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與學習關系新論
本文關鍵詞:技術與學習關系新論
更多相關文章: 信息技術 學習 認知負荷 認知抑制 信息超載
【摘要】:媒介技術的進步帶來教與學方式的巨大改變,同時也極大地增加了人類信息的總量,提高了人類的認知負荷。而人類感官與大腦的生理局限令個體的學習能力不可能無限提高,這構成了一對矛盾。本文試圖從歷史的、認知心理學的和現實主義的這三個視角,分析技術與個體學習之間的關系,指出學會選擇在降低學習者認知負荷、提高學習效率方面的重要性,并提出理性看待技術進步的利與弊、合理選擇學習技術的基本主張與原則。
【作者單位】: 中山大學;
【關鍵詞】: 信息技術 學習 認知負荷 認知抑制 信息超載
【分類號】:G424
【正文快照】: 技術與教育的關系一直是教育技術領域關注的重點話題之一。有論者認為,技術對教育具有革命性影響,也有論者認為技術的應用并不必然帶來教育教學效果的提高。筆者在《技術與教育關系新論》[1]一文中,采用包容性思考法對這兩種觀點進行了整合,提出技術分為革命性技術與過渡性技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郭文革;;教育的“技術”發(fā)展史[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1年03期
2 張秀明;;多媒體美術教學的認知心理機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3 門淑云;張珊珊;;認知負荷:多媒體教學設計中的控制源[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4 呂理哲;;向老師問路(六十五)——電子閱讀vs紙本閱讀[J];今日印刷;2010年02期
5 孫天義;許遠理;;認知負荷的理論及主要模型[J];心理研究;2012年02期
6 魯朋舉;羅樂;余林;;有意遺忘研究的新視角:認知抑制能力[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7 孫璐;劉電芝;;直接遺忘效應中認知抑制機制研究新進展[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07年11期
8 李芒;蔣科蔚;;教育信息化與“現代化風險”[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9 王竹立;;技術與教育關系新論[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10 王竹立;;如何看待混合學習模式下學生學習負擔增加[J];現代教育技術;2009年05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馮坤山;吳振強;;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四面體學習模型的構建[J];中國遠程教育;2012年05期
2 官海萍;朱歡樂;;構建個人學習環(huán)境的社會性軟件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12年09期
3 吳薇;王竹立;;大學生是如何協作探究的——大學通識課程研究性學習的敘事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4 張秀梅;;關聯主義理論述評[J];開放教育研究;2012年03期
5 郭文革;;引領式網絡課程:理念及設計[J];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年03期
6 胡慶蓮;;在網頁素材準備及制作中提升學生信息素養(yǎng)[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7 劉進;許慶美;;立體式口譯教學模式探究與實踐——以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為視角[J];外語教學;2011年06期
8 盧斌;曹娜娜;;基于認知負荷理論的高校統計學原理教學改革的探索[J];宿州學院學報;2012年08期
9 呼嘯;;“‘守門人’理論”——解開“信息超載”時代講解員培訓困境的鑰匙[J];文博;2012年02期
10 王竹立;;技術與教育關系新論[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張自亮;圖畫類型和呈現方式在合作學習中對兒童認知負荷的影響[D];河南大學;2011年
2 岑建輝;中等衛(wèi)校計算機教學中的混合學習研究與實踐[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3 危進進;基于混合學習的差異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1年
4 黃廣岳;關聯主義枧角下網絡協作學習支持系統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5 葉枝娟;學習困難學生的有意遺忘研究[D];河南大學;2010年
6 黃_g;基于新浪博客的教育技術學碩士研究生學習與成長個案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裴娣娜;我國基礎教育現代化發(fā)展的根本轉化[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年02期
2 郭文革;;教育的“技術”發(fā)展史[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1年03期
3 林剛;陳國江;;網絡學習環(huán)境對認知負荷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07年08期
4 郭文革;;網絡學習“入侵”課堂……[J];中國遠程教育;2009年06期
5 邱崇光;高安邦;;網絡時代的學習理論新進展:關聯主義[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3期
6 劉永昌,馮嘉禮,李峰,崔立;從彌散到收斂:一種學習與記憶的規(guī)律——神經思維科學研究 Ⅱ [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2期
7 唐劍嵐;周瑩;;認知負荷理論及其研究的進展與思考[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8 張衛(wèi);內隱學習及其特征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年01期
9 吳國宏;李其維;;內隱學習的再解讀——從認知發(fā)展角度的剖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年03期
10 王軍妮;;內隱記憶、無覺察知覺與內隱學習關系綜述[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胡海燕;基于就業(yè)能力調查的教育技術專業(yè)課程設置探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朋嬌;田華;孫革;;遠程學習者認知負荷水平的調控策略研究[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9年01期
2 門淑云;張珊珊;;認知負荷:多媒體教學設計中的控制源[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3 藺跟榮;;在線學習中超文本閱讀的認知負荷現象研究[J];榆林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4 朱秀云;;現代遠程教育在終生學習中的作用[J];繼續(xù)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5 劉成福,荊衛(wèi)東;總課題組執(zhí)行組組長周定珍在山西省進行課題研究工作檢查和信息技術教育考察[J];信息技術教育;2003年12期
