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兒童的家庭功能與文化適應:心理韌性的中介作用
本文選題:流動兒童 + 家庭功能。 參考:《心理研究》2014年02期
【摘要】:采用整群取樣方法對選自北京市的555名流動兒童進行問卷調查,考察心理韌性在家庭功能與文化適應關系中的作用。結構方程模型的結果表明,流動兒童的家庭功能對社會文化適應有顯著負向預測性,對心理適應有顯著正向預測性;在家庭功能與社會文化適應和心理適應的預測關系中,心理韌性起部分中介作用。流動兒童的社會文化適應在家庭功能和心理適應以及心理韌性和心理適應的關系中也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Abstract]:A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mental resilienc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function and cultural adaptation in 555 migrant children from Beijing. The results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how that the family function of floating children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sociocultural adaptation an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and in the predi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function and sociocultural adaptation and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Mental toughness plays an intermediary role. Social and cultural adaptation of floating children also plays an intermediary role in family function and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作者單位】: 北京林業(yè)大學心理學系;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TD2011-15)
【分類號】:B844.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曾守錘;;流動兒童的心理彈性和積極發(fā)展:研究、干預與反思[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01期
2 王海濤;李輝;浦昆華;;初中生家庭功能與社會適應性[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年01期
3 馮淑丹;;社會支持在流動兒童的家庭功能與問題行為之間的調節(jié)作用[J];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12年05期
4 楊寶琰;萬明鋼;;文化適應:理論及測量與研究方法[J];世界民族;2010年04期
5 鄭雪,王磊;中國留學生的文化認同、社會取向與主觀幸福感[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5年01期
6 李彩娜;張曼;馮建新;;家庭功能與社會適應:個人自主的中介作用[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0年04期
7 曾守錘;李其維;;流動兒童社會適應的研究:現狀、問題及解決辦法[J];心理科學;2007年06期
8 劉霞;申繼亮;;流動兒童的歧視知覺及與自尊的關系[J];心理科學;2010年03期
9 溫忠麟,.張雷,侯杰泰,劉紅云;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J];心理學報;2004年05期
10 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的編制和效度驗證[J];心理學報;2008年08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敏;莊偉;曹暉;趙富才;;高職大學生完美主義與自我接納、交往焦慮的關系[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2 吳新雷;劉海燕;;重點高中學生運動情緒人際關系與心理健康之間關系的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11年05期
3 王潔曼;嚴曉鵬;;溫州華裔青少年的文化認同調查[J];八桂僑刊;2011年01期
4 李潔;甘怡群;周宇;;建筑設計師完美主義與工作倦怠的關系[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4期
5 王建平;李董平;張衛(wèi);;家庭經濟困難與青少年社會適應的關系:應對效能的補償、中介和調節(jié)效應[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6 戴群;姚家新;;體育鍛煉與老年人生活滿意度關系:自我效能、社會支持、自尊的中介作用[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年05期
7 孟秀紅;黃朝輝;孫瑩;陶芳標;萬宇輝;許韶君;;應對方式對生活滿意度和抑郁、焦慮癥狀關聯(lián)的中介效應[J];吉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年05期
8 盧敏;殷恒嬋;郭建富;;人際關系在運動影響心理健康中的中介效應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6期
9 劉洋;郭玉江;;身體自尊在職業(yè)女性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間的中介模型檢驗[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10 張磊;殷恒嬋;王茜;傅雪林;;應對策略在體育專業(yè)大學生領悟社會支持能力與壓力間的中介作用[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曾曉強;;大學生父母依戀與人際能力、社會支持感知和自主性的關系[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胡保玲;云樂鑫;;網絡顧客購買意愿影響因素實證研究——顧客信任的中介作用[A];中國高等院校市場學研究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C];2009年
3 郭全根;;高校中青年教師離職傾向影響因素實證分析[A];第四屆中國智能計算大會論文集[C];2010年
4 褚榮偉;;調節(jié)作用、中介作用及其在營銷研究中的應用[A];中國市場學會2006年年會暨第四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6年
5 王沛;陳莉;;懲罰和社會價值取向對公共物品兩難中人際信任和合作行為的影響[A];社會主義與中國現代化 政治·法律與社會: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9年
6 王茹;賈軍;;優(yōu)秀運動員目標定向、認知特質焦慮與自信關系的研究[A];第8屆全國運動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7 杜運周;任兵;陳忠衛(wèi);;先動性,合法化與中小企業(yè)成長——一個中介模型及其啟示[A];第三屆(2008)中國管理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8 范明;肖璐;;高管團隊信任對組織績效的影響:團隊沖突的中介作用[A];第四屆(2009)中國管理學年會——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9 易學東;高博;;網店形象通過信任中介作用影響顧客購買意向[A];第五屆(2010)中國管理學年會——市場營銷分會場論文集[C];2010年
