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周團體輔導對兒童建立性別平等概念的效果
本文關鍵詞:8周團體輔導對兒童建立性別平等概念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索基于雙性化理論的團體輔導對兒童建立性別平等概念的干預效果,幫助兒童形成正確的性別概念。方法:選取四川成都地區(qū)某小學三年級2個班,1個班為性別平等教育組(n=45),另一個班為常規(guī)教育組(n=39),對性別平等教育組實施提高性別平等概念為目標的團體輔導(共8周,每周1次,每次活動1.5 h),常規(guī)教育組處于常態(tài)。采用兒童性別平等概念測驗(CGECT)對兩組進行測量。結果:干預前,兩組CGECT的6個維度得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性別平等教育組的"認識性別角色發(fā)展與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了解自我身心狀況"和"適當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3個維度得分均高于常規(guī)教育組[(9.3±1.5)vs.(7.8±2.3),(8.2±2.5)vs.(6.5±2.9),(8.7±1.8)vs.(7.4±2.2);均P0.01]。除"了解家庭的特質與每個人的義務與責任"維度得分外,性別平等教育組CGECT的其他5個維度后測得分均高于前測得分[如"認識性別角色發(fā)展與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得分(9.3±1.5)vs.(6.9±2.4),均P0.01或0.05]。結論:基于雙性化理論的團體輔導對提高適齡兒童的性別平等概念有積極作用。
【作者單位】: 西南大學心理學部應用心理學系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關鍵詞】: 團體輔導 雙性化 性別平等概念 干預研究
【基金】:西南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1000302120101021)
【分類號】:B844.1
【正文快照】: 性別刻板印象尤其是性別不平等意識在小學階段最為明顯[1],對兒童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如為他人選擇玩具[2]、欺負問題[3]、對職業(yè)的認識[4]等。戰(zhàn)欣在總結前人兒童性別刻板印象的研究時,發(fā)現7歲以前的兒童對性別的成見是僵化的,而在8~9歲時,兒童對性別的認知開始變的靈活[5]。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蓋笑松;王曉寧;張嬋;;走向雙性化的性別角色教育[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2 郭晗薇;;大學生性別及性別角色與職業(yè)自我效能感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年07期
3 張萍;畢重增;;大學生性別角色類型與安全感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年03期
4 唐文文;蓋笑松;趙瑩;;兒童青少年的性別平等意識現狀調查[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5 熊倩;陳旭;;初中生性別角色類型與依戀風格的關系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04期
6 王恩國;郭明印;;兒童性別角色發(fā)展及其影響因素[J];心理研究;2008年02期
7 武萌;陳洪巖;鄭希付;;小學生對于欺負/被欺負問題的性別刻板印象研究[J];心理研究;2010年04期
8 錢玉燕;兒童性別角色差異及其教育[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S1期
9 王鵬鵬;冷澤兵;;試論兒童性別角色的雙性化教育[J];文教資料;2011年31期
10 蘇彥捷;杜丹;;兒童的性別刻板印象對其愿望理解的影響[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侯愛民;國內兒童同伴關系的相關研究綜述[J];濱州師專學報;2002年03期
2 賈蕾;李幼穗;;兒童社會觀點采擇與分享行為關系的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5年04期
3 徐遠超;姜巧玲;董彥皓;賀革;;連續(xù)四屆(2007-2010)男女大學新生心理健康差異研究[J];長沙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4 劉瑋;;男性教師入職學前教育瑣談[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9年06期
5 劉桂宏;;提高幼兒社會觀點采擇能力的策略初探[J];特立學刊;2012年02期
6 王萍秀;劉志獻;;試論體育對女性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7 王文;蓋笑松;胡曉紅;;弱勢男生:性別平等教育中被忽視的問題[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8 曹海峰;;論雙性化理論對我國性別角色教育的啟示[J];湖北社會科學;2009年01期
9 潘俊松;溫靜芳;唐日新;;性別角色類型與個人評價的關系分析[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10 王麗萍;;簡論學校欺負/受欺負對中小學生的影響[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1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王艷平;李強;劉淑慧;;體育合作學習對增進小學生同伴關系的研究[A];第8屆全國運動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崔麗瑩;小學兒童合作觀念與行為的發(fā)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林彬;兒童智力觀的發(fā)展及其對他人和自我智力的評價[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馮夏婷;關于3-7歲攻擊性兒童的社會認知發(fā)展狀況的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4 胡金生;兒童同情心的結構及發(fā)展特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4年
5 武建芬;幼兒心理理論與同伴交往關系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唐炎;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的社會學分析[D];北京體育大學;2005年
7 章羽;非理性在個體道德養(yǎng)成中的作用[D];復旦大學;2008年
8 劉國艷;中國12~36月齡幼兒情緒社會性發(fā)展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9 劉少英;學前幼兒同伴關系發(fā)展追蹤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10 何愛霞;專業(yè)社會化圖景[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書娟;幼兒園教材中的女性角色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2 劉桂宏;促進幼兒社會觀點采擇能力發(fā)展的行動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3 敖妮娜;幼兒園班級活動區(qū)幼兒同伴互動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4 蔣美娥;社會距離對創(chuàng)造性的影響[D];西南大學;2011年
5 李錚;孤殘兒童同伴交往與沖突解決策略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王美宇;初中生人際交往認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沈R,
本文編號:10085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008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