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內容、模式及管理研究
本文關鍵詞: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內容、模式及管理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內容、模式及管理研究
□ 陸芳 鄭道林 華南理工大學教育技術中心,廣東廣州 510641
摘 要:
90年代中開始,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我國蓬勃發(fā)展并掀起了教育技術培訓的高潮,但隨著教育技術深入的應用,培訓慢慢走進低谷,效果不理想,本文在十年來開展本校教育技術培訓基礎上,結合與兄弟院校就教育技術培訓的深度訪談和實地調研,分析目前高校教育技術培訓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教育技術培訓內容體系、培訓教學模式和組織管理方法,以便更有效地開展教育技術培訓工作.
關鍵詞:
分類號:
【摘要】90年代中開始,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我國蓬勃發(fā)展并掀起了教育技術培訓的高潮,但隨著教育技術深入的應用,培訓慢慢走進低谷,效果不理想,本文在十年來開展本校教育技術培訓基礎上,結合與兄弟院校就教育技術培訓的深度訪談和實
地調研,分析目前高校教育技術培訓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教育技術培訓內容體系、培訓教學模式和組織管理方法,以便更有效
地開展教育技術培訓工作。
【關鍵詞】教育技術培訓,案例,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51.2【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009—8097(2007)03—0089—04
一、引言
目前,高校教育技術培訓工作已作為教育技術部門的一項常規(guī)性工作在每學期定期地或配合精品課程建設、教育技術研究項目等項目建設和崗前培訓等有計劃地開展。在新時期,教育技術培訓面臨多種挑戰(zhàn)和制約,為行之有效地開展培訓工作,不流于形式,要明確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1.教育技術培訓的目標是什么?對于高校教師這一特定的培訓對象來說,教育技術培訓的目標并不是將高校教師培養(yǎng)成教育技術專業(yè)人才或多媒體、課件制作、網(wǎng)頁制作專家,而是通過培訓促進教師更新教育觀念,優(yōu)化教學手段,掌握一定的教育技術理論與技術,以此為基礎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達到教學最優(yōu),并把所掌握的信息技術應用于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學習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yǎng)。但目前許多學校的培訓在不同層次上陷入技術陷阱,為技術而技術,過于強調教學軟件制作技術,忽視教師教育技術系統(tǒng)的思想方法、對現(xiàn)有資源的利用和整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能力的培養(yǎng)等。偏離方向導致教育技術培訓內容設置、培訓效果、教師歡迎程度都大打折扣。
2.應采用哪些教育技術培訓模式?絕大部分高校的教育技術培訓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培訓時間短、應掌握的學習任務多且雜、教師信息技術水平參差不齊、高校教師教學與科研任務重、能參加培訓的時間很少,但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作為教育技術培訓的執(zhí)教者,是否應該創(chuàng)新集中授課的傳統(tǒng)培訓模式,從更高的角度在教育技術培訓中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研究性學習和協(xié)作式學習等教與學模式,以身說教。
3.如何做好教育技術培訓的組織和管理?機構的不齊全、政策的不明朗、制度的不健全、評價考核的不完善、服務的不到位等組織和管理缺陷嚴重制約培訓的發(fā)展,影響教師的積極性和培訓的有效執(zhí)行,往往使教育技術培訓工作成為為完成任務而完成任務的流于形式的過場。
教育技術培訓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多方參與和投入,我們可以從培訓內容、培訓模式、培訓組織管理等方面解決教育技術培訓存在的問題。
二、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內容體系
1.內容設置的基本原則
