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創(chuàng)辦學校教材編譯機構(gòu)述略
本文選題:近代中國 + 西方傳教士。 參考:《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3期
【摘要】:隨著"基督教與教育"關系的重要性逐漸被在華傳教士認同,一批高質(zhì)量的教會學校如雨后春筍般地開始在神州大地涌現(xiàn)而來,由此學校教材的缺失開始成為創(chuàng)辦學校者面臨的一大問題,為了盡快擺脫這一棘手的局面,經(jīng)過一些傳教士商議相繼成立了幾個學校教材編譯機構(gòu),如學校教科書委員會、廣學會等。這些機構(gòu)不但為教會學校提供了急需的教材,也為清政府所辦的洋學堂提供了所需的教科書。客觀地講,此舉對我國近代新式學堂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是不容抹煞和忽視的。
[Abstract]:As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education was gradually recognized by missionaries in China, a number of high-quality church schools began to spring up in the land of China. As a result, the lack of school textbooks began to become a major problem faced by school founders.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is difficult situa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after some missionary discussions, several school textbook compiling institutions, such as school textbook committees, were set up one after another. Learn widely, etc These institutions not only provided missionary schools with urgently needed textbooks, but also required textbooks for foreign schools run by the Qing government. Objectively speaking, it has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hools in China, and its position and influen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education cannot be ignored and ignored.
【作者單位】: 河北大學教育學院;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分類號】:K25;G529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珍珍;;教會學校與安徽教育近代化[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2 李海紅;;試析李提摩太的基督教思想——以其在《萬國公報》上的言論為例[J];安徽史學;2006年06期
3 劉立冬;;風水塔的地理審美意義初探——以安徽肥東振湖塔為例[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4 楊卡;張小林;;風水理論中的地理思維[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6年11期
5 胡小君;淺論民國時期教會中學的英語教學[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6 陳九如;;中美庚款留學述論[J];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7 李正煥;;明代中外科技交流及思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9期
8 黃文治;陸發(fā)春;;安慶教案與近代官紳階層研究[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9 胡丹;中西文化的碰撞與交融——《死水微瀾》主題新解[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10 王麗紅;周廣;;略論西方傳教士在傳播中西方文化的作用[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任詠夏;;淺談校園氣象科普活動的作用與意義——校園氣象科普活動初探[A];浙江省校園氣象科普經(jīng)驗交流會文集[C];2011年
2 任小玫;;從自我與他者到主體間性:文學藝術批評的生態(tài)文明思考——以《徐霞客游記》為個案兼談我國當代生態(tài)文學發(fā)展之去向[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生態(tài)文明:環(huán)境、能源與社會進步”環(huán)境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8年
3 胡艷;;清末紳士階層對中國近代教育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王憲平;;晚清“中體西用”教育方針之探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翟廣順;;容閎與晚清幼童出洋“教育計劃”[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吳洪成;;日本在侵華期間實施的奴化教育——中國現(xiàn)代史上特定的教育歷史現(xiàn)象[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2)——日本侵華教育史研究[C];2009年
7 許方寧;;評馬賴之死[A];句町國與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8 程柳;;中國近代女子職業(yè)教育發(fā)展及思考[A];第三屆全國農(nóng)林院校教育科學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9 吳海波;羅習珍;;20世紀以來中國私鹽史研究述評[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三輯)[C];2008年
10 毛佩琦;;從明到清的歷史轉(zhuǎn)折——明在衰敗中走向活潑開放,清在強盛中走向僵化封閉[A];明史研究論叢(第六輯)[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蓉蓉;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民間外交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2 高劉巍;王世貞的園林實踐與觀念[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0年
