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支持下的移動學習共同體應用模式探究
本文關鍵詞:微信支持下的移動學習共同體應用模式探究 出處:《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年2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微信以其強大的功能和良好的及時性和互動性,正成為受大眾歡迎的網(wǎng)絡通訊軟件,它的出現(xiàn)也為移動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新帶來了新的契機,為學習共同體之間關系的建立與深度交互提供了有效的渠道。本文從移動學習共同體的分析出發(fā),探討了利用微信構建移動學習共同體的優(yōu)勢,提出了微信支持下的移動學習共同體的應用模式,以期優(yōu)化移動學習效果。
[Abstract]:WeChat, with its powerful function, good timeliness and interaction, is becoming a popular network communication software, and its emergence has brought a new opportunity for the innovation of mobile education mode. From the analysis of mobile learning commun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of using WeChat to construct mobile learning community. The application mode of mobile learning community supported by WeChat is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effect of mobile learning.
【作者單位】: 遼寧師范大學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
【分類號】:G434
【正文快照】: 在2002年北京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斯坦福大學榮譽校長約翰·斯通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學生在大學期間,50%以上的知識與技能是從伙伴或同學那里學到的,而不是從課堂或教授那里學到的。”[1]將學習共同體應用到移動教學中,為移動學習者構建一個良好的移動學習社區(qū),對促進移動學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劉春陽;楊雨時;;活動理論指導下的移動學習共同體建構[J];中國冶金教育;2013年01期
2 顏麗華;李興保;陳艷;;移動學習中學習共同體的設計與實現(xiàn)[J];信息技術;2009年08期
3 葉成林,徐福蔭;移動學習及其理論基礎[J];開放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4 黃翦;鄧舒婷;;大學生移動學習共同體的構建[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0年05期
5 胡航;任友群;;移動學習共同體透視:合法的邊緣性參與多重視角[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6 鐘志榮;;基于QQ群的網(wǎng)絡學習共同體構建及其應用[J];中國電化教育;2011年08期
7 代玲玲;唐章蔚;;移動環(huán)境下教師學習共同體的設計與研究[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2年10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于化驥;;移動學習:遠程教育的前沿理論[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2期
2 崔向平;;移動學習的研究現(xiàn)狀及應用策略[J];成都航空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3 張燕;南旭光;熊為松;;移動學習的內(nèi)涵闡釋及發(fā)展途徑[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4期
4 任海峰;趙君;;移動學習模式在教學應用中的特征分析[J];成人教育;2009年12期
5 曾希君;;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高職計算機專業(yè)課教學中的應用[J];大家;2012年14期
6 劉婷;丘豐;;論未來終身教育新模式——泛在學習[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7 周亮;;基于移動學習的大學英語學習管理系統(tǒng)設計[J];硅谷;2012年03期
8 吳汝鈺;;對現(xiàn)代教育技術-移動學習發(fā)展的思考和研究[J];經(jīng)營管理者;2010年15期
9 曾祥躍;;移動學習定位問題的思考[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2期
10 車啟鳳;;移動學習應用模式探究[J];甘肅科技;2012年1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王越;;移動技術支持的協(xié)作學習[A];創(chuàng)新沈陽文集(B)[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宋燕;和合學視野下教師合作研修共同體建構的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王偉;大學英語移動學習系統(tǒng)模型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盧進滿;基于小屏幕的教學軟件用戶界面設計與應用[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朱琦;手機移動學習資源內(nèi)容設計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3 李俊;移動學習活動設計模型的改進與應用[D];河南大學;2011年
4 王羽瑩;基于多平臺的漢語移動學習智能手機軟件的研究與開發(fā)[D];北京郵電大學;2011年
5 謝明穎;移動學習對象元數(shù)據(j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郭林;基于Scorm2004的移動學習系統(tǒng)的研究與實現(xiàn)[D];北京郵電大學;2011年
7 李遠志;基于OPhone的移動學習管理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D];北京郵電大學;2011年
8 湯小燕;新生代農(nóng)民工的職業(yè)培訓平臺設計及實施策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9 李國正;基于手機的移動學習平臺的設計與實現(xiàn)[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10 劉超;基于手機平臺的高中語文微型學習設計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葉成林,徐福蔭,許駿;移動學習研究綜述[J];電化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2 王廣新,白成杰;網(wǎng)絡虛擬學習共同體的形成與發(fā)展[J];電化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3 王玨;趙呈領;張朝華;;移動學習及其實現(xiàn)的幾個問題研究[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4期
4 陳曉燕;李遠航;;網(wǎng)絡學習共同體的形成與發(fā)展探析[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5期
5 況姍蕓;網(wǎng)絡學習共同體的構建[J];開放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6 胡小勇;;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網(wǎng)絡學習共同體創(chuàng)建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7 王史維;教育交往理論的拓展及實踐意義[J];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年06期
