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教學中師生關系的本真追求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tradi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unidirectional, apathetic and utilitarian, and the mode of thinking of dualistic opposi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is the root of alienation of traditional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he teacher-student dialogue in teaching refers to the "openness", "acceptance" and "listening" of both sides, and refers to the mutual presenc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participation of both sides. It is based on the philosophical epistemology of intersubjectivity. Dialogue has fundamentally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way of thinking and promo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 teaching.
【作者單位】: 渤海大學教育學院
【分類號】:G42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張增田,靳玉樂;論新課程背景下的對話教學[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張增田;;對話教學的內(nèi)涵和特點[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2 劉東霞;;文化視角下師生關系新解構[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3 彭壽清;多元文化課程設計的理念與問題[J];課程.教材.教法;2005年01期
4 王震春;姬志剛;;生物學表達能力的構成·影響因素及培養(yǎng)對策[J];中學生物教學;2006年08期
5 張增田;對話教學的師生觀[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6 王志曲;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文化的重建[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5年1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劉茜;多元文化課程的建構與發(fā)展[D];西南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熊林;對話式作文教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2 賈小娟;隱性知識:在對話教學中理解和共感[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3 陳清;NLP語言運作對德育課教學的借鑒意義[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4 杜孔三;高中思想政治課運用案例教學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5 張科杰;新課程背景下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的反思與建構[D];揚州大學;2007年
6 游薇;初中語文閱讀有效對話與“問題式”教學設計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7 唐旭;初中語文教學交往的問題分析及對合理交往的構想[D];重慶師范大學;2006年
8 王志曲;論課堂文化的重建[D];安徽師范大學;2006年
9 蘇平萍;初中語文對話教學個案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10 柯曉芳;古典詩歌對話教學的“詩意”觀照[D];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子英;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J];四川教育;1985年01期
2 劉學浩,胥長辰,金家瑯;一種新的教學法——學導式教學法[J];高等教育研究;1986年01期
3 田波薇;;“通分”教學片斷失誤分析[J];湖南教育;1986年12期
4 馬滌塵;;英語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6年S1期
5 姚祝英;中學英語語法教學應加強交際性訓練[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1期
6 劉敏;;改革課堂教學的嘗試[J];黑龍江高教研究;1987年03期
7 成胎俊;;作文教學程序改革初探[J];天津教育;1987年01期
8 劉仁坤;;文科輔導教學芻議[J];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1987年03期
9 劉東升 ,郝保文 ,王星 ,李利平 ,金增;大班兒童學習加減法口訣捷徑的實驗研究[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02期
10 龍贊;;課堂提問的時間技巧[J];云南教育(基礎教育版);1988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金發(fā);;開辟第二課堂,重在素質(zhì)和能力培養(yǎng)[A];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第七次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1999年
2 杜進福;;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A];甘肅省化學會成立六十周年學術報告會暨二十三屆年會——第五屆甘肅省中學化學教學經(jīng)驗交流會論文集[C];2003年
3 宋芳林;汪玉芳;;高中化學網(wǎng)絡環(huán)境教學模式的研究和實踐[A];甘肅省化學會成立六十周年學術報告會暨二十三屆年會——第五屆甘肅省中學化學教學經(jīng)驗交流會論文集[C];2003年
4 茅育青;吳永志;;基于素質(zhì)教育的高校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初探[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張卉青;;網(wǎng)絡教學系統(tǒng)在教學中的應用和影響[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6 王娜;;信息技術與音樂學科整合帶來的轉(zhuǎn)變[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7 陳道宇;;淺談語文教學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開展[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8 鞠錫田;;由學習型教師起步 向科研型教師邁進[A];山東省師范教育學會第十五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9 丁堅勇;張承學;胡志堅;;教師為主導與學生為主體相結(jié)合教學模式的探討[A];第二屆全國高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yè)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4年
10 李紅斌;熊蕊;辜承林;朱曙微;;從教學質(zhì)量調(diào)查談如何培養(yǎng)高質(zhì)量的人才[A];第二屆全國高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yè)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科技素質(zhì)教育任重道遠[N];安徽經(jīng)濟報;2000年
2 本報記者 陸曉平;會計教育乍暖還寒[N];中國財經(jīng)報;2002年
3 周英文;營建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N];計算機世界;2002年
4 樊香蘭 孟旭;新課改在農(nóng)村實施的阻力[N];中國教育報;2003年
5 本報記者 潘光;好課好在哪[N];中國教育報;2003年
6 錢峻英;成人教育應用多媒體技術的誤區(qū)[N];光明日報;2003年
7 中國政法大學黨委副書記兼副校長 馬抗美;在德育工作中確立學生主體地位[N];光明日報;2003年
8 李東;賞識是教師手里最奇妙的力量[N];中國教育報;2005年
9 張景浩;校本研究需要注意什么[N];中國教育報;2005年
10 記者 符德新 梁杰;樹立以學生為本觀念 加強課程綜合化建設[N];中國教育報;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談力群;論信息化社會與教師教育[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2 徐國年;“新語文教育”探討[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3 覃善萍;后現(xiàn)代語境中的中學文學教育[D];廣西師范大學;2002年
4 王建鵬;對中學數(shù)學教案改革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5 孫乃玲;培養(yǎng)非英語專業(yè)研究生英語聽力策略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6 郭素清;用切塊拼接法開展合作學習的研究與實踐[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3813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ktjx/2381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