6 謝定來;新課程理念下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5年03期
7 譚穎;王曉光;;混合學習模式下減輕學習者認知負荷的研究[J];長春金融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2期
8 李紅梅;劉寧;李世改;;利用概念圖減輕遠程學習者認知負荷的策略探析[J];中國遠程教育;2007年08期
9 龔德英;劉電芝;張大均;;元認知監(jiān)控活動對認知負荷和多媒體學習的影響[J];心理科學;2008年04期
10 宋西紅;;課堂多媒體數學課件設計探析[J];中小學電教;2010年Z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樊勤攀;;論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A];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新模式研究[C];2006年
2 黃建明;陳敬;;構建校外教育的信息化舞臺[A];普適計算及其軟件新技術——第三屆長三角計算機科技論壇文集[C];2006年
3 謝玉林;;信息技術支撐下的教學環(huán)境和教師地位[A];中國教育技術協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4 趙國安;劉興淼;寧帆;;實驗教學手段現代化的研究——虛擬教學[A];北京高教學會實驗室工作研究會2007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張明凱;;淺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A];教育技術:信息化階段新發(fā)展的研究[C];2007年
6 ;《教師信息技術“三位一體教學”研究》工作總結[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廣西卷)[C];2010年
7 李春鵬;張新奎;李為民;;信息化課堂教學“三原則”解析[A];中國教育技術協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8 劉浩;;閃耀科技之光,躍動人性追求——淺談信息技術的應用、發(fā)展對教學的意義和要求[A];中國教育技術協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9 徐東梅;;關于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幾點思考[A];山東省遠程教育學會第七屆遠程教育優(yōu)秀科研成果評獎論文集[C];2006年
10 張廷萍;周翔;;論基于信息技術的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角色和作用[A];2008'中國信息技術與應用學術論壇論文集(二)[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記者 郭廣智;讓信息技術惠及下一代[N];黃南報;2009年
2 熊建 任成琦;信息技術:助推中西部教育[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年
3 康雅楠;為學生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環(huán)境[N];長治日報;2010年
4 教育學博士、碩士生導師、貴陽市教育局局長 李秉中;用信息技術為家長學生“減負”[N];中國教育報;2010年
5 ;《信息技術》中的課程整合[N];中國電腦教育報;2004年
6 曹全利;信息技術與信息學奧林匹克教學思考[N];萊蕪日報;2010年
7 曹東;信息技術帶中國教育跨越式發(fā)展[N];人民政協報;2000年
8 記者 張林月;今年我市招60名特崗教師[N];鶴壁日報;2011年
9 電子工業(yè)出版社基礎教育教材事業(yè)部 劉向永;打造信息技術[N];中國電腦教育報;2004年
10 楚雄民族中等專業(yè)學校 馬珊;淺談信息技術的運用與教學模式的改革[N];云南經濟日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胡小勇;問題化教學設計[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高丹丹;基于LPSS的教師專業(yè)學習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伍正翔;批判與超越[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4 張倩葦;教育技術學視野中的技術與課程發(fā)展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5 張俐蓉;信息技術與學校教育關系的反思與重構[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劉成新;整合與重構:技術與課程教學的互動解析[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7 孟琦;課堂信息化教學有效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柏宏權;適應性教學系統中個性化教學策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9 孫衛(wèi)國;數字化聚合環(huán)境中的課堂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龔德英;多媒體學習中認知負荷的優(yōu)化控制[D];西南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中華;教師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效能差異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2 崔曉慧;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研究[D];揚州大學;2008年
3 孔鯤鵬;基于信息技術的高校自主學習環(huán)境的構建探索[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蔣紅霞;基于信息技術的化學概念圖教學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
5 段元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實現策略[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6 王紅明;克什克騰旗教師進修學校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現狀調查分析[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年
7 李玉新;基于知識管理的網上協作學習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8年
8 文月;多媒體學習中定向幫助信息呈現方式對認知負荷響的研究[D];寧波大學;2011年
9 趙婭;基于任務的協作學習模式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10 孫曉鳳;信息技術與法學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6824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682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