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研究亟待關注的課題:課程語言研究
本文選題:課程語言 + 課程變革。 參考:《全球教育展望》2014年03期
【摘要】:課程研究需要借助語言視角,來使一切課程"事件"變得明亮起來。自20世紀以降,西方哲學的"語言轉向"激發(fā)了課程語言意識的覺醒,促使新的課程語言系統(tǒng)和敘述結構得以重構與敞開。不同的課程語言具有異質的品格、秉性和旨趣。其中,科學化課程語言的貧困、制度性課程語言的規(guī)訓、隱喻性課程語言的張力、敘事性課程語言的真實、"新課程"語言的人文關懷等,為我們澄清課程語言自身所承載的不同的教育學意義提供了一幅清晰的圖畫。在推進課程變革的過程中,我們需警惕課程語言的欺騙功能,進而采用一種充滿"正能量"的課程語言來真實反映我們"周圍實在的世界"。
[Abstract]:Curriculum research requires a linguistic perspective to brighten up all curriculum events. Since the 20th century, the "linguistic turn" of western philosophy has aroused the awakening of curriculum language consciousness and promoted the reconstruction and opening of the new curriculum language system and narrative structure. Different curriculum languages have heterogeneous character, nature and purport. Among them, the poverty of scientific curriculum language, the discipline of institutional curriculum language, the tension of metaphorical curriculum language, the truth of narrative curriculum language, the humanistic concern of new curriculum language, etc. It provides a clear picture for us to clarify the different pedagogical meanings of curriculum language itself. In the course of promoting curriculum reform, we should be alert to the deceptive function of curriculum language, and then adopt a kind of "positive energy" curriculum language to truly reflect the "real world around us".
【作者單位】: 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2013年度教育學青年基金課題“當代過程哲學思潮與中國課程思想及其實踐研究”(項目編號:CHA130161)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類號】:G42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申小龍;維柯:人類語言文化視界的開啟者——論維柯的符號學—文化語言學思想[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04期
2 楊明全;行動研究與課程創(chuàng)新[J];教師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3 蔣茵;探析基礎教育中教師的話語權能[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年02期
4 佐藤學,鐘啟泉;課程的語言與實踐[J];外國教育資料;1999年05期
5 張靈芝;;高等教育語言流變:現象、本質與規(guī)律[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6 馮加漁;;課程研究的語言轉向[J];全球教育展望;2012年08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穎;;交往實踐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年02期
2 劉俊香;光的啟示——談“能被理解的存在是語言”[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3 陳虹;;西方現代童話中的成長儀式原型及文化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4 唐勇,朱長華;學校教育資源分配探討[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5 尹小敏;;對話理論視野下學生課堂話語權的構建原則[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6 梁占歌;張振華;;建構主義思想對體育教育的啟示[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7 韓傳信;;農村中小學教師德育素養(yǎng)提升途徑的探討[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8 陶志潔;建構英語教學中新的師生角色[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9 楊鳳仙;;關于校本教研建設的思考[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10 趙闖;;高校體育課教學分組的建構主義設計與試驗[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淺析大學生心理教育課程的建設[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質教育年會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2年
2 崔立宏;;談高校創(chuàng)新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A];創(chuàng)新沈陽文集(B)[C];2009年
3 崔立宏;;談高校創(chuàng)新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A];科技創(chuàng)新與產業(yè)發(fā)展(B卷)——第七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暨渾南高新技術產業(yè)發(fā)展論壇文集[C];2010年
4 劉法虎;;美國兩大高校分類研究的經驗與借鑒[A];2009年首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5 陳輝;;淺談藝術教育中的以人為本[A];首屆中國高校美術與設計論壇論文集(上)[C];2010年
6 葛舒荃;;從海德格爾的角度看保護自然美的實踐選擇[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7 王春燕;;打造中國人自己的幼兒園課程——以陳鶴琴為代表的幼兒園課程變革為例[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8 李長偉;韓鐘文;;淺論康德的實踐教育學[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9 汪思鋒;;試析雅斯貝爾斯的師生生存交往理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吳安春;;西方“德性論”哲學視野中的創(chuàng)造觀及其教育價值——兼論西方“德性論”哲學從傳統(tǒng)到現代的嬗變[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陳漢生;英國都鐸王朝的語言與文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向海英;學前教育課程創(chuàng)生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翟艷芳;全球教育的理念與實踐[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5 靳寶;批判哲學的現象學批判[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6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萍;幼兒園課程實施現狀與特征的個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楊洋;求同存異:在沖突中構建和諧師生關系[D];南開大學;2010年
9 劉娜;哲學語用學視域中的教育實踐[D];南開大學;2010年
10 王艷紅;美國黑人英語漢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關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姜超;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情況的調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盧楠;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王本富;學習型學校組織文化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影響的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馮秋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與教學智慧的相關性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高皓s,
本文編號:19318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931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