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流動兒童心理彈性與自尊、個體歧視知覺的關系研究
本文關鍵詞:初中流動兒童心理彈性與自尊、個體歧視知覺的關系研究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未來幾十年間都將是我國流動人口快速增長的時期。目前我國的以戶籍為基礎的兒童福利政策導致了流動兒童很難享受到正常的城市公共衛(wèi)生服務,對其身心健康發(fā)展造成影響。本研究以杭州、合肥為主要研究地區(qū),將戶籍地不屬杭州、合肥的,來自農村地區(qū)的務工經商人員子女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了流動兒童心理彈性、自尊、個體歧視知覺等現(xiàn)狀及特征;并探討了其中各因素對于流動兒童健康的影響及各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為提高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提供科學、客觀的策略。 本研究以國內外的相關研究為基礎,結合相關問卷及開放式問卷和訪談結果,以原有理論構想為依據(jù),并經過相關領域導師及研究生的審查指正,編制了符合我國流動兒童現(xiàn)狀的心理彈性預測問卷;用相應統(tǒng)計方法對所編制的預測問卷進行因素分析及信度檢驗,最終編制出流動兒童心理彈性正式問卷。流動兒童心理彈性正式問卷的同質性信度為0.754,分半信度為0.760,各效度指標表現(xiàn)良好。用形成的正式問卷及自尊問卷、個體歧視知覺問卷同時施測,然后用多種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對流動兒童心理彈性現(xiàn)狀進行考察,并探索與自尊、個體歧視知覺之間的關系。 本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結論: (1)在情緒穩(wěn)定維度上,不同學校的流動兒童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在目標定向維度上,不同性別,不同年級的流動兒童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在心理彈性總分上,在性別和是否獨生變量上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在自尊水平上,不同年級的流動兒童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在個體歧視知覺上,不同年級的流動兒童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 (2)流動兒童心理彈性各維度、自尊和個體歧視知覺表現(xiàn)出明顯的相關關系。 (3)在心理彈性各維度、自尊和個體歧視知覺之間的關系中,學習能力處于這些因素的中心位置,但個體歧視知覺不是對學習能力的直接參考因素。 (4)高低心理彈性水平的流動兒童在自尊、個體歧視知覺上存在顯著差異。 (5)高低自尊水平的流動兒童在心理彈性、個體歧視知覺上存在著顯著差異。 (6)自尊在流動兒童心理彈性和個體歧視知覺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
【關鍵詞】:流動兒童 心理彈性 自尊 個體歧視知覺
【學位授予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B844.1
【目錄】: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5
- 中文文摘5-6
- 目錄6-8
- 緒論8-10
- 第1章 研究綜述10-22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意義11-12
- 1.3 基本概念的界定12-16
- 1.4 國內外研究進展16-22
- 第2章 研究設計22-28
- 2.1 研究目的22
- 2.2 研究假設22
- 2.3 研究對象22-24
- 2.4 研究工具24-25
- 2.5 數(shù)據(jù)處理25
- 2.6 總體研究思路25-28
- 第3章 流動兒童心理彈性結構探析與問卷編制28-40
- 3.1 預問卷的形成28-30
- 3.2 流動兒童心理彈性問卷第一次測試30-31
- 3.3 流動兒童心理彈性問卷第二次測試31-35
- 3.4 信效度檢驗35-40
- 第4章 流動兒童心理彈性與自尊、個體歧視知覺的群體特征分析40-46
- 4.1 流動兒童心理彈性、自尊、個體歧視知覺的總體情況40-41
- 4.2 流動兒童在各變量上的差異41-46
- 第5章 流動兒童心理彈性、自尊、個體歧視知覺的關系研究46-58
- 5.1 不同心理彈性水平和不同自尊水平的流動兒童比較46-47
- 5.2 流動兒童心理彈性、自尊、個體歧視知覺的相關47
- 5.3 逐步回歸分析47-54
- 5.4 自尊作為心理彈性影響個體歧視知覺的中介效應檢驗54-58
- 第6章 討論與分析58-64
- 6.1 流動兒童心理彈性、自尊、個體歧視知覺現(xiàn)狀討論58-59
- 6.2 流動兒童在各變量上的差異討論59-60
- 6.3 流動兒童心理彈性、自尊、個體歧視知覺的關系討論60-61
- 6.4 對策與教育建議61-64
- 第7章 結論與研究總結64-66
- 7.1 結論64
- 7.2 研究總結64-66
- 附錄166-68
- 附錄268-70
- 附錄370-72
- 參考文獻72-76
- 攻讀學位期間承擔的科研任務與主要成果76-78
- 致謝78-80
- 個人簡歷80-81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石人炳;;美國關于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的研究與實踐[J];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2 叢曉波,田錄梅,張向葵;自尊:心理健康的核心——兼談自尊的教育意境[J];東北師大學報;2005年01期
3 李春英;;解讀中國人口報告數(shù)據(jù)[J];地理教育;2011年Z2期
4 王濱;羅偉;;心理彈性發(fā)展的研究進展及評述[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5 申繼亮;胡心怡;劉霞;;流動兒童的家庭環(huán)境及對其自尊的影響[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6 張艷霞;大學生自尊的特點及培養(yǎng)[J];交通高教研究;2004年01期
7 王錚芳;劉靜;;國內大學生自尊研究綜述[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6年S2期
8 雷有光;都市“小村民”眼中的大世界——城市流動人口子女社會認知的調查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04年06期
9 鄭家裕;;促進城市流動兒童社會融合的政策訴求[J];青年探索;2006年04期
10 鄒泓,屈智勇,張秋凌;我國九城市流動兒童生存和受保護狀況調查[J];青年研究;2004年0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蘇琦;新生代農民工心理彈性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及相關的對策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2 彭欣;廣東省某高校大學生自尊及其相關的若干因素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3 謝丹;進城務工農民子女自尊發(fā)展的心理彈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4 董志明;自尊的結構及發(fā)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5 孟艷俊;流動兒童社會融合狀況的比較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8年
6 劉霞;流動兒童復原力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9年
7 尹書強;城市流動兒童社會認同問題研究[D];中南大學;2008年
8 梁嘉峰;外來工子弟心理彈性對自尊、社交焦慮加工偏向的影響[D];廣州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63911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639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