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教育改革的經(jīng)驗與行動策略:公共政策過程的視角
[Abstract]:With the arrival of the globalization era,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frequent. As the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in the world, China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past 30 years. Some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attribute this achievement of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the so-called "Chinese model", and have carried out a great deal of experience summing up and discussing. Education reform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of our countr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mong which there are some experiences that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Based on a policy process perspective, The experience of China's education reform includes: "top-level promotion" and "top-down interaction" of "exploratory" educational reform pilot work; "brainstorming" and "open door" of "consensus" educational reform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Project governance" "Planning" educational reform strategic arrangement with "goal governance". Education reform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At present, China's education reform has stepped into a "deep water area". Multi-stakeholders are playing a complicated and sharp game around education reform, different departments, categories, types, fields and levels. The regional education reform involves the interests competition, coordination and integ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public policy, and also involves the deep institutional changes in other fields. We need to fully recognize the complexity and difficulty of the educational reform in our country, and form the action strategy of "trinity" in the form of systematic control, coordinated reform and rules.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
【分類號】:G52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張國霖;教育法治化的內(nèi)涵要素[J];教育評論;2001年03期
2 吳康寧;;理解“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3年01期
3 薛明揚;;先行先試,為全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探索道路——談教育部、上海市共建國家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qū)[J];人民教育;2010年12期
4 折曉葉;陳嬰嬰;;項目制的分級運作機制和治理邏輯——對“項目進村”案例的社會學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11年04期
5 渠敬東;;項目制:一種新的國家治理體制[J];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馮猛;;地方政府研究的三種路徑:特征、優(yōu)缺點及研究應用——兼評社會學近年來對中國地方政府的研究[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03期
2 黃世界;程兆豪;;試論城鄉(xiāng)統(tǒng)籌背景下國家與地方博弈的三重邏輯[J];東南學術;2012年05期
3 丁冬;鄭風田;;我國農(nóng)村沼氣池建設和使用影響因素研究——基于貴州丹寨縣130村的調(diào)研分析[J];西部論壇;2013年02期
4 馬良燦;王一帆;;基層政權組織行為的制度邏輯——基于一項文獻研究的考察與評析[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
5 黃祖軍;陳長虹;;項目制下基層治理風險分析[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4期
6 茹婧;;基層治理技術的選擇——基于國家權力與資源的視角[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4期
7 丁冬;鄭風田;;我國涉農(nóng)資金使用效率現(xiàn)狀研究——基于全國、省級、縣級三個層面的調(diào)查分析[J];調(diào)研世界;2013年10期
8 葉敏;熊萬勝;;“示范”:中國式政策執(zhí)行的一種核心機制——以XZ區(qū)的新農(nóng)村建設過程為例[J];公共管理學報;2013年04期
9 朱圣明;;地方政府性債務:問題、成因及其治理[J];觀察與思考;2014年01期
10 臧雷振;徐湘林;;政府質(zhì)量:國家治理結構性指標研究的興起[J];公共行政評論;2013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王慶明;身份產(chǎn)權變革[D];吉林大學;2011年
2 熊萬勝;體系中的秩序—對我國糧食市場秩序的結構性解釋[D];華東理工大學;2012年
3 秦海燕;資源約束、利益網(wǎng)絡與“老板”村干部[D];吉林大學;2012年
4 姚茂華;生態(tài)鄉(xiāng)村建設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5 黃銳;國家、戶族與農(nóng)民:1952-1966年關中地區(qū)的村落政治[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艷波;論我國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均等的法律保護[D];廣東商學院;2011年
2 劉璐;民族地區(qū)義務教育財政投入與使用法治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1年
3 胡澤蕙;我國高等學校管理法治化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4 蘇延駿;教育公平的法理思考[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5 韋京;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德育發(fā)展的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6 劉元芹;高等學校學生管理的法律分析[D];蘇州大學;2004年
7 魯婭妮;當前高等學校學生管理制度應有的價值理念[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7年
8 丁皓;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教育公平問題研究[D];山西大學;2007年
9 滕振珍;公立高校學生申訴制度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10 李愛珍;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師生法律關系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曉峰;;稅費改革后農(nóng)村基層組織的生存邏輯與運作邏輯[J];調(diào)研世界;2008年03期