10 黃海艷;李乾文;;研發(fā)團隊的人際信任、交互記憶系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績效[A];第六屆(2011)中國管理學年會——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分會場論文集[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陸芳;青春期自主性和聯(lián)結性的發(fā)展及其與社會適應的關系[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丁楠;高管團隊社會網絡、運作過程與績效間關系研究[D];江蘇大學;2010年
3 花貴如;投資者情緒對企業(yè)投資行為的影響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萬益遷;中國企業(yè)國際市場進入戰(zhàn)略決策模型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李霞;管理者的職業(yè)彈性研究:結構及其前因后效關系[D];南開大學;2010年
6 張仁江;企業(yè)文化、創(chuàng)業(yè)導向與企業(yè)績效關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楊廷鈁;知識員工自我管理內容結構及其相關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8 秦偉平;新生代農民工工作嵌入:雙重身份的作用機制[D];南京大學;2010年
9 馮旭;服務創(chuàng)新過程中一線員工創(chuàng)新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10 應洪斌;產業(yè)集群中關系嵌入性對企業(yè)創(chuàng)新績效的影響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盧菲菲;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后的消費者信任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年晶;兒童忽視與社會行為、同伴接納性的關系[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閻巍;企業(yè)員工的主動性人格與心理資本對組織公民行為和反生產行為的影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華;教師期望對小學生人格的影響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楊紅梅;蒙漢父母教育價值觀、教養(yǎng)方式與小學生人格的關系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柳中華;大學生就業(yè)壓力、職業(yè)決策自我效能感與擇業(yè)焦慮的關系[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7 劉曉燕;孤獨癥兒童家長心理彈性保護性因素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姜亮;顧客感知價值與顧客滿意、行為傾向關系的實證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9 周志娟;初中生感戴、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劉丹;卷入程度對品牌偏好的影響:廣告訴求的緩沖作用,,品牌印象的中介作用[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陶沙;從生命全程發(fā)展觀論大學生入學適應[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2 鄒泓;張春妹;;中學生的人格五因素、感知的社會支持與自尊的關系[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3 教育部《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tǒng)》課題組 ,方曉義,沃建中,藺秀云;《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的編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5年02期
4 李海壘;張文新;張金寶;;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HKRA)的修訂[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8年02期
5 曾守錘;;流動兒童的自尊及其穩(wěn)定性和保護作用的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年02期
6 曾守錘;;流動兒童的心理彈性和積極發(fā)展:研究、干預與反思[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01期
7 張衛(wèi);李董平;謝志杰;;低社會經濟地位與兒童發(fā)展[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8 項繼權;農民工子女教育:政策選擇與制度保障——關于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調查分析及政策建議[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9 席居哲,桑標;心理彈性(resilience)研究綜述[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2年04期
10 ;全國22個省市26個單位24013名城市在校少年兒童行為問題調查——獨生子女精神衛(wèi)生問題的調查,防治和Achenbach's兒童行為量表中國標準化[J];上海精神醫(yī)學;1992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孔慶勝;濟寧市青春中前期青少年心理行為、個性特征發(fā)育的雙生子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小軍;大學生學習適應性:結構、發(fā)展特點與影響因素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2 鐘愛萍;民工子弟學校小學生心理健康及其心理訓練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4年
3 琚曉燕;青少年依戀的測量及其與自尊、社會適應性關系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5年
4 謝丹;進城務工農民子女自尊發(fā)展的心理彈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5 何資橋;進城農民工子女初中階段學習適應性彈性發(fā)展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6 吳劍;影響大學生適應的心理沖突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7 朱海東;青少年依戀與社交焦慮的關系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8 周海霞;進城農民工子女小學階段學習適應性發(fā)展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9 葉瑋琳;農民工子女小學生不良情緒特點及其干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10 滕秀杰;大學生心理彈性的評估與干預[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曉巍;鄒泓;金燦燦;柯銳;;流動兒童的問題行為與人格、家庭功能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8年02期
