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進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現狀及其培養(yǎng)啟示.doc 全文免費在線閱讀
本文關鍵詞:高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的模型建構之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網友wuxwivg046近日為您收集整理了關于高校新進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現狀及其培養(yǎng)啟示的文檔,,希望對您的工作和學習有所幫助。以下是文檔介紹:4 教學評價教學評價對教學具有檢測和導向作用,教師掌握的教學評價水平直接關系課堂教學反思。該校新進教師的教學評價知識水平不高,教育技術手段和教學評價有機結合還需要進一步深入。教師對教學評價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方面,僅 1.7%的教師非常了解本科教學評估的知識和理念,僅 3.4%的教師非常了解教學評價方法,僅 5.2%的教師非常了解教學評價類型和內容。這些教師將要擔任本科教學,但是對本科教學評估不太了解。同樣,教師對教學評價方法、類型和內容等方面的知識都不太了解。這是因為教師們大多是工學背景,沒有系統(tǒng)的教育學知識,又剛剛轉換成教師角色,沒有接觸教學評估方面的內容。今后的培訓中應該加強這方面知識的學習。2.5 科研與創(chuàng)新科研與創(chuàng)新方面,主要了解教師在此過程中所使用的教育技術方法。教師應用比較普遍的是借助各種檢索工具和系統(tǒng)(KI)、圖書館數字化資源進行信息檢索以交流學術發(fā)展(86.2%的教師經常使用,10.3%的教師偶爾使用);通過網站等了解本學科的最新發(fā)展動態(tài)與趨勢,了解本學科的學術機構、專家等情況(50.0%的教師經常使用,50.0%的教師偶爾使用)。在今后的培訓中,需要注重培訓三方面的內容:一是教師借助技術手段對研究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的能力(39.7%的教師從未使用);二是教師借助電子郵件、即時通訊等工具,與國內、國際同行進行合作與交流的能力(15.5%的教師從未使用);三是利用技術手段構建學習型組織,激發(fā)團隊的參與度和協(xié)作水平的能力(20.7%的教師從未使用)。3 學習需求分析教師的學習需求是培訓的立足點。通過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的方式,了解教師的學習需求,總結出教師期望的教育技術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以確定教育技術培訓方案。3.1 學習愿望強烈通過調查數據統(tǒng)計,34.5%的教師非常愿意參加教育技術培訓,62.1%愿意,3.4%不確定。只有少數教師持不太確定態(tài)度,大部分教師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都表示愿意接受教育技術培訓。目前教師認為教育技術培訓的重點內容,58.6%是先進的教學理念,50.0%是教學設計方面的內容,27.6%是學術科研的方法,24.1%是課件的制作,22.4%是教學媒體的使用,20.7%是計算機操作方面的內容。3.2 培訓內容希望多元化問卷中對教師學習內容方面的要求進行了調查。其中專業(yè)相關應用軟件占 81.0%,先進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占 77.6%,教學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占 70.7%,信息檢索、加工和使用方法占 67.2%,教學設計的一般方法占44.8%?梢钥闯,教師對教育技術培訓內容的要求各不相同。教師自身水平參差不齊,所以他們希望培訓的內容也是具有差異的。這對教育技術培訓組織策劃者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培訓內容可以劃分為幾個模塊,采用選修的形式,在總綱要求教師修滿多少學分的基礎上,不限定教師學習的內容,教師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培訓內容進行學習。3.3 培訓方式要求多樣化傳統(tǒng)培訓都是采用講授式為主的培訓方式,這種培訓效率高,但是形式單一,不利于學員將培訓內容遷移應用。根據調查,可以看出教師期望的培訓方式依次是校外機構或校外專家進行培訓(77.6%),校內教師培訓(74.1%),到校外培訓(69.0%)以及自我研習(31.0%)。這幾種培訓方式的有效程度依次是校外機構或校外專家進行培訓(51.7%),到校外培訓(41.4%),校內教師培訓(39.7%)和自我研習(10.3%)。根據教師意愿,教育技術培訓的組織策劃者在培訓方式上應該優(yōu)先考慮請校外培訓機構或專家來進行培訓。4 培養(yǎng)啟示通過調查發(fā)現,教師的教育技術意識和信息素養(yǎng)都比較好,多媒體設備使用比較熟悉,教學方法有待創(chuàng)新,教育技術手段和教學評價的結合、科研與創(chuàng)新方面有待深入。通過本次調查訪談觀察的結果分析,今后的教育技術培訓中需要注意內容、方法和方式的選擇:培訓內容應該具有針對性,培訓方法需要創(chuàng)新,培訓方式更加靈活。4.1 培訓內容有針對性應結合學校特點開展培訓,如:針對工科類高校教師的培訓,在課程內容上就應該與工科類學科緊密結合。也應結合學員崗位特點開展培訓,針對教輔部門職員和授課教師群體,培訓內容的選擇應該有差異,要結合他們的工作崗位性質。培訓內容要與教師實際需求匹配,有針對性的進行培訓,把教師所需與實踐結合。4.2 培訓方法需要創(chuàng)新可以結合新出現的授課方式,比如:翻轉課堂與培訓的結合,微課在培訓中的應用等。主講人員應該注意課堂設計,結合培訓內容采用多種培訓方法,目的是讓學員更多地參與課堂互動,提高培訓效率和質量。某些內容應該分層次教學,例如:課件制作,可以分為入門班和提高班,讓學員根據自身水平自主選擇班級進行學習。4.3 培訓方式更加靈活培訓方式要靈活,可以采取“邊實踐邊培訓”的方式。例如:每周開展一天(或幾個學時)的分散培訓,而非集中時間培訓。如果采用集中時間培訓的方式,就應該延長培訓時間,降低每天培訓的強度,保證教師吸收消化培訓內容。除了培訓內容、培訓方法和培訓時間方面,還有其他方面也值得注意,如培訓師資方面。同時,培訓組織者對培訓過程提供必需的支持服務。通過培訓工作各方面的整體協(xié)調,不斷提高培訓質量,為新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參考文獻[1] 教育部財政部教高[2011]6 號,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Z].2011,7,1.[2] 張一春,杜華,王琴,等.高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的模型建構之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4(5):26-30.[3] 陶祥亞.蘇北工科類高校專任教師教育技術能力調查與分析[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0(2):68-70.[4] 馬寧,陳庚,劉俊生,等.《國家高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指南》的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1(6):3-9.
<12
播放器加載中,請稍候...
系統(tǒng)無法檢測到您的Adobe Flash Player版本
建議您在線安裝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 在線安裝
本文關鍵詞:高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的模型建構之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380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138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