2 麻寶斌;公共利益與政府職能[J];公共管理學報;2004年01期
3 張向達;三種政府尋租行為[J];經(jīng)濟研究參考;2003年23期
4 陳碩;;分稅制改革、地方財政自主權與公共品供給[J];經(jīng)濟學(季刊);2010年04期
5 郭占鋒;;走出參與式發(fā)展的“表象”——發(fā)展人類學視角下的國際發(fā)展項目[J];開放時代;2010年01期
6 余敏江;梁瑩;;政府利益·公共利益·公共管理[J];求索;2006年01期
7 周飛舟;;財政資金的專項化及其問題 兼論“項目治國”[J];社會;2012年01期
8 周飛舟;;從汲取型政權到“懸浮型”政權——稅費改革對國家與農(nóng)民關系之影響[J];社會學研究;2006年03期
9 郭于華;;轉型社會學的新議程——孫立平“社會斷裂三部曲”的社會學述評[J];社會學研究;2006年06期
10 渠敬東;;堅持結構分析和機制分析相結合的學科視角,處理現(xiàn)代中國社會轉型中的大問題[J];社會學研究;2007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李強;;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社會分層結構的變遷[A];2008中國改革論壇——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紀念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范子英 華中科技大學經(jīng)濟學院;[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2 張曉山;[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5年
3 王晶;[N];中國經(jīng)營報;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彭佳景;;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重要機遇[J];湖南教育(中);2010年08期
2 李姍姍;;教育改革之燈塔——《學會生存》之旨歸[J];新教育;2010年12期
3 張忠富;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是職工教育改革的靈魂[J];成人教育;1983年04期
4 明睛;日本中曾根首相的“教育改革七條設想”[J];比較教育研究;1984年04期
5 滕健;;更新教育觀念 促進教育改革(摘要)[J];教育探索;1985年02期
6 ;普通教育改革應分步進行[J];湖南教育;1985年03期
7 潘伯庚;;從整體著眼進行普通教育改革的實驗研究淺議[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6年02期
8 張大敏;巨大的變化——正在達拉斯進行的教育改革[J];比較教育研究;1987年03期
9 楊玉慶;轉變教育觀念初探[J];教育探索;1987年04期
10 顏興源;;溫州經(jīng)濟格局與教育改革[J];教育理論與實踐;1987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谷麥征;費瑋;張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解與分析[A];教育技術應用與整合研究論文[C];2005年
2 周小李;;艾波茨霍姆學校與費爾霍普學校之比較及啟示[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3 周偉業(yè);;教師網(wǎng)絡素養(yǎng)與教育改革調(diào)查報告——以藝術教師為例[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7):媒介素養(yǎng)與公民素養(yǎng)論文集[C];2007年
4 歐陽軍;;網(wǎng)絡文化與教育[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趙冬梅;郭榮華;陳海云;張磊;;農(nóng)村中小學現(xiàn)代遠程教育工程的現(xiàn)狀與思考[A];2007年河北省電子學會、河北省計算機學會、河北省自動化學會、河北省人工智能學會、河北省計算機輔助設計研究會、河北省軟件行業(yè)協(xié)會聯(lián)合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別必亮;;民國初年教育改革的歷史窺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0)——中華民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7 陳時見;;雷沛鴻教育改革論的宏觀考察[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8 李薦;;國際化視野背景下的教育改革與學習革命——踐行友善用腦的思考[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下卷)[C];2009年
9 ;幾位專家對教育改革的看法[A];2006年中國宏觀經(jīng)濟與改革走勢座談會內(nèi)容匯編[C];2006年
10 張淑細;;日本教育督導制度的演變及其對教育改革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蔣建華;教育改革不是打倒一個另立一個[N];中國教育報;2004年
2 本報記者 宋全政;沒有回頭路的教育改革[N];中國教育報;2008年
3 本報記者 陳天富;科學發(fā)展種好教育改革“試驗田”[N];重慶日報;2009年
4 張曉晶;期待新一輪教改帶來新希望[N];閩西日報;2009年
5 王繼紅 記者 海濤;五華區(qū)教育改革再推新舉措[N];昆明日報;2009年
6 自治區(qū)教育廳;教育改革與發(fā)展業(yè)績喜人[N];新疆日報(漢);2009年
7 湖北省教育廳廳長 陳安麗;一項具有創(chuàng)意的教育改革[N];中國教育報;2009年
8 本報記者 豐捷;2009教育改革與民愿同行[N];光明日報;2009年
9 記者 嚴志亮;市政協(xié)召開委員約談會共話教育改革和發(fā)展[N];金華日報;2010年
10 本報記者 趙慶國;“技工荒”再敲教育改革警鐘[N];中國改革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勇;洋務運動教育改革與明治維新教育改革比較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2 陳霞;基于課程標準的教育改革[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劉世清;教育政策倫理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4 朱麗;教育改革代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張云;經(jīng)驗、民主和教育[D];復旦大學;2005年
6 康永久;知識輸入還是制度重建[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褚洪啟;教育觀念的變革[D];北京師范大學;1994年
8 孫大廷;美國教育戰(zhàn)略的霸權向度[D];吉林大學;2008年
9 戴一中;臺灣師資培育變革與當時社會背景之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10 李海云;新教育中國化運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成增;張之洞近代教育模式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6年
2 秦臻;比較視閾中的我國教育公平制度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8年
3 賀娟;鄧小平教育公平思想探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4 戴林;新世紀日本的教育改革[D];湖南大學;2008年
5 王亞波;論我國經(jīng)濟轉型期教育體制改革的滯后效應[D];吉林大學;2005年
6 李海燕;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與借鑒研究[D];河北大學;2004年
7 王秀艷;論新課程與教師角色的轉變[D];遼寧師范大學;2005年
8 向巖兵;論經(jīng)濟改革對教育改革的若干啟示[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9 高玉潔;俄羅斯《普通教育國家教育標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10 楊勇;鄧小平教育思想論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2114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211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