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留守經(jīng)歷對大學生人格的影響
本文關鍵詞:早期留守經(jīng)歷對大學生人格的影響
更多相關文章: 人格 早期留守經(jīng)歷 大學生
【摘要】:目的探討留守經(jīng)歷在人格形成過程中的影響及作用。方法采用《Temperament and Character Inventory》(TCI)及自編調查表對四川省內1500名大學生進行隨機調查。結果①對于大學生來說,有無早期留守經(jīng)歷的大學生在人格的7個維度上無顯著差異(t=0.31~1.21,P0.05);②對于有留守經(jīng)歷的大學生來說,留守經(jīng)歷對人格有明顯的影響:父母親外出打工時孩子的年齡越小,其成人后的自我指向這一維度的得分越高(r父=-0.105,P0.05;r母=-0.117,P0.05);母親外出打工時孩子的年齡越小,協(xié)調性的得分越高(r=-0.135,P0.05);父親在外打工的時間越長,孩子成人后追求刺激性的人格特征越弱(r=-0.132,P0.05)。結論早期的留守經(jīng)歷對人格形成有顯著的影響。
【作者單位】: 成都醫(yī)學院四川應用心理學研究中心;日本國立熊本大學大學院生命科學研究科;
【關鍵詞】: 人格 早期留守經(jīng)歷 大學生
【基金】: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項目(SC07B060) 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應用心理學研究項目(CSXL-71003) 日本中島平和國際研究助金(2010)資助
【分類號】:B844.2
【正文快照】: 在市場經(jīng)濟迅猛發(fā)展的今天,伴隨勞動力的外出務工,農(nóng)村產(chǎn)生了大量的留守兒童。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截止2010年6月底,我國農(nóng)村留守兒童已近5800萬人,且分布較為集中、多數(shù)居住在中南部的省份,其中僅四川、安徽、河南、廣東、湖南和江西6個省的農(nóng)村留守兒童就占全國農(nóng)村留守兒童的半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段成榮;吳麗麗;;我國農(nóng)村留守兒童最新狀況與分析[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2 余海英;李化樹;;留守兒童親子教育缺失的道德成長問題探討[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7年08期
3 張芳;王yN;;缺位、補位與留守兒童社會化[J];科技經(jīng)濟市場;2006年05期
4 范方,桑標;親子教育缺失與“留守兒童”人格、學績及行為問題[J];心理科學;2005年04期
5 張建育;賀小華;;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與人格特征關系[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8年08期
6 蔣懷濱;楊秀清;林良章;;留守兒童人格特征與應付方式關系[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8年12期
7 徐保鋒;葉蘭仙;韓文臣;韋好儒;;技校留守兒童人格特征與留守經(jīng)歷的關系[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9年09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潔;曹光海;;農(nóng)村留守兒童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調查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8年36期
2 于鴻雁;;留守兒童人格類型與心理健康水平[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3 李培;何朝峰;覃奠仁;;民族地區(qū)留守兒童的情緒調節(jié)能力與社會適應[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4 陳榮雙;;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研究述評[J];才智;2010年03期
5 宋文紅;;農(nóng)村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情感因素[J];才智;2011年03期
6 李萬兵;;農(nóng)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與對策——以樂山市五通橋區(qū)為例[J];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1期
7 李兵;吳紅梅;周斌;;統(tǒng)籌城鄉(xiāng)教育視域下有“留守經(jīng)歷”的大學生現(xiàn)狀及發(fā)展對策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年07期
8 蘇小林;關群;;農(nóng)村留守兒童的研究現(xiàn)狀及對策[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9 李含琳;;中國農(nóng)村人口流動性壓力的形成及其化解基礎[J];西部論壇;2010年04期
10 張孝義;;留守兒童的心理發(fā)展及監(jiān)護人應對策略[J];滁州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楊藝;高健;史鴻樺;;農(nóng)村留守兒童自我意識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A];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研究會第六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2 李琳;;淺議貴州省“扶貧”工作對農(nóng)村留守兒童的影響[A];“科學發(fā)展觀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張勁梅;張慶林;;大理喜洲白族家庭教養(yǎng)方式調查[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4 陳占虎;;平安縣農(nóng)村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調查結果及對策[A];中國首屆心理咨詢師大會暨心理危機干預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徐陽;農(nóng)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2 范方;留守兒童焦慮/抑郁情緒的心理社會因素及心理彈性發(fā)展方案初步研究[D];中南大學;2008年
3 簡福平;不同孤獨感農(nóng)村留守兒童對親情缺失信息的加工特點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4 張金榮;3-12歲兒童人格的結構評定及其發(fā)展特點的追蹤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5 王誼;農(nóng)村留守兒童教育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黨云皓;農(nóng)村留守兒童心理行為問題及相關因素的調查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2 王云;初中班級留守學生的心理特點及管理策略[D];蘇州大學;2010年
3 王培芳;農(nóng)村留守兒童對家的內隱態(tài)度研究[D];贛南師范學院;2010年
4 吳倩嵐;農(nóng)村留守與非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5 楊元花;初中生安全感發(fā)展的家庭動因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6 王青;農(nóng)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7 藺全麗;農(nóng)村兒童受教育權現(xiàn)狀研究[D];西南大學;2006年
8 李松;農(nóng)村初中生“留守子女”家庭環(huán)境狀況調查及對其心理健康和學績的影響[D];鄭州大學;2006年
9 周愛民;城市化進程中農(nóng)村“留守兒童”社會化問題初探[D];中共中央黨校;2006年
