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教學論研究——基于比較教學論的視角
本文關鍵詞:反思教學論研究——基于比較教學論的視角
【摘要】:世紀之交,我國教學論界開始對教學論學科建設及其問題進行多維度、多視角的反思,這種反思促進了教學論研究的深化。但是這些反思大多是從"局內(nèi)人"的視角進行的,而從跨文化比較的角度進行反思的研究尚不多見。為此,有必要基于比較教學論的視角,從教學論核心概念與術語、教學論研究體制及其實踐情境、教學論研究主體與接受主體三個方面進行跨文化的比較性反思,以期進一步深化對我國教學論的元研究。
【作者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
【關鍵詞】: 教學論 比較教學論 核心概念與術語 反思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教學論學科群對教師專業(yè)成長的作用:歐洲經(jīng)驗”(11YJA880016)研究成果
【分類號】:G420
【正文快照】: 教學論作為教育學中一門主干學科在我國經(jīng)歷了百余年的發(fā)展歷程。近30年來其學科體制逐漸建立,學術隊伍日益龐大,學術論著空前繁榮。世紀之交,教學論界從“局內(nèi)人”的視角開始對教學論學科建設及其問題進行了多維度、多視角的反思,①但從跨文化比較的視角對我國教學論研究進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寧寧;;我是誰?——作為教學論學習者的困境與反思[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7年01期
2 石 鷗;新世紀拒斥這樣的教學論——主流教學論困境的根源及其走出[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2年01期
3 王鑒;安富海;;教學論學科建設30年[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0年01期
4 周谷平,徐立清;凱洛夫《教育學》在中國[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年01期
5 蔡寶來;;生活世界觀主導下的教學論反思[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年01期
6 吳也顯;教學論發(fā)展之我見[J];教育研究;1996年08期
7 田慧生;對教學論學科性質(zhì)、地位與研究對象的再認識[J];教育研究;1997年08期
8 蔡寶來,王嘉毅;現(xiàn)代教學論的概念、性質(zhì)及研究對象[J];教育研究;1998年02期
9 魯潔;;一種不同范式的研究———對情境教育的再思考[J];人民教育;2011年18期
10 王長純;;俄羅斯教學論的系譜研究[J];外國教育研究;2010年10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單傳友;;時間間距:意義的創(chuàng)生之渠——兼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創(chuàng)新[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2 牛文君;;具體化:關聯(lián)伽達默爾詮釋學和實踐哲學的重要概念[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3 鮑永玲;;共在、同居和世界[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4 婁開生;;試析伽達默爾哲學詮釋學的傳統(tǒng)觀[J];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5 袁海燕;趙勇;;大屠殺電影及其影像“生產(chǎn)”的困惑——以南京大屠殺為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6期
6 李金輝;;解釋學理論中的實踐解釋學轉向[J];北方論叢;2008年03期
7 韋拴喜;;技、道之思——兼論美的本質(zhì)問題[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8 方超群;;論文學作品聲譽的顯晦[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9 王桂芝;;語言的歷史性[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1年07期
10 丁邦平;;教學(理)論與課程論關系新探:基于比較的視角[J];比較教育研究;2009年1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李秋群;;西方語境下對莊子的美學誤讀[A];中國新時期思想理論寶庫——第三屆中國杰出管理者年會成果匯編[C];2007年
2 張同勝;;關于《水滸傳》誤讀誤解問題的探討[A];水滸爭鳴(第十一輯)[C];2009年
3 何華;;解讀伽達默爾解釋學中的語言轉向[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科學技術哲學)[C];2008年
4 萬蓮子;;池莉與潘諾娃日常寫實小說的文化魅力[A];“湖北作家與外國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劉海龍;;傳播游戲理論再思考[A];新聞學論集(第20輯)[C];2008年
6 王遠坤;;鄉(xiāng)村旅游與鄉(xiāng)村生態(tài)[A];區(qū)域旅游:創(chuàng)新與轉型——第十四屆全國區(qū)域旅游開發(fā)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海南國際旅游島大論壇論文集[C];2009年
7 王則遠;;植根傳統(tǒng) 對話會通——中國古代文論的現(xiàn)代闡釋[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08年卷)——理論創(chuàng)新時代:中國當代文論與審美文化的轉型[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美宏;生生之道與圣人氣象:北宋五子萬物一體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楊洋;求同存異:在沖突中構建和諧師生關系[D];南開大學;2010年
3 劉偉;文化翻譯視野下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D];南開大學;2010年
4 雷冬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預期目標的偏離與調(diào)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5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教學論本土化問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6 崔明石;話語與敘事:文化視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學;2011年
7 楊燕燕;論教育實踐課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尹偉;道德量化評價的反思與超越[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李慶喜;胡繩哲學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10 黃廣芳;現(xiàn)象學視角下高校英語新教師教學生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董鳴;絲網(wǎng)版畫的印痕魅力[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治紅;喬治·斯坦納闡釋學視角下《茶館》英譯本的譯者主體性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3 陳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存在經(jīng)驗的缺位與對策[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4 周珍;利科的解釋學符號美學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劉霞;基于課堂生生互動的教學策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金珊;生存游戲型電視真人秀節(jié)目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歐陽繼梅;現(xiàn)代詩性隱喻:作為消解現(xiàn)代詩歌困境的一個方法及其建構[D];云南大學;2010年
8 王海霞;康有為儒家經(jīng)典詮釋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李賢平;“象征”與“隱喻”的比較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10 謝麗娟;差異與匯通[D];河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長純,葉玉華;對俄羅斯發(fā)展性教學理論的批評——非主流教育思想的個案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01年01期
