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平等、對話與理解——從哲學解釋學視角解讀師生關系
本文選題:師生關系觀 切入點:哲學解釋學 出處:《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7年07期
【摘要】:正師生關系是支撐教育大廈的基石,是教育活動的表現(xiàn)形式。教育活動存在于師生關系之中,它不僅僅是教育發(fā)生的背景,它本身就是有意義的教育活動,具有對個體精神的陶冶性和教育性。然而,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由于長期受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的制約,很難擺脫主客體對立的思維限制,嚴重阻礙了師生關系的發(fā)展。哲學解釋學認為,解釋既是認識的又是本體的,既是主體的又是客體的,既是主觀的又是客觀的,這樣可以消除傳統(tǒng)的主觀與客觀、思維與存在的二元對立模式。哲學解釋學視角下的理解與對話對消除二元對立的師生關系觀,對新型的師生關系的理解有著巨大的啟發(fā)意義,同時對新型師生關系的建構提供了新的理論維度。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the cornerstone of education building and the manifestation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Educational activity exists in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t is not only the background of the occurrence of education, but also a meaningful educational activity, which has the edification and education of the individual spirit.However, because the traditional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s restricted by the dualistic thinking mode for a long time, it is difficult to get rid of the limitation of subject-object antagonism, which seriously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holds that interpretation is both cognitive and ontological,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which can eliminate the traditional dualistic mode of opposites between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thinking and existence.The understanding and dialogu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has great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for eliminating the dualistic view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understanding the new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al dimens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typ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作者單位】:
【分類號】:G45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彭虹斌;文化哲學視野下的教育交往[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2 邵波;哲學解釋學視角下的師生關系重構[J];教學研究;2005年05期
3 徐潔;民主、平等、對話:21世紀師生關系的理性構想[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年12期
4 漆玲玲;平等、對話、理解:從哲學視角解讀師生關系[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年06期
5 金生;超越主客體:對師生關系的闡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婷,鄭慶全;關于課程改革中確立新型師生關系的思考[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2 趙曉梅;楊驪;;走向交往的大學師生關系[J];才智;2008年13期
3 楊業(yè)玲;;對話德育情境教學及其意義[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9期
4 王聲平;楊曉萍;;論學前課程對生活世界的回歸——文化哲學視角[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年11期
5 趙婷;劉昂;;淺議談話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運用[J];成功(教育);2011年14期
6 胡毅恒;;高校學生組織管理中人才測評問題研究[J];成功(教育);2012年02期
7 朱嵐;教學民主化思想在課改實施中的現(xiàn)實意義[J];成人教育;2004年11期
8 孫龍存;成人元學習能力研究對成人學習的價值定位——成人元學習能力的實質及其培養(yǎng)研究系列之二[J];成人教育;2005年09期
9 呂曉樂,楊曉;關于網(wǎng)絡教育中師生關系研究指導理論的思考[J];中國遠程教育;2002年08期
10 常暢;;論幼兒教育中平等的師幼關系[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6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馮旭洋;論教育“主體”[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姚林群;課堂中的價值觀教學[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3 龔鈺淋;行政法視野下的公立高校教師法律地位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4 范庭衛(wèi);教學過程理論研究[D];蘇州大學;2003年
5 劉玉靜;合作學習的倫理審思[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劉黎明;基于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學中人之問題再認識[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陳家起;體育教學的生命解讀[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8 田友誼;創(chuàng)造教育環(huán)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9 潘建紅;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與道德教育重建[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10 邵曉楓;百年來中國師生關系思想史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婷婷;有效對話——語文教學的新追求[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方斌;在中學政治課堂教學中開展生命型對話探究[D];蘇州大學;2010年
3 劉慶敖;對話性高中歷史課堂構建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唐竹英;“陣—線式”作文教學指導的實踐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5 諶少慶;高中讀寫教學的路徑探析[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6 蔡文文;論弗萊雷對話式教學思想及啟示[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王嬌;論民主型師生關系的迷思與重構[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孔凡云;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師幼互動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劉艷;關心型師生關系建立的教育敘事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10 鐘夢楠;S中學師生關系個案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旭遠;關于交往與教學交往的哲學認識[J];東北師大學報;1998年05期
