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論文 :論教師的課程意識與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3]
本文關鍵詞:課改實驗區(qū)教師教學行為變化的調查與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著更具創(chuàng)新性和反思性的方向轉變。在此次課程改革之前,教師形成的是忠實地執(zhí)行教學大綱,按部就班地講解教材的教學行為。這種被動講解教材、忽視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教學行為,難以為學生的發(fā)展帶來實效。這與教師缺乏課程生成意識有直接關系。而一旦教師樹立起鮮明的課程生成意識之后,教師會為實現(xiàn)課程的價值而不斷地調整課程目標使之具體化,不斷地對預設的課程內容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處理,在以學生“學”為中心的牽引下,與學生一起創(chuàng)造、生成課程,并會時刻關注課程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和學生的發(fā)展狀態(tài)。更重要的是,教師會將反思作為一種經(jīng)常性的教學行為,從而使教學活動進入一種理性、科學的調整狀態(tài)。教師的自我反思行為強化了教師的責任意識,促使其對教學活動的每一環(huán)節(jié)進行價值判斷和意義估量!敖處煹淖晕曳此家馕吨處煂⒀芯考{入教學活動中,即將教學和研究統(tǒng)一起來,設計出適應性更強的課程,不僅滿足學生的需要,也符合自身的特點,最終真正實現(xiàn)有效教學”。
3.課程資源意識促使教師的教學行為向著更具民主性與對話性的方向轉變。教師樹立課程資源意識后,不再把教材視為權威而看作是他們與學生進行對話的素材或范例,是有待進一步探討、延伸和拓展的資源。教師的教學行為也隨之發(fā)生變化,由忠實的教材“灌輸”轉變?yōu)榻柚鞣N課程資源和媒介、以課堂為平臺的對話與交往!敖虒W就其本質而言是交往的過程,是師生通過對話在交往與溝通活動中共同創(chuàng)造意義的過程”!皩W生而言,交往意味著心態(tài)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xiàn),個性的張揚,創(chuàng)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教師角色的轉換,即由教學中的權威變成合作者,由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轉為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因此,課堂不再呈現(xiàn)冷冰冰的壓抑氛圍,而是變成基于相互尊重和信任的雙向溝通、共同學習的民主場所。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不再是單純的傳授知識,而是與學生一起分享、理解、建構知識;“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會讓學生在課堂上得到充分展示和自由發(fā)揮的機會,使之享受到成功的喜悅,體驗到生命的活力和人生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張紹波,張?zhí)煅PW教師課程意識的實證分析[J].教育探索,2006,(5).
[2]姜勇。論教師的課程意識及其喚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9).
[3]肖川。培植教師的課程意識[J].北京教育,2003,(7).
[4]郭元祥。教師的課程意識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 2003,(6).
[5]黃飛躍。課改實驗區(qū)教師教學行為變化的調查與研究 [D].中國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2005,(8).
[6]陳曉瑞,,馬建華。試析新課程標準指導下有效教學行為的基本特征[J].教育科學研究,2006,(2).
[ 結 束 ]
本文關鍵詞:課改實驗區(qū)教師教學行為變化的調查與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6651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66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