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蔡元培對西方道德教育理論的傳播
本文關鍵詞:清末民初蔡元培對西方道德教育理論的傳播
更多相關文章: 蔡元培 西方道德哲學 修身 公民道德教育 包爾生 康德 克魯泡特金
【摘要】:清末民初,蔡元培在投身新式教育、從事革命活動以及留學德國期間,積極譯介和傳播進化論倫理觀、互助論倫理觀、包爾生的調和論倫理學、康德的理性主義倫理學等西方道德哲學。他用西方的價值觀與科學方法發(fā)掘和探索中國古代倫理學遺產,取得了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成果。他在儒家倫理價值基礎上,融合西方價值觀和倫理學說,建構了以公民道德教育為核心的新教育體系,并把道德教育改革從思想理論層面推向了制度和實踐層面。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關鍵詞】: 蔡元培 西方道德哲學 修身 公民道德教育 包爾生 康德 克魯泡特金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規(guī)劃課題資助項目(Y101742) 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項目(NCET-0450)
【分類號】:G40-092
【正文快照】: 辛亥革命前十年,中國社會在嚴重的政治危機背后隱藏著深刻的文化取向危機,其中道德危機最突出。新的知識階層利用報紙雜志、新式學校、學會等制度媒介傳播新知識、新思想,在加劇了文化取向危機的同時,也開啟了20世紀文化發(fā)展的“基礎建構”[1]。在道德文化的“基礎建構”中,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超;;孔子形象:歷史知識與社會意識——以清末民國時期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孔子敘述為中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2 錢雯;;歷史與人:魯迅小說的兩個關鍵詞[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3 劉國華;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中國早期現代化的正面推動作用[J];安徽史學;2003年04期
4 王天根;;史學框架與史學求真的限度——兼論西方中心論到中國中心論的史學轉向[J];安徽史學;2011年05期
5 俞妍君;;解構主義視域下《天演論》的翻譯研究[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6 張德讓;;清代的翻譯會通思想[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7 王延濤,袁麗蘋;嚴復的經濟思想[J];鞍山科技大學學報;2004年06期
8 馮建勇;;清季近代國家觀念之構筑及其在邊疆地區(qū)的適用[J];北方論叢;2009年02期
9 任曉蘭;;張之洞對傳統(tǒng)義利之辨的繼承與突破[J];北方論叢;2009年06期
10 史敏;;解析辜鴻銘保守主義思想的獨特性[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李昌舒;;論中古時期出處思想的演變及其審美意蘊[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崔波;吳彤;;地方性知識視野下的洋務派的翻譯出版[A];全國科學技術學暨科學學理論與學科建設2008年聯(lián)合年會清華大學論文集[C];2008年
3 卞敏;;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和諧精神[A];全國社會科學院系統(tǒng)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第十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李昌舒;;論白居易的詩、酒與琴及其美學意蘊[A];2009江蘇省美學學會年會“當代審美文化與藝術傳統(tǒng)”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5 李長林;;歐洲文藝復興文化在中國的傳播[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C];2005年
6 鄒小站;;華夷天下的崩潰與中國近代思想的變遷[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6年卷[C];2006年
7 胡其柱;;晚清“自由”語詞的生成考略:1820~1900年代[A];中國近代史上的自由主義——“自由主義與近代中國(1840~1949)”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國娟;儒學與秦漢意識形態(tài)的建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徐晨;盛宣懷近代化思想與官督商辦模式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劉軍;顧憲成與晚明東林運動——傳統(tǒng)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李丹;中國族際政治整合的制度變遷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尹佳濤;歷史與現實之間的政治思考[D];南開大學;2010年
6 劉偉;文化翻譯視野下的“少數民族文學”[D];南開大學;2010年
7 楊玲;林譯小說及其影響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鐘希明;介入公共場域的知識分子寫作[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肖曼瓊;翻譯家卞之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10 顏水生;論中國散文理論的現代性轉變[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媛媛;近現代中國國家問題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苗菊;《世說新語》與《儒林外史》之敘事共性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3 平海嘯;儒家孝悌思想與和諧人際關系的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09年
4 陳天e,
本文編號:8062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806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