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生活的開啟與學校教育目標的提升
本文關鍵詞:公共生活的開啟與學校教育目標的提升
【摘要】:個體發(fā)展的過程乃是個體完整成人的過程。如果說一個人成為有用之才,可以是私人性的事件,盡管成才需要社會化的標準,但成才過程本身可以在私人性的范圍內(nèi)完成,那么,個體完整成人則必然是公共性的事件。每個人都活在他人之中,公共性乃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屬性。學校教育并不是把人培養(yǎng)成供私人使用的器物,培養(yǎng)成謀生的工具,而是把人培養(yǎng)成人。完整成人乃是學校教育的根本目標,這意味著學校教育必須開啟個體的公共生活視野,歷練個體的公共精神,在公共視域中激勵個體完整人性的生成。
【作者單位】: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關鍵詞】: 公共生活 公民教育 學校教育
【分類號】:G40
【正文快照】: 一、公共生活的內(nèi)涵與意義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中這樣寫到:“應當追溯他的過去,應當考察他在母親懷抱中的嬰兒時期,應當觀察外界投在他還不明亮的心智鏡子上的初影,應當考慮他最初目擊的事物,應當聽一聽喚醒他啟動沉睡的思維能力的最初話語,最后,還應當看一看顯示他頑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蘇娜;;青少年道德賦能行動研究框架[J];教育科學研究;2011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屠振宇;;隱私權概念何以必要[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2 李國慶;;從實用主義德育理論到品格教育——美國道德教育理論的演變[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3 于麗紅;個性的解放與束縛[J];鞍山科技大學學報;2003年01期
4 尹樹廣;寬恕的條件和界限——苦難意識、記憶理性和有限度的超越性[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5 黃顯中;;倫理話語中的古希臘城邦——亞里士多德城邦理念的倫理解讀[J];北方論叢;2006年03期
6 魏建華;;偶然性與哲學問題的現(xiàn)代轉向——以杜威偶然性思想為基礎[J];北方論叢;2011年02期
7 唐幗麗;;論重構通識教育下的大學主體目標的意義[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8 金自寧;;公共空間與政治自由的實踐——解讀阿倫特“積極自由”觀[J];比較法研究;2009年01期
9 陳秀玲;董澤芳;;課堂是什么——幾種不同的社會學研究取向[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10 曹鵬飛;;公共性理論的興起及其意義[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靳鳳林;;古希臘城邦自治型社會治理模式與美德倫理[A];“人文奧運與和諧社會”論壇文集[C];2006年
2 陳春萍;葉幸男;;政府公共管理與公共文明建設[A];“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公共文明論壇文集[C];2007年
3 龔群;;論公共領域與公德[A];“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公共文明論壇文集[C];2007年
4 賈英健;;公共性、公共價值與公共精神的培育[A];“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公共文明論壇文集[C];2007年
5 黃旦;;新聞自由:新聞媒介職業(yè)化的政治基礎——對西方新聞自由思想歷史發(fā)展的再思考[A];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匯編(上冊)[C];2002年
6 臧海群;張國良;;受眾研究跨學科的性質與方法——兼論建立跨學科研究的受眾學[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7 蔣風冰;盛曉明;;生態(tài)運動的實踐智慧——深生態(tài)運動的阿倫特方案[A];全國科學技術學暨科學學理論與學科建設2008年聯(lián)合學術年會浙江大學論文集[C];2008年
8 張振助;;庚款留美學生與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在中國的傳播[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9 方曉東;;試論杜威的兒童發(fā)展觀[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劉黎明;;杜威“生長目的”論與羅杰斯“自我實現(xiàn)目的”論之比較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張海斌;轉型社會中的鄉(xiāng)村自治與法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鳳蓮;馬克思對西方政治思想傳統(tǒng)的挑戰(zhàn)[D];南開大學;2010年
5 劉娜;哲學語用學視域中的教育實踐[D];南開大學;2010年
6 顏水生;論中國散文理論的現(xiàn)代性轉變[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曾水英;理解政治權力[D];吉林大學;2011年
8 陶宇;單位制變遷背景下的集體記憶與身份建構[D];吉林大學;2011年
9 劉乃源;通往自由之路[D];吉林大學;2011年
10 吳琳;人的生存模式哲學反思[D];吉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曉杰;和諧社會視閾下農(nóng)村公共領域矛盾及其化解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呂云濤;學校教育中不當懲罰問題探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畢薇;傳統(tǒng)德育的歷史局限及轉型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京靖;基于課程的網(wǎng)絡學習共同體活動模式及設計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馮秋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與教學智慧的相關性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賀羨;我國兩性收入差距的現(xiàn)狀、原因及對策研究[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7 郝濤濤;齊格蒙特·鮑曼個體關懷思想評析[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8 孫歡;政治參與的倫理維度[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9 王天瑞;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10 朱逢春;行政價值觀與行政發(fā)展的關系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盧忠萍;郜影;;美國學校公民教育的特點及其借鑒意義[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2 張宜海;;談學校公民教育[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5年06期
