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中國美學話語失落原因初探
發(fā)布時間:2014-07-27 07:34
摘要:百年的中國現(xiàn)代美學史,建構了一個以西方話語為支配地位的美學“大廈”,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中國傳統(tǒng)美學話語幾近凋零。本文從中國現(xiàn)代美學建立的基拙以及中國傳統(tǒng)美學自身弱點,分析了中國美學話語失落的基本原因,希望以此探索重建中國美學話語的道路。
作為一門獨立學科,中國現(xiàn)代美學從梁啟超、王國維到朱光潛、蔡儀,再到李澤厚,建立了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基本架構,正如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美學原理》或《美學概論》。然而,這些論著從命題、范疇到體系,基本都是“泊來品”,總是帶有模仿、照搬西方美學的痕跡,缺少自己的民族風格。正如聶振斌先生所說:"20世紀初開始傳播西方美學,至20年代開始在高等學校講美學課,并且出版《美學原理》或《美學概論》,發(fā)表各種各樣的美學文章,經(jīng)過近百年,講了多少,出版了多少,在數(shù)量上實在無法作出精確的統(tǒng)計,但在質上我們敢說都是照搬西方(包括前蘇聯(lián))模式,范疇、命題、體系都是西方的或是摹仿西方的。”川中國現(xiàn)代美學已變成西方各流派美學思想的“傳聲筒”,而在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傳播,卻成了“啞炮”。成復旺先生所言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中國傳統(tǒng)美學已成了“兩股道上跑的車,理論思路迥然不同。當然,我們并不是就此完全否定百年以來的中國現(xiàn)代美學,也不主張用中國傳統(tǒng)美學代替中國現(xiàn)代美學,而是想在二者之間找到切人點,用西方美學的方法建構適合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審美經(jīng)驗以及話語習慣的真正的中國美學。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在這項工程中中國美學話語體系的建立是其中關鍵的課題。話語在理論體系建構中的重要作用,這不僅是理論外在的表達方式,而且是理論體系的思維方式。話語體系不能民族化,其所承載的理論體系便永遠無法民族化。這就給21世紀的中國美學研究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課題,如何建構以漢語言的言說方式為思維基礎,以中國民族的審美經(jīng)驗與審美活動為研究對象,以探索中國民族審美共同性為最高目的的中國美學話語。
一、中國傳統(tǒng)美學沒有買到“人場”的“門票”
中國現(xiàn)代美學從建立之日起,就以西方美學為參照系,無論是王國維、蔡儀、朱光潛還是李澤厚,都以西方某一流派哲學及美學思想作為建構自己美學體系的基礎,而且命題、范疇、體系也都是“搬來的”。
應該說,無論是王國維、朱光潛、蔡儀還是李澤厚,他們的理論建樹,對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發(fā)展是起了巨大促進作用的,它使中國美學走上了科學化、系統(tǒng)化的道路,有了比較穩(wěn)定的邏輯體系和言說方式。然而,中國現(xiàn)代美學同時也走進了誤區(qū),那就是在以西方美學為基礎建構中國現(xiàn)代美學時,不得不把話語權一并交出。語言對于一個民族來說,它不僅是人際間交流的,一個民族的言說方式更是這個民族的思維基礎。當我們把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話語權交給西方美學后,就意味著當我們再次面對美學問題時,將要用西方的思維方式來思考,用西方的話語來言說。因此,形成以下兩種現(xiàn)象:
(一)用西方美學原理來俯視中國美學的實際,因此,只能掛一漏萬、牽強附會。例如有人撰寫孔孟老莊的美學思想,也要大談他們對美的本質的認識。其實孔孟老莊乃至整個中國美學史上的重要人物,對十分抽象的美的本質理論并不感興趣,很少直接談論這種問題。他們所感興趣的是美的境界,美的精神。同時他們追求這種境界和精神,不像柏拉圖那樣進行抽象的思辯和邏輯推導,也不像亞里斯多德那樣進行演繹和歸納,而是鑒賞、體驗、感悟、洞察、靜觀,因此,在形式上不見邏輯體系。所以,筆耕論文,大談孔孟老莊如何論述美的本質,無疑是牽強附會。中國藝術中的時空意識和觀念,是中國藝術對意境的獨特創(chuàng)造,它體現(xiàn)了中國藝術不同于西方的獨特的意蘊、內涵和精神,它不僅是中西藝術方法論的差別,更是中西哲學和宇宙觀的巨大差異。像這種在中國藝術實踐中普遍出現(xiàn)的情形,在我們的美學原理或美學概論中卻極少談及,甚至避而不談。究其原因,就是以西方美學體系建構起來的中國現(xiàn)代美學,無法解決中國的美學實際。
本文編號:746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7462.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