2 侯娟;鄒泓;李曉巍;;流動兒童家庭環(huán)境的特點及其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9年02期
3 陳新;劉楊;;我國流動兒童城市適應研究述評[J];社會心理科學;2010年Z2期
4 王廣新;瞿月涵;陳曉慶;孫俊嵐;;流動兒童人格特質與應對方式研究[J];中小學管理;2008年05期
5 ;《信中的孩子》[J];電影;2002年11期
6 劉楊;方曉義;張耀方;蔡蓉;吳楊;;流動兒童城市適應標準的研究[J];應用心理學;2008年01期
7 申繼亮;王興華;;流動對兒童意味著什么——對一項心理學研究的再思考[J];中國婦運;2007年06期
8 江君琴;;論流動兒童社會適應的心理危機[J];法制與社會;2009年07期
9 趙笑梅;李婷;;流動兒童社會支持與自尊的關系研究[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10 孫德君;裴亮;劉愛書;;某小學277名流動兒童的同伴關系和自我概念[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8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小梨;;深圳市流動兒童心理問題分析和對策[A];第二屆中青年心理衛(wèi)生學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王紅;陳純槿;;流動兒童義務教育保障機制的探索——由“政府購買學位”引發(fā)的思考[A];2009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3 馮幫;;經濟排斥與流動兒童的教育公平[A];2010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潘瑞康;;關于流動兒童入學難的探討[A];“新一輪西部大開發(fā)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5 徐云;汪菁;;流動人口與學生學習行為——流動兒童孤獨感的調查與分析[A];2011年浙江省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九屆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6 徐麗瓊;;流動兒童的文化適應研究——以北京市一所公立中學為例[A];教育領導研究(第二輯)[C];2012年
7 李曉艷;;關于流動兒童義務教育問題的思考[A];地方政府發(fā)展研究(第二輯)[C];2007年
8 王世軍;;怎樣認識家庭功能的變化[A];婚姻·家庭·老人論文集[C];1994年
9 陳雷音;羅學榮;;長沙市流動兒童心理狀況的對照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第九次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10 謝金菊;;家庭功能的研究進展[A];“改革開放與心理學”學術研討會——湖北省暨武漢心理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吳文彪 張霞 王平;寧夏留守流動兒童11萬[N];人民政協(xié)報;2010年
2 記者 黃標 通訊員 梁錦培;首次為流動兒童寫歌[N];中山日報;2010年
3 陳若葵;流動兒童為何上學難[N];中國婦女報;2003年
4 曹麗娟 劉濤;給流動兒童一個穩(wěn)定的課桌[N];中國婦女報;2004年
5 本報記者 王永欽;留守流動兒童管理亟待形成合力[N];中國婦女報;2009年
6 本報記者 申保珍;農村流動兒童新問題亟待解決[N];農民日報;2009年
7 本報記者 李薇;三成流動兒童感覺受到歧視[N];深圳商報;2009年
8 記者 胡芳;我區(qū)10萬留守流動兒童的前途令人擔憂[N];內蒙古日報(漢);2009年
9 記者 樊曉燕 通訊員 沈芙萱;我省召開留守流動兒童工作論壇[N];湖北日報;2010年
10 肖雅梅;留守流動兒童的保護傘[N];吉林農村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莊曦;社會融合視角下流動兒童媒介使用行為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2 陽中華;中庸實踐思維與家庭功能和心理健康關系研究[D];中南大學;2012年
3 陳剛;改善流動人口婦幼衛(wèi)生保健服務利用的策略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4 王丹;青少年情緒—行為問題、家庭功能、認知性情緒調節(jié)策略及其關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孫晶晶;古典時期雅典家庭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6 張瑩;慢性病患兒家庭管理方式及家庭干預效果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9年
7 嚴征;農民工子女健康和行為的比較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8 周瀟;勞動力更替的低成本組織模式與階級再生產[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9 胡明;中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簡易篩查量表的編制及其篩查參考值、影響因素的分析[D];中南大學;2007年
10 劉欣;由教育政策走向教育公平[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林盈盈;南寧市流動兒童孤獨感、自我接納及行為問題的現況及其團體心理輔導效果評價[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0年
2 崔娟;廣西少數民族流動兒童的社會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思霓;流動兒童的社會融入及其過程中的歸因風格與挫折應對[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劉廣東;從生活世界看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D];云南大學;2010年
5 孫倩倩;沈陽市3-6歲流動兒童社會適應行為發(fā)展狀況的調查[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6 黃敏紅;群體關系結構特征對流動兒童社會認同與城市適應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蘇文;流動兒童城市角色認同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8 劉丹;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社會支持體系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9 魏彩;學齡前流動兒童入學準備水平的調查研究[D];河南大學;2010年
10 韓娟;“生活世界”視域下的城市兒童和流動兒童[D];浙江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9226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922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