3 弓立新;肖川;;公民教育就是培養(yǎng)孩子民主的性格——訪肖川[J];少年兒童研究;2006年04期
4 高峰;;英國學校公民教育新解[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5 ;美國公民教育的目標[J];思想理論教育;2009年20期
6 彭佳景;;學校應承擔起公民教育的神圣職責[J];湖南教育(語文教師);2009年10期
7 張睿;;略論學校公共生活的幾個特征[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1年04期
8 袁利平;;在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美國學校公民教育考辨[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1年02期
9 王穎;當代中國公民教育歷史性復興的現(xiàn)實反思[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年02期
10 劉利民;;北京青少年學生公民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科學研究;2006年0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東建;;解構、整合與重建——大眾傳媒時代的公民教育[A];21世紀中國公民教育的機遇與挑戰(zhàn)——兩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李暉;趙慧敏;;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大學生公民教育與人的發(fā)展[A];新規(guī)劃·新視野·新發(fā)展——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天津學術文庫》(中)[C];2011年
3 張志儉;;從信息到形式:通過傳媒教育令公民教育教學變得更出色[A];21世紀中國公民教育的機遇與挑戰(zhàn)——兩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李萍;鐘明華;;公民教育——中國大陸學校德育改革的歷史性轉型[A];21世紀中國公民教育的機遇與挑戰(zhàn)——兩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洪明;;香港學校公民教育的歷程考察[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4)——中國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6 丁永為;;二十一世紀初杜威教育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馬曉東;黃連芳;;新時期農(nóng)村學生家訪的策略[A];中國管理科學文獻[C];2008年
8 郭志明;;凱興斯坦納改革國民學校的勞動教育思想及其理論價值[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9 李剛;;小心,學生“自殺性”行為[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四屆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3年
10 李春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學校心理衛(wèi)生及健康教育淺析[A];第二屆中青年心理衛(wèi)生學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杰;讓民族團結意識根植于每個公民內(nèi)心[N];光明日報;2009年
2 馮琳;公民教育在美國[N];光明日報;2004年
3 臥松;公民教育欲為學生擴權[N];中國教師報;2007年
4 全國政協(xié)委員 何悅;應加強中小學生的公民教育[N];人民政協(xié)報;2004年
5 ;公民教育推進成效顯著[N];人民政協(xié)報;2005年
6 李 茂;英國公民教育初見成效[N];中國教師報;2004年
7 華中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教授 龍靜云;公民教育如何“轉身”[N];中國教育報;2008年
8 本報記者 李茂;英國公民教育走上街頭[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年
9 朱四倍;調整學生上課時間中的公民教育[N];貴陽日報;2005年
10 王石川;公民教育比下跪勸學更迫切[N];中華工商時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沈曉敏;對話教學的意義和策略[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朱曉宏;學校對學生道德成長影響之檢討[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付軼男;美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公民教育與道德教育關系[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范微微;多元文化社會中的國家認同:20世紀70年代以來加拿大公民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5 陳華;中國公民教育的誕生—課程史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6 沈研;學校公民素養(yǎng)教育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7 李家成;關懷生命[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8 鐘以俊;美學視野中的學校教育及其變革[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9 王文嵐;社會科課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10 張俐蓉;信息技術與學校教育關系的反思與重構[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何久香;我國學校實施公民教育初探[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2 郝倩怡;中法兩國青少年公民教育之比較[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7年
3 王芳;學校服務社區(qū)的功能缺失與對策[D];吉林大學;2009年
4 唐秀美;學校在公民道德教育中特殊作用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5 張越;傳統(tǒng)政治文化影響下的法國公民教育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6 肖雯;1865-1939年美國公民教育發(fā)展的歷史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7 呂s,
本文編號:9178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917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