教育技術培訓內容設置應考慮以下原則:第一,采用積木式課程內容設置模式,把學習內容分成若干相對獨立的單元模塊,學完一個模塊后讓教師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其它模塊的學習,從底層到高層,把學習的知識結構形成積木式的堆砌;第二,從教師信息素養(yǎng)和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更高角度出發(fā)進行技術方面的內容設置;第三,培訓任務的設置應與課程建設、項目建設結合,在完成任務的同時進行課程或項目的建設;第四,結合教師的工作、生活及學習的要求進行內容設置,提高趣味性,使培訓內容更吸引教師,從“要我培訓”到“我要培訓”。
2.教育技術培訓內容體系結構
教育技術的內容非常廣泛,但在信息時代中,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已有一定的基礎,因此,基于以上原則,結合我校特點,在內容上更強調實際的應用。為使培訓更有效,并能針對每次培訓對象的不同進行更合理的、更個性化的內容設置,我們在培訓報名時要求教師完成一份問卷調查,主要調查教師對各模塊內容的原有認知水平,同時根據(jù)培訓內容提交課程教學的相關文檔,如電子教案、教學設計方案等,這些文檔同時可作為上課的案例進行展示,提供好的和不足的經驗,當場研討并修正。在培訓班結束時,以調查問卷和深度訪談的方式調查教師對培訓內容的滿意程度,經過多次培訓班的實踐,了解教師的需求,我們針對各模塊設計了比較通用的培訓內容,在培訓時,再根據(jù)受訓對象的認知水平進行實際調整。我們用思維導圖制作工具MindManager設計了培訓內容體系結構:
圖1培訓內容體系結構
3.基礎必修模塊I
在基礎必修模塊I的培訓中,強調信息素養(yǎng)知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基本上都知道簡單的計算機操作、能使用Office軟件、電子郵件收發(fā)等,但不能做更有效的應用,例如,提交的電子文檔規(guī)范性不夠,演示文稿缺乏美學基礎,特別在工科學校,母版設計通俗,不能體現(xiàn)學科特點,缺乏教學設計,容易導致完全傳統(tǒng)教學和完全PPT展示兩個極端等。我們重點設置了以下內容:
。1)理論知識:包括教育技術的學科內涵;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學習能力培養(yǎng)等。
。2)基本的計算機素養(yǎng):強調教師的鍵盤能力、文件定位能力,懂得計算機管理和維護的基本知識。
。3)基本書寫工具:利用Word的樣式建立文檔結構圖、自動形成目錄;腳注、特別是批注的應用;郵件合并的應用;規(guī)范的電子文檔編排方法等。強調演示文稿的母版修改及美術設計,并根據(jù)本校的特點設計與制作一些規(guī)范的具有學科特色的模板集,供學科教師直接使用,特別要強調PPT是一個點題、展示的輔助教學工具,而不是教師懶于備課的工具,不是教材搬家。通過教學管理例子的應用講解Excel強大的表格功能和統(tǒng)計分析功能。為保護文檔的版權,掌握電子文檔轉換為PDF或SWF文件以及PPT轉換為SWF文件等文檔轉換工具的使用。
(4)信息交流、通訊技能:著重如何利用QQ或MSN等實時聊天工具進行文件傳輸、屏幕截圖、即時交流,作為與同行、學生、朋友間交流的好工具。利用Foxmail等郵件客戶端程序,實現(xiàn)POP方式的郵件收發(fā),根據(jù)不同的對象設置地址本,根據(jù)不同用途建立不同的郵件規(guī)則設置不同的收件箱,制作電子名片等。掌握有效的信息搜索的方法。掌握不同媒體素材的下載方法及Web、FTP、BT等不同下載機制。
。5)思維導圖(Mind Mapping):又被譯為心智圖、心靈圖、腦圖,由英國心理學家托尼•巴贊(Tony Buzen)于1970年提出,其基本前提是認為“大腦進行思考的語言是圖形和聯(lián)想”[1]。培訓任課教師把思維導圖應用到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中,利用思維導圖放射狀的結構與大腦的發(fā)散性本質相一致的特點使學員更好地進行知識建構,另一方面,以此作為生動的教學案例,促使教師在學習與教學活動中靈活運用思維導圖。
4.基礎必修模塊II
該模塊主要是教學設計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可以配合教學改革試驗研究項目開展。通過各種基本教學模式的案例分析與討論,結合目前很多高校已經購買的教學支撐平臺進行應用,如清華教學在線、BlackBoard、WebCT等,在培訓實施過程中,利用教學支撐平臺進行課程的搭建,開展基于平臺的混合式教學(Blending Learning)的教學改革研究。同時,根據(jù)多媒體網(wǎng)絡教學資源建設規(guī)范標準和應用的規(guī)范,介紹資源的組成、研發(fā)工具,展示優(yōu)秀的資源
5.選修模塊及專題報告模塊
