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學習環(huán)境下技術接受的研究與應用
發(fā)布時間:2017-07-20 23:16
本文關鍵詞:網絡學習環(huán)境下技術接受的研究與應用
更多相關文章: 網絡學習環(huán)境 技術接受模型 使用態(tài)度 使用意向
【摘要】: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為教育領域帶來了新的溝通機制與開放的資源環(huán)境,相對于傳統(tǒng)教育,網絡學習環(huán)境有著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優(yōu)勢,學習者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網絡開展學習活動,使得網絡學習環(huán)境成為學習者們重要的學習環(huán)境,但是學習者在使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出現了不接受情緒和抵制行為。因此,研究影響學習者在網絡學習環(huán)境下對信息技術的接受與使用的因素,將有助于促進學習者對于網絡學習平臺的接受和使用,將有助于網絡教育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與成熟。研究者們對學習者的信息技術接受和使用問題鮮有涉及,,本研究將在技術接受相關理論模型的基礎上,從學習者的角度提出了網絡學習環(huán)境下的信息技術接受與使用問題。 本研究在分析回顧技術接受相關理論模型的基礎上,通過訪談調查學習者對網絡學習平臺的實際接受使用情況,總結了影響學習者接受網絡學習平臺的使用態(tài)度和使用意向的因素,并構建了影響學習者網絡學習環(huán)境下技術接受因素假設模型,對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提出了相關假設。在假設模型的實證過程中,通過調查問卷獲取收集數據,運用SPSS16.0對影響因素進行了信度分析、效度分析、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驗證了相關假設,并修正確定了最終模型。最后,本研究根據所確定的最終模型,對提高學習者使用網絡學習平臺提出了相關策略與建議。 本研究的最大創(chuàng)新之處是在技術接受相關理論模型的基礎上提出學習者網絡學習環(huán)境下技術接受影響因素模型,并通過實證證明了模型的有效性,為后續(xù)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和研究基礎。
【關鍵詞】:網絡學習環(huán)境 技術接受模型 使用態(tài)度 使用意向
【學位授予單位】:長春師范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G434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9
- 一、緒論9-15
- (一) 研究背景9-11
- (二) 研究目標和意義11-12
- 1. 研究目標11
- 2. 研究意義11-12
- (三)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與創(chuàng)新12-14
- 1. 研究思路12-13
- 2. 研究方法13-14
- 3. 創(chuàng)新之處14
- (四) 主要內容14-15
- 二、文獻綜述15-23
- (一) 信息技術接受發(fā)展研究綜述15-17
- 1. 信息技術接受國外發(fā)展研究綜述15-16
- 2. 信息技術接受國內發(fā)展研究綜述16-17
- (二) 相關概念的界定17-19
- 1. 網絡學習17
- 2. 學習環(huán)境17-18
- 3. 網絡學習環(huán)境18
- 4. 技術接受18-19
- (三) 理論基礎19-22
- 1. 理性行為理論模型(TRA)19-20
- 2. 計劃行為理論模型(TPB)20-21
- 3. 技術接受理論模型(TAM)21-22
- (四) 本章小結22-23
- 三、學習者網絡信息技術接受過程與影響因素模型研究23-33
- (一) 學習者網絡信息技術接受的影響因素分析23-28
- 1. 態(tài)度、使用意向與使用行為23-24
- 2. 技術特性24-25
- 3. 個體特性25-26
- 4. 社會影響26-27
- 5. 技術支持引導27
- 6. 網絡資源優(yōu)化27-28
- (二) 學習者接受和使用網絡信息技術變量研究與假設28-32
- (三) 本章小結32-33
- 四、數據分析與模型驗證33-48
- (一) 調查問卷與數據收集33-37
- 1. 變量測量指標33-36
- 2. 問卷設計36-37
- 3. 數據收集37
- (二) 樣本描述分析37-38
- (三) 信度與效度檢驗38-40
- 1. 信度分析38
- 2. 效度分析38-40
- (四) 相關分析40-42
- (五) 回歸分析42-47
- 1. 回歸分析與假設驗證42-47
- (六) 本章小結47-48
- 五、提高學習者接受網絡信息技術的措施與建議48-52
- (一) 提高學習者感知有用性措施與建議48-49
- (二) 提高學習者感知易用性措施與建議49
- (三) 提高學習者自我效能感的措施與建議49-50
- (四) 提高任課教師的影響措施與建議50
- (五) 提高網絡資源優(yōu)化的措施與建議50-51
- (六) 本章小結51-52
- 六、總結與展望52-55
- (一) 研究發(fā)現與結論52-53
- (二) 研究貢獻53
- (三) 研究不足53-54
- (四) 進一步研究方向54-55
- 參考文獻55-58
- 附錄 A 影響學習者接受網絡學習平臺因素調查問卷58-62
- 作者在攻讀碩士學位期間主要研究成果62-63
- 致謝6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進良;;大學生網絡學習適應性的調查研究[J];出國與就業(yè)(就業(yè)版);2010年21期
2 毛挺剛;李銀樹;;網絡學習環(huán)境下高職學生的情感教育[J];福建電腦;2011年05期
3 張素娟;;基于校園網的“數字電路”網絡課程設計與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1年25期
4 李偉力;;基于云計算的數字化學習平臺的設計[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1年06期
5 郭永志;;基于學習共同體理論的網絡學習模式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1年08期
6 張明光;韓磊;;利用“電大在線”平臺構建基層電大網上教學環(huán)境[J];山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3期
7 張慈珍;蘇寶華;;基于Moodle的網絡協(xié)作探究學習模式的構建[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1年12期
8 高智;;網絡學習中異步交互的分析研究[J];科技致富向導;2011年27期
9 支元;;基于WEB環(huán)境下VB網絡課程學習平臺的設計與實現[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1年18期
10 吳e
本文編號:5704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57046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