2 王鑒;教學論的表述危機與研究轉型問題[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年02期
3 王策三;教學論學科發(fā)展三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2年05期
4 孫芙蓉;;結點之辨——對從分科教學論到分科教育學的發(fā)展的認識[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5 張承明;課程改革:高師學科教學論教材重建的出路[J];楚雄師專學報;2000年04期
6 李秉德;“教學設計”與教學論[J];電化教育研究;2000年10期
7 何克抗;也論教學設計與教學論——與李秉德先生商榷[J];電化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8 包國慶;中美教學論與兩種文化哲學——當前教學論辯論的由來[J];電化教育研究;2001年05期
9 石 鷗;新世紀拒斥這樣的教學論——主流教學論困境的根源及其走出[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2年01期
10 王鑒;安富海;;提高博士生培養(yǎng)質(zhì)量 加強教育學學科建設——“全國教育學一級學科博士授予單位學科建設高層論壇”會議綜述[J];當代教育與文化;2009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侯懷銀;20世紀上半葉中國教育學發(fā)展問題的反思[D];華東師范大學;200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倪偉;我國品德心理研究20年的回顧與反思[J];心理學動態(tài);2001年01期
2 王連澤;論素質(zhì)教育視野中的德育[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年02期
3 李清良;“緣情”:朱熹治經(jīng)之依據(jù)[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03期
4 馬維娜;指向“改造性實踐”的教育反思[J];教育研究;2002年12期
5 孫南南;反思性教學及其對外語教師自身發(fā)展的影響[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6 李社教;“憤”作為一個審美范疇[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7 黎傳緒;簡化字問題芻議[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8 梁三云,豐玉芳;對傳統(tǒng)教學法的反思——自然教學法及其啟示[J];泰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9 周慧霞,朱蘇飛;校本小學語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途徑與策略[J];教師教育研究;2003年06期
10 陳思奇;運用多元智能理論構建體育學習評價體系[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琛;;論中國旅游容量研究的誤區(qū)[A];旅游業(yè):推動產(chǎn)業(yè)升級和城市轉型——第十三屆全國區(qū)域旅游開發(f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2 梁大明;;關于防控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的反思[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養(yǎng)豬學分會2009年學術年會“回盛生物”杯全國養(yǎng)豬技術論文大賽論文集[C];2009年
3 陳海昌;;注重解題后反思,提高思維品質(zhì)[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4 蘭卓;鄭清賢;;自然保護區(qū)旅游資源開發(fā)的反思[A];林業(yè)、森林與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法制建設研究——2004年中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二冊)[C];2004年
5 劉自武;吳冬平;;淺談山洪風險管理——“6.10沙蘭鎮(zhèn)山洪災害”的反思[A];中國水利學會2005學術年會論文集——水旱災害風險管理[C];2005年
6 王恩界;;實踐社會心理學的內(nèi)涵與建構[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7 羅章;涂春元;;反思“政府責任”理論研究的現(xiàn)狀——“政府責任”理論研究綜述[A];首屆青年中國公共行政學者論壇:反思中國公共行政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王常松;;對中醫(yī)診斷學相關研究的困惑[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中醫(yī)診斷學分會第十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9 李福春;;外國教育史學科在中國的演進與整體性反思[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10 夏越科;;反思,讓化學教學更有效—談化學教學中的反思[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理科專輯)[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姚國華;痛失“蠶”機的反思[N];中國特產(chǎn)報;2000年
2 山西省忻州市公安局;從反思中崛起[N];人民公安報;2002年
3 陜西師范大學 張迎春 孫婷;應反思評價環(huán)節(jié)[N];中國教育報;2002年
4 張振楣;對旅游文化熱的反思[N];華東旅游報;2002年
5 ;金屬業(yè)對電子商務的反思[N];世界金屬導報;2000年
6 記者 劉堅 王義偉;廈華反思技術創(chuàng)新[N];中華工商時報;2000年
7 商義;關于網(wǎng)絡經(jīng)濟神話的反思[N];廠長經(jīng)理日報;2000年
8 趙東輝 王攀;關于“安加現(xiàn)象”的社會反思[N];中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報;2002年
9 浙江省寧海聞裕順幼兒園 童海安;借鑒探索反思[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年
10 李寶林 何毅;對FDI“超國民待遇”的反思[N];云南經(jīng)濟日報;200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賈海麗;經(jīng)濟利益多元化視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
2 王獻玲;中國民辦教師始末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3 王澍;尋求恰當?shù)闹R論立場[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4 呂穎;反思與建構[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5 秦春;中國文學教育歷史軌跡及價值反思[D];蘇州大學;2009年
6 賀文瑾;職教教師教育的反思與建構[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劉宇文;社本主義教育反思[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俞海洛;當代中國大學生思想史研究(1949-1988)[D];浙江大學;2005年
9 黃映愷;20世紀書法美學的建構與反思[D];浙江大學;2007年
10 劉合榮;事實與價值[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蔡欣;行動研究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2 田俊芹;勞動教養(yǎng)制度的反思與出路[D];山東大學;2007年
3 郝珊珊;大陸網(wǎng)絡文學的十年發(fā)展和現(xiàn)實反思[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4 駱悟捷;社會法總論研究的反思與完善[D];湘潭大學;2006年
5 朱樹靜;初中語文教學中探究式學習的開展與反思[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6 趙楠楠;傳統(tǒng)語文教育的繼承和發(fā)展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7年
7 許華;漸變與反思[D];南昌大學;2007年
8 李廣踐;對J.House翻譯質(zhì)量評估模式的反思[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9 姜正君;市民社會與國家關系的理性之思[D];中共湖南省委黨校;2009年
10 吳可峰;教學行動研究與高中英語閱讀教學[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70612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706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