圖形圖像設計與制作模塊的考核標準是進行照片處理及VCD制作,主要介紹數(shù)碼照片常規(guī)處理的方法、數(shù)碼照片VCD或DVD制作、老照片處理等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圖像制作技巧,介紹Photoshop、Snagit、我形我速、卡麗萊等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應用,展示優(yōu)秀例子。視頻設計與制作模塊的考核標準是利用會聲會影工具制作一個簡單的家庭DVD或教學錄像片段。動畫設計與制作模塊的考核標準是利用Flash動畫工具制作一個簡單的MTV以及小動畫制作。主頁設計與制作模塊的考核標準是結合Dreamwaver工具設計與制作一個個人網(wǎng)站或課程學習網(wǎng)站,如果學校有動態(tài)網(wǎng)站生成工具,可以結合一起使用,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專題報告模塊則針對目前教育技術理論及應用的熱點,定期舉行專題報告。
模塊的教學學時可根據(jù)學校教師的總體水平來安排,每個模塊學習時間控制兩天以內,模塊一和模塊二可以結合在一起,定期地在教師崗前培訓中開展,其它模塊相對比較獨立。另外,除了設計好教學內容、教學任務,還應精心設計一系列問題和活動,做好協(xié)作學習的組織,根據(jù)本校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存在問題上好培訓課。在培訓前后對培訓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前者更好地根據(jù)實際情況確定培訓內容,后者便于了解培訓的效果,結合深度訪談等手段進行培訓反思,總結經驗,發(fā)現(xiàn)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做好下一次培訓。
三、教育技術培訓的主要模式
教育技術培訓本身應該體現(xiàn)出先進的教學模式,有效地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并以此作為一個案例教學,以下幾種模式是可以在教育技術培訓中靈活地單獨運用或融合使用。
1.數(shù)字化學習(E-learning)加傳統(tǒng)式學習(Traditional Learning)的混合式學習(Blending Learning)培訓模式。
利用培訓網(wǎng)站或培訓教學支撐平臺開展數(shù)字化培訓,每次培訓進行錄像,把教師授課頭像、黑板板書、計算機屏幕、學生反饋等在瀏覽器頁面中以多個小窗口形式集成為講授型精品課程錄像形式,開展在線學習、在線討論答疑、在線提交作業(yè)等教學環(huán)節(jié),并依賴于傳統(tǒng)教學活動的有益的形式,形成混合式培訓模式,提高培訓績效。
2.案例教學模式。
案例教學最早源于哈佛商學院,可界定為培訓者與被培訓者直接參與,共同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案例進行討論、反思并實踐的教學方法[2]。教學案例被認為是理論與實踐的紐帶和中介,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階梯[3]。由于案例的質量對于培訓效果影響非常大,案例中承載的經驗對于受訓教師是可值得參考的、符合真實環(huán)境的,因此,案例的開發(fā)與選擇非常重要。
在案例教學模式中,建立富有時代氣息的豐富的案例庫是關鍵,包括培訓內容各模塊的案例以及學科教學案例,同時還需要正反面案例。其中,要特別注重校本案例的研發(fā),可以通過教學錄像、教學流程圖、親身體驗等方法展示案例教學過程,使教師感覺親切、可信,能反映本校的實際情況。例如華南師范大學的求實工程,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形成一批優(yōu)秀教學案例,在培訓過程中,這些案例作為一個展示和研討對象,使培訓起到很好的效果。
3.建構和應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
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原理基礎上的教學策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為線索,把教學內容巧妙地設計并隱含在任務中,讓學習者單獨地或協(xié)作地完成任務的方式領會學習的核心內容[4]。培訓教師根據(jù)各個模塊提出實踐任務,引導學員利用網(wǎng)絡信息資源進行歸納探究,以課堂學習結合自主學習的方式,瀏覽網(wǎng)絡課程、觀摩分析教學案例、網(wǎng)上交流討論、利用網(wǎng)絡資源(素材)和相關工具形成作品和進行項目作品展示匯報等活動來完成項目任務,教師對任務完成的過程和結果對學員的學習做出評價。以“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促進教師教育技術基本技能的掌握和運用,培養(yǎng)教師綜合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教育技術應用基本能力。
四、教育技術培訓的組織管理
對教育技術培訓的認識不足,缺乏政策、制度保障是制約教育技術培訓工作的關鍵因素,學校領導應深刻認識到教育技術的真正內涵及在教學改革中的必要性,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給予政策上的支持,通過對教育技術培訓的有效組織和管理做好教育技術培訓工作。
