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媒體理論的變遷分析教育媒體的發(fā)展
本文關鍵詞:從媒體理論的變遷分析教育媒體的發(fā)展
更多相關文章: 媒體理論 變遷 教育媒體 發(fā)展 分析
【摘要】:文章從分析媒體理論與技術、社會、人的制衡關系出發(fā),通過梳理媒體的時空偏倚認識、媒體的感官偏向認識、媒體的情境偏向認識、媒體的演化補償認識、媒體失控的擔憂認識等,探討了教育媒體的演進與發(fā)展。
【作者單位】: 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與傳播學院;
【關鍵詞】: 媒體理論 變遷 教育媒體 發(fā)展 分析
【基金】:西北師范大學“知識與科技創(chuàng)新工程”骨干培育項目“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及培養(yǎng)策略研究”(NWNU-KJCXGC-SK0302-33)的研究成果 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教育部青年課題“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fā)展研究”(ECA090455)的研究成果
【分類號】:G434
【正文快照】: 在傳播歷史上,任何一種媒體都有過自己的輝煌時代,都曾創(chuàng)造過當時的社會文明。人們現代的生活、社會更是離不開媒體,當代的教育教學也是與教育媒體密切相關。媒體問題是傳播學關注的核心問題。教育媒體,尤其是“以現代教育媒體的研究和應用為核心是我國電化教育的最大特色”,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李明偉;;媒介環(huán)境學派的理論分析框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2 洪長暉;;布熱津斯基媒介理論述評[J];東南傳播;2008年11期
3 貢少輝;;進化認識論對保羅·萊文森媒介理論的影響[J];東南傳播;2010年07期
4 徐桂權;傳播圖景中的制度——由英尼斯的媒介理論談起[J];國際新聞界;2004年03期
5 Rudolf St銉ber;尹良潤;;媒介進化是什么——新媒介歷史的理論化闡釋[J];國際新聞界;2007年10期
6 余迎;劉文君;;媒介、場景、行為——從《消失的地域》談梅洛維茨的媒介情景理論[J];學理論;2010年30期
7 鄭智斌;《媒介通論》:媒介理論研究的一部力作[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8 李子路;;試論北美媒介環(huán)境學派的“媒介偏向”理論[J];新聞世界;2011年06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徐紅;;媒介融合、渠道拓展與國產電影的市場策略[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2 俞濤;王道平;張高明;黃桂芳;屈姝存;;科技期刊生存與發(fā)展的生態(tài)學思考[J];編輯學報;2007年01期
3 谷月娟;媒介形態(tài)視角的網絡空間探討[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4 于翠玲;;中國編輯學與西方媒介論的比較[J];中國編輯;2007年06期
5 陳信凌;熊婧婧;;《咬文嚼字》批評的特色與意義[J];中國編輯;2010年01期
6 齊愛軍 ,劉錕鋒;探究互聯時代報業(yè)新的報道模式[J];編輯之友;2002年S1期
7 孫旭培;牛靜;;論突發(fā)事件中媒體的報道重點[J];今傳媒;2006年06期
8 丁釗;耿美婷;;廣播產業(yè)價值鏈探析[J];今傳媒;2007年11期
9 盧家銀;崔明伍;;災難事件中的媒體公信力建構——以四川汶川大地震有關報道為例[J];今傳媒;2008年08期
10 李明偉;;媒介環(huán)境學派的理論分析框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于翠玲;;中國編輯學與西方媒介論的比較[A];中國編輯研究(2008)[C];2009年
2 李明偉;;“傳播技術決定論”辨析[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3 曹亞麗;;基于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新媒介藝術設計研究[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4 韓靜;游蘇寧;;手機媒體與紙版科技期刊結合可行性初探[A];2008年第四屆中國科技期刊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8年
5 趙巍;韓錕;;電紙書,紙質科技期刊發(fā)展新介質[A];第十屆中國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學術研討會暨新世紀初十年科技期刊發(fā)展回顧與未來展望論壇文集[C];2010年
6 劉仁圣;;交互主體性的回歸——網絡虛擬空間的人際傳播[A];中國傳播論壇(2001)——變動中的全球廣播電視[C];2001年
7 張勇;;社會營銷:提升科技傳播效能的新路徑[A];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第九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吳世文;;新媒介技術與和諧社會的構建[A];第六屆亞太地區(qū)媒體與科技和社會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涯;電子媒介傳播與嘉絨“達爾尕”口承教育的變遷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王文棣;河西走廊民族社區(qū)協調發(fā)展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3 施虹;開放與展望—藝術品整合營銷傳播[D];浙江大學;2010年
4 馬曉超;電視的假相[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1年
5 唐霄峰;公開問題的哲學追問[D];中共中央黨校;2009年
6 匡導球;二十世紀中國出版技術變遷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9年
7 陳明欣;中國成人教育傳播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8 徐萍;從晚清至民初:媒介環(huán)境中的文學變革[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王秋蘋;當代中國報業(yè)競爭力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楊娟;中國媒介生產融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啟東;電視文化生態(tài)的建構[D];云南師范大學;2008年
2 紀珊珊;傳播學視野下的微博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3 魏娜;基于“使用與滿足”的新浪微博用戶調查與分析[D];河北大學;2011年
4 付艷杰;當代藝術生產中的媒介生產活動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5 姚菲菲;新媒介環(huán)境與移動文學[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6 胡凱;騰訊地方門戶網站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0年
