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化工生產運行與操控》“掌上微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發(fā)布時間:2021-07-26 08:25
《有機化工生產運行與操控》這門課程知識點較多,而學時有限,很難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本文利用微信公眾教學平臺,實行"掌上微課堂"教學模式,可以有效的解決這個問題。實踐表明,微信公眾平臺在師生交流、知識傳遞、開展個性化學習與評價等方面對線下的面授教學起到了良好的輔助作用,這種教學方法有效的突破了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教學效果。
【文章來源】:廣州化工. 2019,47(22)
【文章頁數(shù)】:3 頁
【部分圖文】:
《有機化工生產運行與操控》微信公眾平臺的學習菜單
《有機化工生產運行與操控》微信公眾號通過建立自定義菜單的形式來整合教學資源,其運行界面如圖2所示。學生只要擁有手機和網(wǎng)絡境,就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隨時隨地學習課程知識[7]。4.4 掌上微課堂效果分析
我們使用了微信公眾平臺提供的統(tǒng)計分析工具,對《有機化工生產運行與操控》微信公眾號的用戶數(shù)據(jù)分進行了分析,如圖3所示,截止到2019年4月,累計關注人數(shù)達到了476人,期間很少有人退出關注,表明了學生對公眾號的滿意程度是比較高的。根據(jù)用戶閱讀來源(2019年3月至4月)分析,如圖4所示,可看出學生閱讀圖文消息的次數(shù)不斷增加,愿意轉發(fā)分享圖文消息,表明學生愿意關注該訂閱號,里面的知識他們感興趣。具體菜單的閱讀分析圖見圖5,從圖5可看出“天天學習重難點分析”和“互動交流”這兩個菜單關注度是比較高的,反映了學生愿意主動學習微信公眾號的知識,更好的理解課堂教學時的重難點,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互動交流點擊率也比較高,說明學生們愿意通過交流、討論的形式對課堂提出相關知識點進一步的學習,彌補了課堂交流時間有限的缺點,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5-6]。圖4《有機化工生產運行與操控》微信公眾號的用戶閱讀來源分析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微信公眾號的《鋼結構設計原理》課程移動教學平臺研究[J]. 丁威,張營營,常鴻飛. 教育現(xiàn)代化. 2019(24)
[2]“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下教學新模式:微課+微信[J]. 梁涵,薛珊. 科技視界. 2018(34)
[3]基于微信公眾號的《機械制造工藝學》移動教學平臺的探索[J]. 齊繼陽,唐文獻,蘇世杰. 高教學刊. 2018(16)
[4]基于混合學習的大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踐研究[J]. 趙麗,鮑瑩瑩. 中國大學教學. 2017(09)
[5]在線開放課程學習者滿意度研究:發(fā)展、影響因素與提升路向[J]. 蔣志輝,趙呈領,李紅霞,梁云真,黃琰. 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 2017(03)
[6]淺析微博和微信在地方志工作中的作用[J]. 韓旭,趙冰. 中國地方志. 2016(05)
[7]基于微信平臺的移動學習在高職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汽車服務企業(yè)管理》課程為例[J]. 劉永超. 科技展望. 2016(08)
[8]運用微信公眾號建立通識課程教學互動平臺探索與實踐[J]. 吳珂. 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 2013(17)
本文編號:3303205
【文章來源】:廣州化工. 2019,47(22)
【文章頁數(shù)】:3 頁
【部分圖文】:
《有機化工生產運行與操控》微信公眾平臺的學習菜單
《有機化工生產運行與操控》微信公眾號通過建立自定義菜單的形式來整合教學資源,其運行界面如圖2所示。學生只要擁有手機和網(wǎng)絡境,就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隨時隨地學習課程知識[7]。4.4 掌上微課堂效果分析
我們使用了微信公眾平臺提供的統(tǒng)計分析工具,對《有機化工生產運行與操控》微信公眾號的用戶數(shù)據(jù)分進行了分析,如圖3所示,截止到2019年4月,累計關注人數(shù)達到了476人,期間很少有人退出關注,表明了學生對公眾號的滿意程度是比較高的。根據(jù)用戶閱讀來源(2019年3月至4月)分析,如圖4所示,可看出學生閱讀圖文消息的次數(shù)不斷增加,愿意轉發(fā)分享圖文消息,表明學生愿意關注該訂閱號,里面的知識他們感興趣。具體菜單的閱讀分析圖見圖5,從圖5可看出“天天學習重難點分析”和“互動交流”這兩個菜單關注度是比較高的,反映了學生愿意主動學習微信公眾號的知識,更好的理解課堂教學時的重難點,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互動交流點擊率也比較高,說明學生們愿意通過交流、討論的形式對課堂提出相關知識點進一步的學習,彌補了課堂交流時間有限的缺點,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5-6]。圖4《有機化工生產運行與操控》微信公眾號的用戶閱讀來源分析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微信公眾號的《鋼結構設計原理》課程移動教學平臺研究[J]. 丁威,張營營,常鴻飛. 教育現(xiàn)代化. 2019(24)
[2]“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下教學新模式:微課+微信[J]. 梁涵,薛珊. 科技視界. 2018(34)
[3]基于微信公眾號的《機械制造工藝學》移動教學平臺的探索[J]. 齊繼陽,唐文獻,蘇世杰. 高教學刊. 2018(16)
[4]基于混合學習的大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踐研究[J]. 趙麗,鮑瑩瑩. 中國大學教學. 2017(09)
[5]在線開放課程學習者滿意度研究:發(fā)展、影響因素與提升路向[J]. 蔣志輝,趙呈領,李紅霞,梁云真,黃琰. 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 2017(03)
[6]淺析微博和微信在地方志工作中的作用[J]. 韓旭,趙冰. 中國地方志. 2016(05)
[7]基于微信平臺的移動學習在高職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汽車服務企業(yè)管理》課程為例[J]. 劉永超. 科技展望. 2016(08)
[8]運用微信公眾號建立通識課程教學互動平臺探索與實踐[J]. 吳珂. 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 2013(17)
本文編號:33032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330320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