1.在管理機構層面上,成立專門的教育技術培訓機構
機構負責學校教育技術培訓的運行,機構領導小組由主管校長領導、人事處領導、教務處領導及教育技術中心領導組成,負責制定培訓的管理制度與措施、指導、協(xié)調、監(jiān)督教育技術培訓工作;學校成立教育技術專家組,由教育技術專家、教育技術應用較好的學科老師等組成,主要負責對培訓工作的業(yè)務和技術層面提供咨詢和指導;培訓工作小組掛靠在教育技術中心,在人員上,配備專門的教學、科研及管理人員,主要由教育技術中心領導和相關教師及工作人員組成,負責制訂及執(zhí)行培訓教學計劃、輔導答疑、考核評價以及對培訓工作提供業(yè)務和技術的具體支持等工作。
2.制訂能實質性指導教育技術培訓工作的規(guī)章制度
明確培訓任務:如在“十一五”期間基本完成對全校中青年教師、尤其是骨干教師的培訓,每年完成新上崗教師的培訓等;制訂激勵與制約措施:如列入教師年度考核的內容,教師職務晉升、職稱評定考評體系;確定培訓內容、培訓模式;明確評價和考核方式,避免陷入情感照顧的誤區(qū),以任務的完成并結合學科建設進行考核培訓考核,考核過程就是學科建設的過程。
規(guī)章制度制定出來最終需要通過落實來形成行之有效的運行機制,在培訓中發(fā)揮實際作用。因此,在具體執(zhí)行過程中需要各部門協(xié)調配合,例如培訓任務應由人事處、教務處根據(jù)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總體規(guī)劃及學校教育教學的實際需要共同制訂,培訓方案和考核工作由教育技術中心負責,根據(jù)考核結果,由人事處頒發(fā)合格證書或上崗證書,形成了一種可操作的封閉系統(tǒng),環(huán)環(huán)相扣,以保證培訓工作的有效性。規(guī)章制度的落實過程要注重效果反饋,及時修正。
3.建設教育技術培訓動態(tài)網(wǎng)站
網(wǎng)站是教育技術培訓的門戶及在線培訓教學(也可以獨立為一個系統(tǒng))的平臺,集信息發(fā)布、培訓報名、身份認證、在線課堂、在線答疑、在線提交與批改作業(yè)、在線交流論壇、在線考試等于一體的功能強大的網(wǎng)絡交流、協(xié)作、共享和可更新的平臺。通過網(wǎng)站的答疑、論壇、常見問題等欄目,及時解答教師在聽課、自學、問題解決和實踐中碰到的問題,提高培訓績效。在線(網(wǎng)絡化)培訓與離線(傳統(tǒng)式)培訓相結合,形成一種網(wǎng)上與網(wǎng)下相結合、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相結合的混合式、立體式的培訓。
4.建設教育技術培訓資源庫
資源庫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關于培訓內容學習方面的資源,,奠定堅實的教育技術基本技能專題資源基礎,例如以講授型網(wǎng)絡課程的資源形式表示的培訓授課錄像、相關的學習工具及軟件、學員作品展示、優(yōu)秀案例展示、相關鏈接等;二是開展教育技術應用需要的資源,如PPT模板、網(wǎng)頁模板、各種媒體素材庫等。資源庫與網(wǎng)站相互結合,可基于同一系統(tǒng)及采用不同的系統(tǒng)。
5.建立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的博客系統(tǒng)
博客(Blog)也叫網(wǎng)絡日志,可以精細地記錄教育技術應用的片段,并不斷回溯反思,正如上海師范大學的黎加厚老師所說,它把信息共享發(fā)展到資源共享到生命歷程共享,任課教師通過博客記錄下自己教育技術應用的心德、體會以及期望,受訓教師把教育技術培訓知識應用于教育的行為記錄下來,在與他人共享思維的同時幫助自己檢討教育行為,提高自身的教育技術應用能力。
6.培訓環(huán)境建設
培訓環(huán)境是培訓效果的重要保障,理論課上課環(huán)境應是具備上網(wǎng)條件的多媒體課室,技術課環(huán)境必須具備一人一機,能通過廣播系統(tǒng)進行教師計算機屏幕廣播,使學員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師的計算機操作過程,機房具備投影,便于學員進行界面比較和臨時的小范圍的補充講授。
7.建設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的大環(huán)境
創(chuàng)造信息化教育教學的氛圍,利用校園網(wǎng)、辦公信息系統(tǒng)、教務系統(tǒng)等來進行學生成績登記與處理、選修課選課,舉辦多媒體教學比賽、各類教育技術研究項目的立項與評比等,形成良性循環(huán),提高高校教師信息素養(yǎng)。
五、結束語
