊雨萌.天津師范大學 2017
[7]高中生應對方式、心理彈性與適應取向心理健康的關系[D]. 程琨.山東師范大學 2014
[8]中學生生命意義感的特點及其與生活事件、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D]. 諸曉.南京師范大學 2012
[9]中學生個人生命意義問卷的修訂及區(qū)域性高中生常模的建立[D]. 張蓓.沈陽師范大學 2011
[10]天津市單親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D]. 梁瑞華.天津醫(yī)科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5369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ktjx/3536998.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