7 欒慶明;大陸平面媒體的發(fā)展困境及對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8 王悅;地方重點新聞網站現狀以及發(fā)展策略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9 韓冰;交互環(huán)境中電子雜志的生存發(fā)展探析[D];西南交通大學;2010年
10 申小玉;論晉商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周海英;;從媒介環(huán)境學看新媒體對社會的影響[J];蘭州學刊;2009年06期
2 何道寬;媒介即文化──麥克盧漢媒介理論批評[J];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2000年06期
3 欒穎;;“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鄉(xiāng)村社會的影響——“媒介情境”理論的思考與運用[J];新聞天地(下半月);2010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杰;思想教育媒體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1999年03期
2 劉學達;教育媒體的變遷[J];中國電子出版;1999年04期
3 ;一個教育媒體的雄心[J];教育科學論壇;2003年12期
4 趙林森;教育媒體與媒體教育[J];黑龍江農墾師專學報;1994年03期
5 顏春芳;教育媒體在微格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6 鄭曉麗,蔡宏;后現代文化與教育媒體開發(fā)原則[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7 樓廣赤;注重教育媒體組合使用 提高教育傳播實際效果[J];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2期
8 韓圣彥;教育媒體的選擇與應用[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9 飛白;;胎動的聲音[J];教育科學論壇;2003年01期
10 張建鋒,沈亞芳;從教育價值觀的歷史變遷看現代教育價值的取向[J];學術交流;2003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姜洪臣;;高校遠程教學中電化教育媒體的運用及特征分析[A];高教科研2006(中冊:教學改革)[C];2006年
2 程斯輝;明慶華;;近代私立學校發(fā)展歷史的反思[A];教育的傳統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二)[C];2009年
3 程斯輝;明慶華;;近代私立學校發(fā)展歷史的反思[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8)——中國民辦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童印;宋懿琛;;蘇可泰·探瑪提勒開放大學的辦學優(yōu)勢、特色[A];創(chuàng)新與合作——2003世界開放大學校長會議文集[C];2003年
5 曹淑江;;我國教育經濟與管理學科的發(fā)展歷程、現狀及未來趨勢[A];2008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6 李軍;;論中國古代私學的產生[A];教育的傳統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二)[C];2009年
7 ;與會17所開放大學簡介[A];創(chuàng)新與合作——2003世界開放大學校長會議文集[C];2003年
8 王瑞娥;王曉軍;李青;;在線教育游戲作為教育環(huán)境的教學活動設計[A];2009國際信息技術與應用論壇論文集(上)[C];2009年
9 張希希;;論活動教學理論的歷史發(fā)展[A];教育的傳統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四)[C];2009年
10 路紅;;EAP:值得引入的高校教師壓力管理組織機制(摘要)[A];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6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記者 金鑫;教育媒體與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0年
2 劉帆;學校圖書館 從分子到電子的變遷[N];中國教育報;2001年
3 計琳;教育報刊要引領青少年健康成長[N];中國教育報;2007年
4 朱永新;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N];中國教育報;2006年
5 記者 王暉邋李影;我省教育界舉行素質教育座談會[N];河南日報;2007年
6 袁建勝;女子學院:美國衰落 全球崛起[N];科學時報;2008年
7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儲朝暉;正確解讀學校的生命密碼[N];中國教育報;2008年
8 顧明遠;論學校文化建設(摘要)[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7年
9 文久江;如何選擇校本課程素材[N];中國教師報;2003年
10 沈雪梅;均衡教育讓百姓共享優(yōu)質資源[N];南通日報;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潘強;“高校教師現代教育媒體的使用”培訓課件開發(fā)的理論與實踐[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2 金濤;計算機輔助教學發(fā)展歷史和趨勢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年
3 黃育芳;清末廣雅書院變遷分析[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4 鄒強;社會轉型時期價值觀念變遷與學校德育變革[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5 張保華;教育媒體設計原理與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實踐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6 王莉;現代教育媒體下優(yōu)秀教師的再定位[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7 徐慧;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5年
8 戰(zhàn)文彬;從教育變革看教育技術的發(fā)展與變遷[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9 陳宏敏;中國教育技術發(fā)展歷史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10 王賽先;新中國農村義務教育教師政策變遷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8491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849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