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一個孩子受傷害——校園欺凌與暴力的根源干預(yù)
發(fā)布時間:2021-03-20 20:05
<正>一、欺凌·仇恨·報復(fù)黃向陽(以下簡稱黃):尊敬的阿倫森教授,我很感激2014年您授權(quán)我翻譯您所著的《課堂中的合作:拆拼法(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The Jigsaw Method)》。您還贈送我《不讓一個人生恨:科倫拜恩案之后的同情之教(Nobody Left to Hate:Teaching Compassion after Columbine)》一書。我沒想到您除了《課堂中的合作》還有一本教育著作,您大概也沒有想到后者會比前者更早在中國翻譯出版吧?
【文章來源】:教育研究. 2019,40(1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7 頁
【文章目錄】:
一、欺凌·仇恨·報復(fù)
二、外圍干預(yù)&根源干預(yù)
三、零容忍v同情之教
四、個案研究方法論
【參考文獻(xiàn)】:
期刊論文
[1]惡意是怎么消失的——“共同關(guān)切法”與“皮卡斯效應(yīng)”[J]. 顧彬彬. 教育發(fā)展研究. 2020(22)
本文編號:3091590
【文章來源】:教育研究. 2019,40(1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7 頁
【文章目錄】:
一、欺凌·仇恨·報復(fù)
二、外圍干預(yù)&根源干預(yù)
三、零容忍v同情之教
四、個案研究方法論
【參考文獻(xiàn)】:
期刊論文
[1]惡意是怎么消失的——“共同關(guān)切法”與“皮卡斯效應(yīng)”[J]. 顧彬彬. 教育發(fā)展研究. 2020(22)
本文編號:30915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ktjx/309159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