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新教研形式引領(lǐng)教師課改實踐
本文關(guān)鍵詞:創(chuàng)新教研形式引領(lǐng)教師課改實踐 出處:《中國教育學刊》2014年07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課改實踐 教研形式 共享心智模式 實踐智慧 內(nèi)在化 表出 認知結(jié)構(gòu) 螺旋上升 顯性化 情景再現(xiàn)
【摘要】:正教師的課改實踐需要創(chuàng)新教研形式予以引領(lǐng),通過營造創(chuàng)始場、對話場、系統(tǒng)化場和練習場,引導教師經(jīng)歷共同化、表出化、聯(lián)結(jié)化和內(nèi)在化這樣一個知識螺旋上升的過程,在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相互轉(zhuǎn)化中增長實踐智慧,一步一步取得課改新成果。共同化指的是隱性知識向隱性知識的轉(zhuǎn)化,是個體隱性知識的激活并在個體間不斷傳遞的過程。共同化的關(guān)鍵是讓教師通過觀察、模仿和體驗,彼此交換感受、情緒和經(jīng)驗,共享心智模式。
[Abstract]:Practice needs the innovation of the teaching research form to be leading is teacher's class, by creating a founding field, dialogue, systematic field and practice field, guide teachers experience, externaliz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process, linking such a knowledge spiral, growth of practical wisdom in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acit knowledge and explicit knowledge in a step by step to obtain new results. The common curriculum refers to tacit knowledge conversion of tacit knowledge, and is a process of activation of individual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in time between individuals. The common key is to let teachers through observation, imitation and exchange of experience, feelings, emotions and experience, shared mental model.
【作者單位】: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qū)教育研究培訓中心;
【分類號】:G451
【正文快照】: 教師的課改實踐需要創(chuàng)新教研形式予以引領(lǐng),通過營造創(chuàng)始場、對話場、系統(tǒng)化場和練習場,引導教師經(jīng)歷共同化、表出化、聯(lián)結(jié)化和內(nèi)在化這樣一個知識螺旋上升的過程,在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相互轉(zhuǎn)化中增長實踐智慧,一步一步取得課改新成果。 共同化指的是隱性知識向隱性知識的轉(zhuǎn)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邢曉清;;讓教師在課改實踐中成長為智者[J];新課程學習(中);2011年06期
2 ;青浦區(qū) 整合資源 城鄉(xiāng)聯(lián)合 關(guān)注行動 全面創(chuàng)新教研活動[J];計算機教與學;2005年Z1期
3 吳曉陽;對信息技術(shù)課新課改實踐的幾點思考[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07期
4 和學新;;理性反思,推進課改實踐深入發(fā)展[J];網(wǎng)絡(luò)科技時代;2007年01期
5 齊明;王云建;;課改棋局[J];教育;2005年01期
6 許元升;;兩年課改實踐的回顧與反思[J];青海教育;2005年12期
7 羅軍;;課改,行進才是硬道理——寫在《反思,在課改艱難行進時》之后[J];教育科學論壇;2006年12期
8 耿力前;;在新一輪課改實踐中信息技術(shù)與學科整合要注意的幾個問題[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3年07期
9 聶君良;;讓課改目標與現(xiàn)實教學接軌[J];湖北教育(時政新聞);2006年09期
10 謝剛;;教師應(yīng)在課改教學中保持三種正確心態(tài)[J];新課程(教育學術(shù));2010年08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匯文中學副校長 張永泉;在新課改實踐中探索、建構(gòu)、成長[N];天津教育報;2007年
2 馬軍林;新課改實踐心得[N];伊犁日報(漢);2007年
3 本報記者 劉西艷 辛成;課改熱中的冷思考[N];銅川日報;2008年
4 本報記者 望劍 尚志鵬 整理;如何面對“吵鬧”課堂[N];宜昌日報;2005年
5 王麗鵑;拿什么來對待你,,我的課改[N];中國教師報;2003年
6 朱麗婭 實習生 張卓 記者 陳麗;培養(yǎng)科研型教師 促進專業(yè)化發(fā)展[N];錦州日報;2005年
7 劉玉江;新課程改革與校長角色定位[N];臨汾日報;2005年
8 湖北省武穴市教育局 劉繼勝 夏祖瑞;組織者 管理者 實踐者[N];中國教育報;2006年
9 無錫市學校管理中心 無錫市輔仁高級中學 全國師德標兵、特級教師 李國華 無錫市江南中學 無錫市優(yōu)秀校長 殷智新 無錫高等師范學校 省“333”工程培養(yǎng)對象 王蕾 無錫市第六高級中學 無錫市學科帶頭人 鄭明秋 江蘇省無錫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無錫市名教師 喬煒 無錫機電高等職業(yè)技術(shù)學校 全國職教“百名杰出校長” 孫俊臺 江蘇省梅村高級中學 全國模范教師、特級教師 王菊娣 無錫市第一中學 無錫市優(yōu)秀校長、江蘇省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 唐加俊;“現(xiàn)代教師精神與素養(yǎng)”論壇[N];無錫日報;2007年
10 阜寧縣城北初級中學 沈明光;構(gòu)建“三位一體”的課堂教學模式[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周波;新課改背景下教學價值沖突與調(diào)適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4054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405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