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當代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特征
本文關鍵詞: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當代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特征 出處:《中國教育學刊》2007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賦予課堂教學以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是當代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特征。課堂教學必須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打通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之間的界限;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改善他們當下的生存狀態(tài)和生活質量;建構完滿的可能生活,提升學生的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
[Abstract]:Strengthen the humanistic concern for students, pay attention to the life world of students, contact the actual life of students, and endow classroom teaching with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the value of life. Classroom teaching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s' direct experience and open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world of books and the world of life.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s' real life and improve their living condi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Construct the perfect possible life, enhance the life meaning and life value of the students.
【作者單位】: 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
【分類號】:G424.21
【正文快照】: 從某種意義上講,課堂教學過程是一種基于學生的現實生活、以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價值為旨歸的特殊的生活實踐過程,是學生生存狀態(tài)的積極展現、不斷充盈和豐富的過程,是引導學生不斷地超越、提升現有的生存狀態(tài)以及追求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更為美好和更符合人性的可能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廖秀華;;論初中英語教學中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S1期
2 談儒強;;20世紀上半葉中國農村教育的兩種改革路徑[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3 鐘以彬;;困境中的高校執(zhí)行力:模式分析與途徑選擇[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1期
4 李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適應性功能教育的啟示[J];安康師專學報;2004年03期
5 沙銀芬;;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及其在家庭教育中的應用[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6 白媛媛;牛海彬;;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及其現代價值[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7 王學書;論“減負”[J];安順師專學報;2000年03期
8 劉榮琴;喚起兒童的創(chuàng)造潛能——陶行知教育思想對語文教學的啟示[J];安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9 吳耐軍;;高師教育類課程“角色體驗”教學模式的實驗研究[J];保定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10 丁國旗;白寅生;;校園文化建設要突出“美育”功能[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張建仁;;論陶行知的鄉(xiāng)村教育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2 張志剛;;陶行知的人格教育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翟廣順;;陶行知與毛澤東:歷史的機緣和邂逅——紀念陶行知逝世60周年、毛澤東逝世30周年[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趙旭東;廖其發(fā);;近現代教育家對農村成人教育內容探索的述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6)——中國教師教育史、職業(yè)教育與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5 傅資云;;烏申斯基論習慣的道德意義和教育意義[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陳永申;;文化現代化的若干問題[A];文化現代化的戰(zhàn)略思考——第七期中國現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9年
7 楊波;;新形勢下基于公共服務均等化視角的學前教育研究[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生;校長決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2 岳龍;現代性境域中的傳統(tǒng)[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3 唐漢衛(wèi);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礎[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4 陳煥章;中小學引入職業(yè)活動的探索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5 張雪蓉;以美國模式為趨向:中國大學變革研究(1915—1927)[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張云;經驗、民主和教育[D];復旦大學;2005年
7 楊才林;“作新民”、“喚起民眾”[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8 李渺;教師的理性追求[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9 劉淑娜;論道德教育的生命理念[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10 胡凱;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彭姍姍;創(chuàng)新型校長成長條件與途徑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潔靜;流行歌曲:一種重要的語文課程資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旭;關于高中生班級自主管理的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莊益君;初中生學習活動中實現品德成長的探索[D];蘇州大學;2010年
5 朱干香;中職學校政治課堂動態(tài)生成教學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6 毛志新;高職藝術院校實踐教學體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楠;中職生思想品德的自主建構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陳婷;建構主義理論在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拓展中的應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張琳;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為本”原則[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劉曉娜;大學生素質教育問題探討[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元祥;;論課堂生活的重建[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0年01期
2 伍正翔;柳海民;;論“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謬誤[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年19期
3 季霞;;注重課堂教學改革 緊抓課堂教學實效[J];成才之路;2011年24期
4 楊漢安;;課改后的課堂教學研究[J];新課程(教研版);2009年07期
5 楊相品;;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升研究[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8年12期
6 鄭金洲;;重構課堂(下)[J];教育科學論壇;2001年12期
7 劉煒杰;;意義性生成:職業(yè)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取向與目標——以一節(jié)課為例的反思[J];江蘇教育;2011年03期
8 王攀峰;;試論走向生活世界的課堂教學的基本策略[J];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02期
9 王攀峰;;論教學走向生活世界的基本策略[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7年02期
10 洪冰鳳;;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深化教育創(chuàng)新,區(qū)域推進課堂教學改革[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二五階段性成果集(華東卷)[C];2012年
2 朱吉平;;課堂教學模式的重建——談取消講臺的課堂教學改革[A];山東省師范教育學會2002年度師范教育研究優(yōu)秀成果論文集[C];2002年
3 石波;;探究式課堂教學初探[A];湖北省生理學會2007年度年會暨學術報告會論文集[C];2007年
4 林安梧;;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學[A];《國學論衡》第一輯——甘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學術論文集[C];1998年
5 黃曼君;;實現語文教學與生活世界的融通[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一)[C];2009年
6 李蘭芬;;論馬克思主義的生活德性論[A];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上)[C];2006年
7 黃曼君;;實現語文教學與生活世界的融通[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廣東卷)[C];2010年
8 周曉璐;彭運石;;現象學及其心理學方法論蘊含[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9 朱素峰;;課堂教學改革之我見——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若干要點[A];校園文學編輯部寫作教學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伍麟;;現象學對理論心理學的貢獻[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鐵惠玉;課堂教學改革在探索中前行[N];鐵嶺日報;2009年
2 諸城市辛興鎮(zhèn)振興小學 張麗萍;課堂教學改革反思[N];聯合日報;2010年
3 阜寧縣羊寨初級中學 李亞林;英語課堂教學改革與學生興趣培養(yǎng)[N];學知報;2010年
4 莊浪縣教育局黨委書記 局長 楊恒榮;關于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考與探索[N];平涼日報;2010年
5 寧河縣蘆臺第一中學 劉春芳;淺談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改革[N];天津教育報;2010年
6 邱金高(作者單位系福建省莆田市華亭學區(qū));課堂教學改革要選準突破口[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年
7 秦逸 許亞輝;推進課堂教學改革 搶占教育制高點[N];中國改革報;2009年
8 鄧猛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學改革應以異質平等為目標[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9 宋華 陳德亭;高揚素質教育的大旗[N];中國信息報;2009年
10 郝傳信 李金狀 張藝之;創(chuàng)新花開香滿園[N];商丘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淑燕;我國當代情感教育的現實思考[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2 杜悅艷;回歸本原[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3 崔光輝;走向真實的世界[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4 岳偉;批判與重構[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5 曹潤生;論世界觀教育[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6 潘建紅;現代科技發(fā)展與道德教育重建[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7 于冬青;走向生活世界的幼兒園課程設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丁立群;實踐哲學人類學論綱[D];黑龍江大學;2001年
9 張榮偉;教育共同體及其生活世界改造[D];蘇州大學;2006年
10 熊和平;課程與生活[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正祥;從“生活世界”看哈貝馬斯大眾文化思想[D];蘇州大學;2004年
2 肖朗;回歸生活世界:維特根斯坦思想的美學向度[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3 朱啟濤;論中小學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歸[D];云南師范大學;2004年
4 柳謙;論體驗的教育價值[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5 黃潔;論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現狀及對策[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6 劉韜;現象學教育學視域下的體育課程理念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07年
7 潘永云;初中思想品德課回歸生活世界的辯證思考[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8 李敏;“游戲”在師生交往中的本體價值[D];安徽師范大學;2005年
9 王長倩;交往行動理論視野下的師專學生管理[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10 王歡;德育回歸生活世界的理論探析[D];黑龍江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4227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ktjx/1422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