2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發(fā)行部告讀者[J];讀書;1994年03期
3 張曙光;文化的哲學生存論解讀[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4 許建領;論后現(xiàn)代主義對大學教學改革的影響[J];高教探索;2001年02期
5 夏正江;對話人生與教育[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7年04期
6 劉云生;對話式學習:后現(xiàn)代社會的學習方式[J];教育導刊;2002年13期
7 劉鐵芳;教學:一個可能的價值世界——教育的價值關懷[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年04期
8 徐潔;民主、平等、對話:21世紀師生關系的理性構想[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年12期
9 靳玉樂,尹弘飚;教學本質特殊交往說論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年10期
10 馮建軍;論交往的教育過程觀[J];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有光;;詩之用在我——論中西解釋思想中的自我理解[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2 邵波;哲學解釋學視角下的師生關系重構[J];教學研究;2005年05期
3 趙全洲;;再論伽達默爾哲學的分期問題[J];學術交流;2008年02期
4 程雙雙;霍禮強;崔輝;;意義創(chuàng)生:師生課堂教學的應然追求——一種哲學解釋學的視角[J];中國電力教育;2011年13期
5 汪宏;江德松;;閱讀對話教學的哲學解釋學基礎[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6 張衛(wèi)東;;哲學解釋學視域中學生評價的新走向[J];繼續(xù)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7 袁小平;哲學解釋學視域中教師管理的新走向[J];教育探索;2005年03期
8 張丹;;“西方哲學解釋學”中國化的思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9 馮茁;劉玉霞;;哲學解釋學觀照下的教育對話的特征[J];遼寧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10 溫新榮;蔣平;;哲學解釋學視野下的師生關系[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0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馬力;;在“方法”的岔路口徘徊——對音樂教育研究方法的哲學解釋學思考[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2 丁相平;;淺析孔子的啟發(fā)式教學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3 潘圣嬰;白石平;;羅蒂的“后哲學文化”觀述略[A];時代與思潮(5)——文化傳統(tǒng)辨證[C];1991年
4 譚倩倩;;哲學解釋學觀下的闡釋學翻譯理論——論斯坦納的闡釋學翻譯與伽達默爾的哲學解釋學的關系[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江怡;;科學與神學對立的解釋學解讀——以進化論爭論為例[A];“理性、信仰與宗教”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劉樂平;;“師道尊嚴”與學生的身心健康[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年
7 張能為;;伽達默爾與形而上學問題[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8 張曙光;;現(xiàn)代歷史的自我理解與自我批判——論唯物史觀的重建[A];全國"唯物史觀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馬克思主義實踐理論的當代意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朱玉江;;理解與對話——哲學解釋學視野中的世界民族音樂教育[A];2005’北京第二屆世界民族音樂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C];2005年
10 李兵;;試論道德的人類學基礎[A];中國倫理學三十年——中國倫理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管梅寶;樹立正確觀念 推進素質教育[N];臺州日報;2008年
2 江都市國際學校小學部 季祥珍;傾聽,語文學習的精魂[N];江蘇教育報;2010年
3 黑龍江大學教育學院應用心理學系 龐愛蓮 深圳大學師范學院 李曉東;人類如何理解自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中央黨校 韓慶祥;建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形態(tài)的思考[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5 郭瑩;換一雙眼睛看自己[N];中國婦女報;2003年
6 黃裕生;穿越時間:人類的一種存在方式[N];人民日報;2004年
7 陸高峰;“紅頭文件情節(jié)”背后的利益沖動[N];檢察日報;2007年
8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政治系 陳偉;美國雅各賓主義幽靈[N];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
9 劉擎邋梁捷 田曉玲;在文明對話中增進共識[N];文匯報;2008年
10 段芹;什么是“權利的優(yōu)先性”[N];中國圖書商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馮茁;論教育場域中的對話[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2 吳煦;超越海商法解釋的形式主義和懷疑主義[D];大連海事大學;2008年
3 王建峰;語文文本解讀的自我教育性格[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4 牟春;現(xiàn)象學視野下的移情問題[D];復旦大學;2008年
5 李穎;基于哲學解釋學視角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邵曉楓;百年來中國師生關系思想史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7 周先進;“學會關心”取向的教學價值觀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8 朱慶育;意思表示解釋理論[D];中國政法大學;2002年
9 趙樂靜;可選擇的技術:關于技術的解釋學研究[D];山西大學;2004年
10 李三福;教學的語用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洪敬濤;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思想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2 萬芳芳;和諧師生——高等美術教育中的師生關系[D];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
3 王艷芹;教育過程主客體關系的解構及建構[D];中國地質大學;2007年
4 彭紅科;走向理解的道德教育[D];廣州大學;2008年
5 朱雁;論主體性教育視野中的師生關系[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6 姚俊;學生對師生關系的感知[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吳波;論伽達默爾解釋學與黑格爾辯證法的關系[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8 李冰;哲學解釋學視域中的德育理解問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9 張玉美;哲學解釋學與外語教學初探[D];黑龍江大學;2009年
10 李兵;哲學解釋學對教育研究方法論的價值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72684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ktjx/1726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