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構是系統(tǒng)固有的屬性,是系統(tǒng)研究最核心的環(huán)節(jié)。課堂教學是極其復雜的系統(tǒng),課堂結構是課堂教學系統(tǒng)存在與演化的基本條件。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經(jīng)說過“一堂課的效果如何,取決于課堂結構是否合理”,課堂結構是什么?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卻很難統(tǒng)一認識的問題。但是,學界對課堂結構還缺乏系統(tǒng)研究,尤其學科(化學)課堂結構研究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未形成基本的范式和成熟的結論。因此,本研究聚焦于化學課堂結構,圍繞“化學課堂結構是什么”、“化學課堂結構質(zhì)量與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關系如何”、“不同水平的化學課堂結構是否具有特征性”等一系列研究問題,開展了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相結合的系統(tǒng)研究工作。 本論文由導論、理論研究、實證分析和結語四個部分構成: “導論”部分借助焦點團隊訪談活動揭示了化學教師對課堂結構認識的局限性,并結合國內(nèi)外有關課堂結構研究概況的系統(tǒng)考察,梳理了本課題的研究內(nèi)容和研究路徑。 第2、3、4、5章為理論研究部分,第2章對化學課堂教學“是何”、“為何”等本體問題進行了具體闡釋;第3章以化學課堂教學本體問題的認識為基礎,運用系統(tǒng)論核心觀點重點分析了化學課堂教學的系統(tǒng)性特征,形成了對化學課堂結構的明確定義和相關認識;第4章從歷時和共時到分層的角度,構建了化學課堂結構的理論模型;第5章以化學課堂結構的理論模型為依據(jù),建立適用于分析化學課堂結構形成及其特征的研究模型(操作程序及分析工具),為實證分析部分提供了依據(jù)和手段。 第6、7、8章為本研究的實證研究部分。圍繞“化學課堂結構對課堂教學優(yōu)劣的影響”、“不同水平的化學課堂結構的共性與差異”以及“決定化學課堂結構質(zhì)量的結構特征是什么,與哪些關鍵性因素有關”等一系列問題展開了實證分析。第6章對本論文的實證研究進行了整體設計,提出了實證研究的問題和基本思路,并遵循嚴密的課例篩選程序獲得了由22則元素化學課例組成的課例樣本;第7章選取課例樣本中某教學主題的3則研究課例進行化學課堂結構的嘗試性評價,據(jù)此生成化學課堂結構評價量表;繼而針對22則研究課例并行實施正式的課堂結構評價與課堂教學質(zhì)量評價活動以及評價結果的對比分析,揭示了化學課堂結構的優(yōu)劣與化學課堂教學質(zhì)量呈現(xiàn)正相關的關系,并指出了影響化學課堂結構質(zhì)量的關鍵性因素;第8章以上述評價活動得到的三種課堂結構質(zhì)量水平的代表課例為載體,依據(jù)影響課堂結構質(zhì)量的關鍵性因素設計分析框架,深入比較了三種水平的元素化學課堂結構的共性和差異,共性表現(xiàn)為:三種水平課例不同類型知識的構成比例大小關系較穩(wěn)定,知識的宏觀組織和微觀架構都反映了“性質(zhì)”、“結構”、“制備”等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基本認識框架和特定認識課題中的微觀認識過程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識結構的展開邏輯。差異表現(xiàn)在:課堂結構質(zhì)量水平較高課例中不同類型知識比例合理,知識宏觀組織線索多元,微觀架構關注知識鋪展過程的思想性和方法性,能以多種方式構建清晰而有序的認識課題序列,能靈活運用多種認識方式或方法組織微觀的認識過程;中等及較低水平課例核心知識偏多、知識組塊也偏多且較少建立整體性的聯(lián)系,認識課題之間關聯(lián)性不強,微觀認識過程中認識方式單一化等。 “結語”部分對研究過程加以回顧和總結,開展研究反思和提出未來工作的展望。 本研究對于化學課堂結構的研究是基礎性的,也是系統(tǒng)性的。在課堂結構研究的理論層面和方法論層面都有了初步的嘗試,并形成了重要的結論及啟示,在今后,我們將進一步拓展化學課堂結構研究的問題域,并對研究方法、研究結論等進行驗證并完善。
【學位授予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G633.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穎民;;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構建:問題與新思路[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2 李妍;;喬納森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設計理論的系統(tǒng)研究與當代啟示[J];開放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3 李杰紅;陳代武;;化學知識的分類與教學設計[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7年02期
4 杜志宏;;系統(tǒng)論指導下的課堂教學質(zhì)量評價體系創(chuàng)新[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8年09期
5 楊炳儒;馬楠;謝永紅;;知識邏輯結構與思維形式注記教學法研究與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1年04期
6 張靜;;論德里達的結構觀[J];江西社會科學;2010年03期
7 李定仁,范兆雄;教學要素與教學系統(tǒng)最優(yōu)化[J];教育科學;2003年06期
8 盛群力,褚獻華;系統(tǒng)設計教學視野中的課堂教學結構[J];教育科學研究;2004年01期
9 梁惠燕;高凌飚;;課堂教學評價的反思和框架重構[J];教育科學研究;2006年06期
10 丁朝蓬;梁國立;Tom L.Sharpe;;我國課堂教學評價研究概況、問題與設想[J];教育科學研究;2006年1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張瑞;理解與超越:情境適應性教學評價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蓋立春;復雜性科學視野下的化學課堂“教學行為組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裴新寧;面向?qū)W習者的化學教學設計[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4 孫亞玲;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李克建;結構主義、后結構主義與教育研究:方法論的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尹筱莉;化學專家—新手教師課堂教學特質(zhì)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黃興豐;數(shù)學課堂活動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8 王晶瑩;中美理科教師對科學探究及其教學的認識[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9 婁延果;化學課堂“教學行為對”及其組合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
277272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ktjx/2772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