教師隊伍的信息化是推動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前提。開展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是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師素質的重要舉措,對深化教學改革、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質量有著重要的作用。從培訓工作來看,應逐步建立完善的教育技術培訓體系和制度;從培訓過程來看,通過教育技術基本理論的學習、基本技能的實際訓練和優(yōu)秀教學案例的示范研討,促進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改革,提高高等學校應用教育技術的整體水平;從培訓目標來看,培養(yǎng)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掌握信息化時代從教、執(zhí)教的基本教學策略和技能,進行有效學習和終身學習。信息時代對教育技術培訓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給予更多的方法和手段,作為教育技術工作者更應該更好地掌握和運用這些方法和手段,提高自身水平,根據(jù)各校的特點開展校本培訓,開拓創(chuàng)新地開展教育技術培訓工作。
參考文獻
[1] T. Buzen,B. Buzen. TheMindMap book: How to use radiant thinking to maximize your brain’s untapped po2 tential[M]. New York: Plume, 1993.
[2] 張敏、張倩葦,案例教學在教師教育技術培訓中的應用[J],中國遠程教育,2003/21:51~54
[3] 顧泠沅,教學任務與案例分析,上海教育科研[J],2001/03:2~6
[4] 胡曉源,關于教育技術培訓模式的思考,常熟理工學院學報[J],第19卷第6期:115~118
Research to the Contents, Patterns and Manage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 of University Teachers
Lu FangZheng Daol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 South China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641
Abstract: From mid 90s,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method has been developing quickly in China and it has raised a climax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 However, this training has declined and turned out to be not so effective due to a more and more intensive applic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education technology training of the writers own university during the ast ten year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deep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of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 of other universities, this thesis is analyzing the existing shortcomings in present universit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 and raises the content system, teaching patterns and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as to conduct the training more effectively.
Keywor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 Case, Teaching Patterns
特別說明:本文獻摘要信息,由維普資訊網(wǎng)提供,本站只提供索引,不對該文獻的全文內容負責,不提供免費的全文下載服務。
本文關鍵詞: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內容、模式及管理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550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155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