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間性視角下的課堂教學模式重構
本文關鍵詞:主體間性視角下的課堂教學模式重構
【摘要】:課堂教學作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活動,必須將活動的對象納入主體間性的視角下進行研究,主體間性理論是教學理念與實踐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課堂中師生和諧相共處,共同推進教學任務的有效保障。從主體間性的定義和內涵著眼,研究在課堂教育過程中的主體間性,在此基礎上分析現(xiàn)有的課堂教育存在的問題,最終就主體間性理論應用于課堂教學模式重構提出了一些建議。
【作者單位】: 江門職業(yè)技術學院藝術設計系;
【關鍵詞】: 主體間性 主體性 課堂教學
【分類號】:G424
【正文快照】: 課堂教育的過程不是個體獨立的活動,而是主體之間的交流與共同活動,具有主體的個性意義,也具有主體間性的廣泛含義。教育就是主體之間互相的學習與進步,在課堂教育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都是作為獨立的個體互相作用。因此,需要從主體間性理論的視角重新審視課堂教育的過程。一、課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王紅莉;;從“主體間性”看有效課堂教學[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8年10期
2 羅婧;;基于“主體間性”發(fā)揮的高校有效課堂教學[J];科技信息;2010年07期
3 嚴蘇鳳;;主體間性——現(xiàn)代課堂教學合理性建構[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嚴蘇鳳;張蕻;;反思現(xiàn)代教學評價體系建構[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1年09期
2 楊董玲;;建立二外日語主體間性的教學模式的必要性探討[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年07期
3 羅婧;;基于“主體間性”發(fā)揮的高校有效課堂教學[J];科技信息;2010年07期
4 高碧青;廖志軍;夏永輝;;《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學質量測評行動研究[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2年06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王霞;飯店管理概論課程有效教學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2 金晶;多樣化學習方式的高中物理習題設置及設計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3 趙洪敏;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審美主體間性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馮建軍;主體間性與教育交往[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2 王紅莉;;從“主體間性”看有效課堂教學[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8年10期
3 屠莉婭;;以“主體間互動”為焦點的課堂觀察與評價——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評價三步曲[J];教育科學研究;2007年07期
4 郝文武;教育:主體間的指導學習——學習化社會的教育本質新概念[J];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5 鐘啟泉;劉徽;;教學機智新論——兼談課堂教學的轉型[J];教育研究;2008年09期
6 夏人青;何玉海;;論高質量大學的品質特征與內涵[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7 梁燕玲;;興趣:語言流變中的文化景觀[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柳謙;論主體間性教育與教師主體性[J];成人教育;2004年11期
2 崔平;消解“主體間性”難題[J];天津社會科學;2005年01期
3 趙振紅;論主體間性教育交往[J];遼寧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4 高秉江;;中西哲學與文化的主體間性問題[J];天津社會科學;2006年01期
5 申衛(wèi)革;;主體間性視界中的教師角色[J];教育導刊;2006年04期
6 閆金山;;對主體間性的理解及其運用[J];達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2006年04期
7 虎小軍;張世遠;;主體間性:哲學研究的新范式[J];寧夏社會科學;2007年02期
8 李尚衛(wèi);;教育主體間性特點探析[J];宜賓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9 曠劍敏;;語言主體間性及其發(fā)展的價值理想[J];求索;2007年04期
10 簡圣宇;;對“主體間性”理論的思索[J];新鄉(xiāng)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將;周寧;;當代心理學的主體間性轉向[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2 楊春時;;中西主體間性美學的互補:審美同情說與審美理解說[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王鵬周;;樹、山、水:布依民族主體間性審美特質[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成龍;;李大釗主體間性思想探析[A];紀念李大釗誕辰120周年學術論文選集[C];2009年
5 倪睿;李養(yǎng)龍;;從主體間性談《沉沒之魚》之譯寫[A];譯學辭典與翻譯研究——第四屆全國翻譯學辭典與翻譯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樊婷婷;;進入主體間性——圖書館服務人員與讀者[A];廣西圖書館學會2011年年會暨第29次科學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7 易鵬;;主體間性哲學視域下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xiàn)[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論叢(第二輯)[C];2012年
8 任小玫;;從自我與他者到主體間性:文學藝術批評的生態(tài)文明思考——以《徐霞客游記》為個案兼談我國當代生態(tài)文學發(fā)展之去向[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生態(tài)文明:環(huán)境、能源與社會進步”環(huán)境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8年
9 王為華;;文化間性與和諧世界[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10 楊培德;;從主體性與主體間性視角反思發(fā)展話語——以貴州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發(fā)展為例[A];邊疆發(fā)展中國論壇文集(2010)·發(fā)展理念卷[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春時;中國美學的主體間性轉向[N];光明日報;2005年
2 肖建華;主體間性美學與和諧社會的建構[N];光明日報;2007年
3 馮憲光;“間性”的發(fā)現(xiàn)[N];文藝報;2003年
4 本報記者 周西蘋;WTO挑戰(zhàn)哲學[N];中國財經(jīng)報;2002年
5 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后研究人員,副教授 彭海青;刑事調解應當樹立三個觀念[N];檢察日報;2008年
6 淮陰工學院 江應中邋 ;主體間性:幸福感的價值觀[N];光明日報;2008年
7 龔浩群;探尋文化間性[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8 王鳳才;哪里有蔑視,,哪里就有反抗?[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9 上海第二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yī)院心內科教授 徐濟民;怎樣預防夜間性心絞痛發(fā)作[N];家庭醫(yī)生報;2004年
10 劉悅笛;當代全球美學的“文化間性”轉向[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尹航;論杜夫海納美學思想的主體間性內涵[D];山東大學;2010年
2 崔學榮;主體間性視野中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教育[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紀蓉琴;主體間性視閾下的譯者元語篇意識構建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靳鎖;介入中的主體間性[D];山東大學;2010年
2 吳芳;試論文學主體間性的基本內容和主要表現(xiàn)形式[D];西北師范大學;2008年
3 孟香云;師幼交往的主體間性特點及實現(xiàn)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4 杜志強;論主體間性課程[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5 徐甜;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問題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6 琚紅;主體間性家庭教育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2011年
7 曹小艷;主體間性教育論綱[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8 劉憲俊;教育主體間性:意義及彰顯[D];四川師范大學;2005年
9 唐新發(fā);論文學的主體間性和意義生成[D];廈門大學;2002年
10 徐濤;《語文課程標準》與主體間性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1085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108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