10 邵虹;偷渡現(xiàn)象對初中生價值觀影響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肖云;;農(nóng)村留守兒童社會支持探析[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2 吳明永;;構建西部農(nóng)村留守兒童教育體系探析[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3 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現(xiàn)狀的調查[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4 遲希新;留守兒童道德成長問題的心理社會分析[J];教師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5 段寶霞;;農(nóng)村留守兒童教育和管理探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6 王東宇;小學“留守孩”個性特征及教育對策初探[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2年05期
7 劉璐;屈程;邱于飛;;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和內外控傾向關系的調查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年11期
8 朱科蓉,李春景,周淑琴;農(nóng)村“留守子女”學習狀況分析與建議[J];教育科學;2002年04期
9 于晶;兒童社會化發(fā)展中家庭要素的優(yōu)化與提升[J];教育科學;2003年04期
10 沈輝香,戚務念;農(nóng)村留守兒童的成長迫切需要父母的關心[J];當代教育論壇;2005年10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劉金紅;從課程角度探討農(nóng)村兒童教育問題與對策[D];重慶師范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星文;;《雪花那個飄》把77級大學生寫小了[J];大眾電影;2011年13期
2 覃彪喜;;讀大學,究竟讀什么[J];青年博覽;2011年15期
3 楊甜子;;大學生喜愛的“潮阿姨”[J];青年博覽;2011年19期
4 張曉f^;;如何測定大學生的MQ[J];大眾心理學;2003年09期
5 程勛;;大學生“延緩償付期”內的心理狀況及對策分析[J];群文天地;2011年02期
6 邢玉靜;張玉英;范玉瑋;趙玲;;漁村里的大學生“村官”——張寶連[J];科技致富向導;2011年19期
7 楊秀君;;大學生看“校園親昵行為”[J];大眾心理學;2006年09期
8 孟凡月;;拷問你的幸福感——大學生,你們幸福嗎?[J];青年文學家;2011年10期
9 陳一舟;;大學生“選擇性失業(yè)”是個偽命題[J];中華兒女;2011年15期
10 吳維煬;;第四屆兩岸四地大學生魔術大會在北京成功舉行[J];雜技與魔術;201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彥春;;高校圖書館人文素質教育新探[A];廣西圖書館學會2009年年會暨第27次科學討論會論文集[C];2009年
2 劉希慶;;大學生網(wǎng)絡心理咨詢留言分析[A];北京高校心理素質教育論文集[C];2009年
3 王玉;;試析心理量表在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中的應用狀況[A];北京高校心理素質教育論文集[C];2009年
4 徐輝;;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為必修課的思考[A];北京高校心理素質教育論文集[C];2009年
5 陳其華;;性健康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艾滋病分會第七次年會論文集[C];2009年
6 董海婧;褚宇帆;;體育鍛煉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7 遲立忠;周湘文;;大中學生身體自尊的發(fā)展特點及其與整體自尊的關系[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8 楊凱;張燁君;;當代大學生誠信人格特質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9 羅佳;姚本先;;當代大學生形象的心理學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吳佳時;李健寧;;大學生無氣力現(xiàn)象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張雪峰 實習生 陳麗;暑期大學生:欲做家教也不易[N];重慶日報;2005年
2 吳應海;大學生的腦子為何“不堪一洗”[N];重慶日報;2005年
3 本報記者 孫忠法 仲筏;大學生讓心理在七月畢業(yè)[N];中國人事報;2005年
4 謝晶晶 林以勤;“是是非非”話打工[N];常州日報;2005年
5 浙江工商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沈國楨;“厲行節(jié)約”:大學生應盡之責[N];光明日報;2005年
6 本報記者 楊連成;三個大學生與一座海島[N];光明日報;2005年
7 本報評論員 郭振清;讓大學生的成才之路更加寬廣[N];工人日報;2005年
8 楊牧龍;瑤家的大學生計劃[N];廣西日報;2005年
9 侯巖 李振興;大學生高消費聚焦[N];河北經(jīng)濟日報;2005年
10 本報記者 屈芳 通訊員 王賓齊 孫淑娥;大學生,走出就業(yè)“沼澤地”[N];河南日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金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論[D];天津師范大學;2007年
2 段立新;當代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3 劉莉;當代中國大學生道德學習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4 朱燕;美國大學生學術不端的防治研究[D];北京大學;2008年
5 李忠軍;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與大學生政治價值觀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6 王賢卿;網(wǎng)絡傳播環(huán)境下的道德建設[D];復旦大學;2005年
7 魏飴;大學素質教育與教育回歸人本[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8 梅松麗;大學生網(wǎng)絡成癮的心理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9 朱艷新;大學生情緒調節(jié)策略的結構、特點及有效性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10 許瑞芳;社會變革中的中國高校德育轉型研究(1978-2005)[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曾成義;大學生焦慮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2 胡凜;大學生自殺傾向的心理預防和干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3 王衛(wèi)一;大學生職業(yè)自我概念與父母養(yǎng)育方式的相關研究[D];蘇州大學;2004年
4 糜志雄;大學生學業(yè)生涯設計因素結構探究[D];蘇州大學;2004年
5 趙靜;信息商及其測度——以300名大學生測試為例[D];四川大學;2004年
6 余錫祥;江西省大學生壓力反應特征的實證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7 門苗;論大學生政治文明教育[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8 高迎浩;大學生憤怒情緒及其與人格特征的相關研究[D];河南大學;2005年
9 陽柳青;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與社會比較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10 孫竟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9952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995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