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太學教育改革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0-08 16:21
本文關鍵詞:北宋太學教育改革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太學 太學改革 經(jīng)驗及啟示
【摘要】:北宋,作為我國封建社會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歷史階段,它的統(tǒng)治者在承繼和吸取前朝治國經(jīng)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地調(diào)整著自身的治國方略,從而使得北宋社會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等方面都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和進步,但是,北宋初期重視科舉而輕視學校的現(xiàn)象卻日漸突出,一度成了緩解社會矛盾、改革社會政治、經(jīng)濟,消除積貧積弱狀態(tài)的焦點。為緩解科舉與學校之間的矛盾,有識之士大力倡導教育改革,而改革的核心就是興辦太學這一古代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調(diào)整科舉制度與學校教育的關系,走出培養(yǎng)人才與選拔人才的惡性循環(huán)。經(jīng)過三次大規(guī)模的興學后,逐步形成了全國性官學系統(tǒng),即以國子監(jiān)和太學為中心,同時諸多專科學校以及地方學校相配套發(fā)展。經(jīng)過興學和教育政策的調(diào)整,官學內(nèi)部的管理體制也日漸成熟。其中,太學學官的選拔錄用、太學考選內(nèi)容與形式、太學的學規(guī)訂立均成為定制。北宋太學的改革屢次以失敗告終,但改革過程中所積累的經(jīng)驗教訓對當今國內(nèi)的教育改革仍有寶貴的借鑒意義。 本文除結(jié)語部分外,共分為六個部分展開:緒論,從太學的定義入手,探討太學與國子學、四門學、國子監(jiān)之間關系,梳理宋代太學的淵源,為下文的論述提供前提并奠定基礎。一,介紹北宋太學的淵源,回顧宋代之前太學發(fā)展的概況,包括先秦時期的太學、秦漢時期的太學、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太學、隋唐時期的太學,分析太學在宋之前發(fā)展的基本路徑。二,介紹北宋太學教育改革的歷史背景,主要從北宋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科學技術以及文化等方面,概述北宋太學教育改革的背景;并分析北宋太學改革的內(nèi)部動因。三,論述北宋太學教育改革的歷程,包括北宋初期的太學,“慶歷興學”時期的太學,“熙寧興學”時期的太學,“崇寧興學”時期的太學;分析各時期改革者為改革太學所采取的各種措施以及在改革過程中太學所發(fā)生的種種變化。四,分析改革者在北宋太學在教育改革歷程中采取的各種舉措,從改革太學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改革教師的聘任制度,改革太學生的管理制度三個方面分別進行詳細的介紹。五,總結(jié)北宋太學改革中的經(jīng)驗教訓和對今人的啟示。
【關鍵詞】:太學 太學改革 經(jīng)驗及啟示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G529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緒論10-26
- (一) 選題緣由10
- (二) 概念梳理10-18
- 1. 太學定義10-12
- 2. 國子學與太學12-15
- 3. 四門學與太學15-17
- 4. 國子監(jiān)與太學17-18
- (三) 研究現(xiàn)狀18-23
- 1. 史料、著作綜述18-20
- 2. 論文綜述20-23
- (四) 研究價值23-25
- 1. 理論價值23-24
- 2. 實踐價值24-25
- (五) 研究內(nèi)容25
- (六) 研究方法25-26
- 一、北宋太學的淵源26-31
- (一) 先秦時期的太學26-27
- (二) 秦漢時期的太學27-28
- (三)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太學28-29
- (四) 隋唐時期的太學29-31
- 二、北宋太學教育改革的背景31-42
- (一) 中央集權(quán)的顯著加強31-32
- (二) 經(jīng)濟的高度發(fā)展32-33
- (三) 科技的顯赫成就33
- (四) 文化的豐厚積累33-35
- (五) 科舉與學校間矛盾的激化35-42
- 三、北宋太學教育改革的歷程42-58
- (一) 宋初太學概況(960—1043)42-46
- 1. 太祖、太宗時期的太學(960—997)42-44
- 2. 真宗至仁宗前期的太學(997—1043)44-46
- (二) 慶歷興學時的太學變革(1043—1044)46-51
- 1. 范仲淹復興太學的吁請47-48
- 2. 太學的定制與擴充48-50
- 3. “慶歷新政”失敗后的太學50-51
- (三) 熙寧興學時的太學變革(1069—1086)51-54
- 1. 王安石改革太學的主張51-52
- 2. 太學的改制與擴充52-53
- 3. 變法失敗后的太學53-54
- (四) 崇寧興學時的太學變革(1101—1126)54-58
- 1. 蔡京變革太學的主張55
- 2. 太學的改制與擴充55-56
- 3. “靖康之難”后的太學“南渡”56-58
- 四、北宋太學教育改革的舉措58-76
- (一) 改革課程教學內(nèi)容及教學方法58-63
- 1. 重視“天下國家之用”以敦實學58-60
- 2. 強調(diào)“圖之講堂”以重直觀60-63
- (二) 改革教師的聘任制度63-68
- 1. 各司其職,德藝兼修64-67
- 2. 嚴于擇師,重視考選67-68
- (三) 改革學生管理制度68-76
- 1. 擴大入學范圍69-71
- 2. 嚴格聽講時限71-72
- 3. 完善學規(guī)學則72
- 4. 提高生員待遇72-73
- 5. 實行升級淘汰73-76
- 五、北宋太學教育改革的啟示76-79
- (一) 適應社會需要,參加社會變革76
- (二) 選拔名師任教,確保教學質(zhì)量76-77
- (三) 放寬招生限制,體現(xiàn)教育公平77
- (四) 嚴格考試制度,保證人才質(zhì)量77-79
- 結(jié)語79-80
- 參考文獻80-86
- 致謝86-87
-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87-88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劉書勇;中國古代考試與選士制度探析[J];山東教育科研;1999年11期
2 劉建麗,文娟;范仲淹的教育思想與實踐[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3 張邦煒;;北宋租佃關系的發(fā)展及其影響[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3期
4 李清凌;學田制度:慶歷改革的一項創(chuàng)舉[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6期
5 鐘楊;我國古代學校的學生管理[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3期
6 郝風亮;中國古代教育投入的來源分析及啟示[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7 程立紅;北宋東京太學[J];中州今古;2002年06期
,本文編號:99504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995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