3 姜世健;關于我國大學生就業(yè)難問題的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王瑛;李鴻章與晚清條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5 宮麗;精神家園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6 楊文海;壬戌學制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7 曾繁花;晚清女性身體問題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8 李瑛;民國時期大學農(nóng)業(yè)推廣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鄧睿;我國中學教師職業(yè)成就感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賈春陽;論“疆獨”問題與美國的政策[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路瑩;洋教習與晚清新式學堂的建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盛一雋;從目的論看清代重大事件中口譯員的作用[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劉俊玲;文明傳播視野下的漢代河西開發(fā)[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4 馬詩書;梁啟超與乾嘉學派關系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5 陳曼;科學文化發(fā)展機制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6 賈學玲;魏源與《皇朝經(jīng)世文編》[D];山東大學;2010年
7 林紅英;李鴻章實業(yè)教育思想及其對當前高職教育的啟示[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8 徐英軍;宋代陰司信仰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秦奮;清朝晚期至民國中期福州女子教育研究(1850-1937)[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張云;黃乃裳與近代福州報刊的文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丁平一;;試論基督教在近代中國受到抵制的原因[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3年02期
2 羅榮渠;論美國與西方資產(chǎn)階級新文化輸入中國[J];近代史研究;1986年02期
3 商海燕;;近代中國對西方軍事著作翻譯述評[J];大家;2011年06期
4 張子榮;;西方傳教士對近代中國教育的影響[J];晉陽學刊;1986年03期
5 李嵐;;《申報》中晚清救荒資料述略[J];歷史檔案;2006年01期
6 趙軍祥;;近代西方資本主義侵入對中國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雙重作用[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7 熊月之;鴉片戰(zhàn)爭啟示錄[J];史林;1990年04期
8 葉青青;;從中國中心到胸懷世界——“開眼看世界”與近代中國的國際傳播活動[J];新聞愛好者;2010年02期
9 翁飛;張勤;;西方傳教士在安徽的早期活動[J];安徽史學;1985年06期
10 肖玉秋;;1864年以前的俄國來華留學生[J];歷史檔案;200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沈渭濱;;我讀《近代中國》[A];近代中國(第四輯)[C];1994年
2 ;《近代中國》第3輯要目[A];近代中國(第四輯)[C];1994年
3 ;《近代中國》第1輯要目[A];近代中國(第三輯)[C];1993年
4 ;《近代中國》一至九輯目錄[A];近代中國(第十輯)[C];2000年
5 陳絳;;陳蘭彬《使美紀略》[A];中國近代(第十七輯)[C];2007年
6 吳雁南;;戊戌維新運動與近代中國民主主義運動[A];戊戌維新運動與貴州——紀念戊戌維新運動100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C];1999年
7 劉曙東;;近代入城流民對城市化進程的影響[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會第三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潘興明;;關于近代中國海外移民動因的考察[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9 吳浪波;;互助論在近代中國的傳播與影響[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C];2005年
10 李進修;;近代中國啟蒙思想先驅(qū)[A];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誕辰150周年紀念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近代中國的抉擇[N];光明日報;2009年
2 韓亞光;近代中國的兩種趨勢[N];團結(jié)報;2010年
3 馬照南;具有世界眼光的愛國者[N];人民日報;2005年
4 雷頤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近代中國的公共空間[N];經(jīng)濟觀察報;2007年
5 侯中軍;近代中國不平等條約的標準與數(shù)目[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6 董炳月;日本人游記中的近代中國[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8年
7 吳晶;展現(xiàn)近代文化史研究新成果[N];人民日報;2007年
8 朱宗震;近代中國“大資本家”語錄[N];南方周末;2007年
9 汪秀枝;還原史實 探索真相[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8年
10 邢宇皓;我國首部完整近代通史編纂完成[N];光明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謝輝;陳琪與近代中國博覽會事業(yè)[D];浙江大學;2005年
2 畢苑;中國近代教科書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4年
3 龔詠梅;“脫胎換骨”的近代中國[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王鑫磊;近代中國社會代際關系的歷史考察[D];復旦大學;2008年
5 傅靜;意識形態(tài)與近代中國社會變革[D];山東大學;2005年
6 張佳余;近代東北開埠問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7 倪琳;近代中國輿論思想演遷[D];上海大學;2010年
8 劉訓華;清末浙江學生群體與近代中國[D];上海大學;2010年
9 徐濤;自行車與近代中國(1868-1949年)[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10 岳宗福;理念的嬗變 制度的初創(chuàng)[D];浙江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石瑩;近代中國教會慈善事業(yè)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2 王永起;淺析近代中國對外貿(mào)易的曲折發(fā)展與海關稅率的變化(1840-1931)[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3 宋凌遷;使命與求索[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4 聶會會;中國近代女子教育發(fā)展歷程中的“女性參與”探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8年
5 王立璋;“存、廢”之間[D];鄭州大學;2005年
6 康菲;淺談中國近代女傭[D];吉林大學;2007年
7 彭晶裕;近代中國教會女學研究(1840—1919)[D];吉林大學;2007年
8 趙成日;教會學校對中國近代教育的影響[D];吉林大學;2008年
9 郭維剛;近代中國錯失現(xiàn)代化機遇的原因及啟示[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10 程二奇;近代中國行業(yè)組織的歷史變遷[D];鄭州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9823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982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