8 吳彤軍;;在網(wǎng)絡虛擬環(huán)境中構建大學英語學習共同體[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S3期
9 繆梅青;;在教師學習共同體中體驗專業(yè)成長[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09年01期
10 馮國平;;學習共同體視角下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J];教育探索;2010年10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張香蘭;論網(wǎng)絡社會師生關系的重建[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劉淑俠;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新型師生關系探析[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遲慶榮;楊麗波;;論基于學習共同體的新教師培訓[J];成人教育;2008年06期
2 高丹丹;陳向東;張際平;;基于課程的在線學習共同體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08年04期
3 李家黎;;學習共同體: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有效途徑[J];教育探索;2008年10期
4 劉光余;邵佳明;董振娟;;課堂學習共同體的構建[J];中國教育學刊;2009年04期
5 陳滔娜;;學習共同體與和諧課堂的創(chuàng)建[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6 向朝春;;教師如何建構基于網(wǎng)絡的學習共同體[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9年18期
7 王火炬;;讓“學習共同體”更“有形”[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9年07期
8 張橋銀;蔣澤標;;淺論學習共同體[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9 南臘梅;;試論課堂學習共同體的建構[J];現(xiàn)代教育論叢;2010年02期
10 黃英;;構建研究生學習共同體的途徑思考[J];河南教育(中旬);2010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孫波;;學習共同體的學校[A];第五屆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yè)家論壇論文集[C];2006年
2 劉雨晴;;談班級“學習共同體”的構建[A];中國職協(xié)2013年度優(yōu)秀科研成果獲獎論文集(上冊)[C];2013年
3 尉姬玲;;語文課構建學習共同體之我見[A];2013年5月現(xiàn)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3年
4 史建英;;如何在低年級創(chuàng)設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課堂氛圍[A];中國重汽科協(xié)獲獎學術論文選編(2002-2003)[C];2004年
5 王愛武;;建構學習共同體 促進有效互動[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四)[C];2009年
6 吳風華;;試論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四卷)[C];2013年
7 李磊;黃菊輝;;構建黨員學習共同體 促黨支部文化建設[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北京卷)[C];2010年
8 構建幸福的學習共同體結(jié)題報告課題組;;《構建幸福的學習共同體結(jié)題報告》[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9 ;教育與社會、自然生態(tài)理念的重大變遷——兼論學習共同體理論與未來教育理論及其在我國的實踐之異同[A];第五屆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yè)家論壇論文集[C];2006年
10 張樹春;;縣域內(nèi)基于學習共同體的教師研訓一體化模式的研究[A];河北省教師教育學會優(yōu)秀課題成果論壇論文集[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安徽省蕪湖師范附屬小學 陳紅梅;如何構建閱讀學習共同體[N];中國教育報;2008年
2 記者 徐宜軍;組建學習共同體,我的學習我做主[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3 閆曉天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依托學習共同體 提高教學質(zhì)量[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9年
4 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馬云鵬;學習共同體如何讓教師留戀[N];中國教育報;2013年
5 南京市拉薩路小學 郭靜;構建數(shù)學課堂學習共同體[N];江蘇教育報;2013年
6 記者 朱振岳;兩千社區(qū)學習共同體遍布杭州[N];中國教育報;2013年
7 金海航教育研究院特邀研究員 萬明鋼 教授;建構網(wǎng)絡條件下的學習共同體[N];中國教育報;2000年
8 王艷玲;以對話編織學習共同體[N];中國教育報;2007年
9 北京市豐臺區(qū)教育科學研究所 簡作軍;建設校長學習共同體[N];中國教育報;2007年
10 哈爾濱市南崗區(qū)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 孫波;學習共同體學校的管理策略[N];中國教育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趙健;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城鄉(xiāng)互動教師學習共同體構建與運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趙健;學習共同體[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董宏建;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教師跨學科協(xié)作學習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任秋麗;信息環(huán)境下課堂學習共同體的實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潔;基于網(wǎng)絡的教師學習共同體研究[D];信陽師范學院;2010年
3 武俊學;基于網(wǎng)絡的教師學習共同體研究[D];河北大學;2006年
4 王黎明;基礎學校建立學習共同體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王蕾;在線教師學習共同體的構建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6 包藹黎;邁向課堂學習共同體[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7 劉月紅;課堂學習共同體中的“互動”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8 楊慧玲;新學習共同體的建構[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田春艷;基于學習共同體的課堂教學設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10 於豐;基于智能手機環(huán)境的中學學習共同體創(chuàng)建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4151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415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