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yīng)用新技術(shù)促進遠程語言學習的互動與交流
本文關(guān)鍵詞: 遠程教育 在線環(huán)境 技術(shù) 語言教與學 交互 以計算機為媒介的交流 潛在用途 出處:《中國遠程教育》2014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本文闡述了應(yīng)用過去二十年所出現(xiàn)的數(shù)字技術(shù)提高遠程語言教育質(zhì)量的可能性和挑戰(zhàn)。文章首先簡要分析從函授教學模式轉(zhuǎn)變?yōu)楦哒鎸嵰饬x的雙向交流、學習者互動與交流不可或缺的教學模式所出現(xiàn)的變化,并概述不同在線環(huán)境及其功能和它們在語言學習領(lǐng)域的潛在用途。文章重點討論新技術(shù)在以下三個方面的潛能:消除學習者之間的時空距離,為不同學習者群體提供不同形式的互動,提供語言使用環(huán)境和語言形式與意義并重的練習機會(這一點對語言學習者而言很有針對性)。然而,使用在線技術(shù)也帶來某些方面的挑戰(zhàn),本文分析了影響在線學習的認知因素和社會情感因素、新技術(shù)對交互和所使用的話語的影響,以及教師在在線和遠程教學環(huán)境下所面臨的問題。文章最后指出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教學法的問題,并介紹能應(yīng)對某些挑戰(zhàn)、幫助實現(xiàn)在線學習潛能的三種理論:學習者與環(huán)境的界面、在線教學技能和多元讀寫素養(yǎng)教學法。
[Abstrac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ossibility and challenge of applying digital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istance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changes in the indispensable teaching patterns of learners'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Different online environments and their functions as well as their potential use in the field of language learning are summarize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otential of new technologies in three aspects: eliminating the space-time distance between learners. To provide different forms of interaction for different groups of learners, to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language use and practice with equal emphasis on language form and meaning. The use of online technology also brings challenges in some aspec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gnitive and social affective factors that affect online learning, and the impact of new technologies on interaction and the discourse used. Finally,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we must rethink the teaching method and introduce how to deal with some challenges. There are three theories to help realize the potential of online learning: the interface between learners and environment, online teaching skills and multiple literacy teaching methods.
【作者單位】: 英國開放大學教育與語言學院;汕頭廣播電視大學;
【分類號】:H09;G434
【正文快照】: 導(dǎo)讀:英國開放大學的遠程外語課程深受學生歡迎,研究成果更是頻頻見諸各主要學術(shù)期刊,其中不乏理論和實踐的創(chuàng)新之舉,廣受國際同行好評。我們特邀該校教育與語言學院主管科研和教學學術(shù)的副院長瑞姬妮·漢佩爾(Regine Hampel)博士為本刊撰寫這篇專稿,以饗讀者。漢佩爾博士有豐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鄒霞;;大學英語多元識讀教學法案例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年03期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汪寶兵;Across和On的多義及To和For搭配的認知語言學理據(jù)[D];陜西師范大學;2013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志學;;心理語言學和外語教學[J];江蘇外語教學研究;1995年01期
2 顧興梁;;語言學習與教學過程中的一種理論模式(一)[J];瀘州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02期
3 張劍波;論情感因素及其在語言學習中的作用[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chǔ)英語教育);2003年01期
4 吳桂金;從語言學習的心理過程看外語語感的培養(yǎng)[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chǔ)英語教育);2003年03期
5 常欣;王沛;;語言研究框架中的事件相關(guān)電位技術(shù)——句子理解與二語學習[J];外語學刊;2006年05期
6 康健;;漢維語中介語研究[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7 鞏杏澤;;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語言學習中的特征[J];時代文學(雙月上半月);2009年03期
8 楊凱;;天賦假說[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9期
9 尹洪山;康寧;;語言社會化研究述評[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9年06期
10 陳濤;;雙語學習進行時[J];時尚育兒;2009年1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滕樹立;;淺談文化差異比較是做好翻譯和語言學習的橋梁[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2009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9年
2 姚霖霜;闕紫江;;結(jié)合MOO、配對語言學習以及教師輔助機制[A];全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暨網(wǎng)絡(luò)環(huán)境下外語教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俞石明;;淺談?wù)Z言學習自主性的培養(yǎng)[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4 何昌平;;語言學習中概念形成的認知詮釋——24種“跑”的啟示[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5 韓蓮娜;;做中學——在校外教育中開展雙語科技課的教學探索與實踐[A];整合科普資源 優(yōu)化科教環(huán)境——第十五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輔導(dǎo)員論文征集活動論文匯編[C];2007年
6 于根元;;應(yīng)用語言學的基本理論[A];語言文字應(yīng)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7 王玲玲;;基于網(wǎng)絡(luò)的普通話輔助教學系統(tǒng)[A];第二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李宇明;;中國的話語權(quán)問題——在第四屆全國語言文字應(yīng)用學術(shù)研討會開幕式上的發(fā)言[A];第四屆全國語言文字應(yīng)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9 解海江;章黎平;;漢語文化詞典的設(shè)計與編纂[A];2004年辭書與數(shù)字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10 童小娥;;從各地的語言政策和語言使用情況看普通話的推廣[A];第三屆全國語言文字應(yīng)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彭德倩;翻譯,就是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語言[N];解放日報;2008年
2 記者 齊靜巖;市區(qū)赫哲族語言學習班開班[N];佳木斯日報;2008年
3 全國政協(xié)委員 石銳;建立健全國家民族語言數(shù)據(jù)庫[N];人民政協(xié)報;2006年
4 侯永正;一場悄無聲息的語言變革?[N];中國文化報;2005年
5 劉茜;保護瀕危民族語言是一種文化搶救[N];中國文化報;2008年
6 梁沂濱 陳雪蓮;漢語教學熱海外 教材出版有機會[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年
7 梁沂濱 陳雪蓮;漢語教學熱海外 教材出版需跟上[N];經(jīng)濟日報;2007年
8 ;海外華人談對外漢語教材教學[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9 浙江麗水學院中文系主任 陳喜珍;樹立能力本位的“大語文”教學觀[N];中國教育報;2007年
10 楊秀蘭;蒙古語言文化與經(jīng)濟發(fā)展[N];鄂爾多斯日報;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趙蓉;語言學習在線互動與繼續(xù)學習意愿[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2 范連義;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視角下的語言學習[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張曉路;沉浸式項目中的漢語學習者個體差異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魏永紅;外語任務(wù)型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5 肖應(yīng)云;明清西方傳教士的漢語學習與文化交流(1582-1795)[D];暨南大學;2010年
6 張衛(wèi)國;雙語學與新疆雙語問題[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7 李菡幽;基于學習策略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語法偏誤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崔長福;韓國學生學習漢語的語言環(huán)境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5年
2 劉維靜;[D];安徽大學;2003年
3 張媛;論課堂二語學習者的情感因素[D];中國海洋大學;2005年
4 李志強;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環(huán)境下的自主語言學習[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5 趙清麗;論語言學習策略培訓對詞匯學習的影響[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6 賀鳳秀;廣西農(nóng)民工語言調(diào)查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2年
7 周素蓮;美國高中生漢語學習者的態(tài)度調(diào)查[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李霞;漢土語音系統(tǒng)對比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9 郭若仙;留學生二語學習自傳性文本中的自我認同構(gòu)建與發(fā)展[D];重慶大學;2012年
10 邦茜;關(guān)于漢語學習者自主學習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4450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445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