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依戀、應對方式與抑郁癥狀的關系研究
本文關鍵詞:青少年依戀、應對方式與抑郁癥狀的關系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家庭作為個體最初成長的環(huán)境,對個體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長都會有重要的影響作用。依戀最初是形容在嬰幼兒與照看者母親之間形成的情感聯結,它的形成取決于母親的撫養(yǎng)質量。親子依戀是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的重要預測變量,會影響到嬰幼兒的情緒情感、社會性行為、性格特征和對人交往的基本態(tài)度的形成(Bowlby,1973)。個體到了青春期,身體和心理都急劇發(fā)展,他們有強烈擺脫成人束縛獨立發(fā)展的愿望,卻仍需要與父母保持親密的關系,這個階段,個體依戀的對象逐漸發(fā)展到同伴。本研究以青少年為研究對象,探討青少年的依戀關系的性質和特點,以及青少年依戀對應對方式和抑郁癥狀的影響作用,從而更深入地揭示依戀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響機制問題,為建立較為完善的依戀理論提供科學依據。 本文以365名初一、初二、高一、高二的學生為被試,采用父母和同伴依戀問卷(IPPA)、抑郁量表(SDS)、中學生應對方式量表進行研究。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結果表明: 1.青少年依戀、應對方式總體上是積極健康的,抑郁癥狀較為樂觀。 2.從整體上看,母親的依戀質量高于父親和同伴依戀質量。母親依戀和同伴依戀存在性別差異,父親依戀在家庭類型上存在差異。青少年不同的依戀類型在應對方式中的問題解決、求助維度、抑郁癥狀上存在顯著差異。青少年的應對方式中的發(fā)泄維度上存在著顯著的性別差異,問題解決維度上存在著顯著的年紀差異,幻想維度上存在著顯著的家庭類型間的差異。青少年抑郁癥狀僅在家庭類型上存在顯著的差異。 3.青少年的母親依戀、父親依戀、同伴依戀對應對方式的預測程度不同。父親依戀對問題解決和求助的應對方式預測力最強,其次是母親依戀;同伴依戀對退避和發(fā)泄的應對方式預測力最強。
【關鍵詞】:青少年 依戀 應對方式 抑郁癥狀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B844.2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錄6-8
- 引言8-9
- 1、文獻綜述9-21
- 1.1 依戀的研究綜述9-13
- 1.1.1 依戀的定義9-10
- 1.1.2 依戀研究的發(fā)展10-13
- 1.1.3 依戀理論13
- 1.2 抑郁的研究綜述13-16
- 1.2.1 抑郁的定義13-14
- 1.2.2 抑郁的理論14-15
- 1.2.3 青少年抑郁癥狀的相關研究15-16
- 1.3 應對方式的研究綜述16-18
- 1.3.1 應對方式的定義16-17
- 1.3.2 應對方式的分類17-18
- 1.3.3 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18
- 1.4 依戀的相關研究18-21
- 1.4.1 依戀研究現狀18-19
- 1.4.2 依戀與應對方式相關研究19-20
- 1.4.3 依戀與抑郁癥狀相關研究20-21
- 2、問題提出和研究意義21-23
- 2.1 問題提出21
- 2.2 研究意義21-23
- 2.2.1 理論意義21
- 2.2.2 實踐意義21-23
- 3、研究程序23-26
- 3.1 研究目的23
- 3.2 研究對象23-24
- 3.3 研究工具24-25
- 3.3.1 父母和同伴依戀問卷(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PPA)24
- 3.3.2 抑郁量表 SDS(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24
- 3.3.3 中學生應對方式量表24-25
- 3.4 施測方法25
- 3.5 數據處理及統(tǒng)計方法25-26
- 4、結果26-34
- 4.1 青少年依戀、抑郁癥狀及應對方式的現狀26-28
- 4.1.1 青少年父母依戀及同伴依戀現狀分析26
- 4.1.2 青少年抑郁癥狀現狀26-27
- 4.1.3 青少年應對方式現狀分析27-28
- 4.2 青少年依戀、抑郁癥狀及應對方式的影響因素比較分析28-30
- 4.3 青少年依戀與應對方式和抑郁癥狀的關系研究30-34
- 4.3.1 青少年依戀與應對方式和抑郁癥狀的相關分析30-31
- 4.3.2 青少年不同依戀類型應對方式的差異分析31
- 4.3.3 青少年依戀對應對方式的回歸分析31-32
- 4.3.4 青少年不同依戀類型抑郁癥狀的差異分析32-33
- 4.3.5 青少年應對方式與抑郁癥狀的關系33-34
- 5、討論34-38
- 5.1 青少年依戀概況34-35
- 5.2 青少年母親依戀、父親依戀與同伴依戀三者之間的相關分析35
- 5.3 青少年抑郁癥狀現狀35-36
- 5.4 青少年應對方式現狀36-37
- 5.5 青少年依戀與應對方式的關系37
- 5.6 青少年依戀類型與抑郁癥狀的關系37-38
- 6、結果與建議38-40
- 6.1 研究結論38
- 6.2 研究不足38
- 6.3 研究建議38-40
- 參考文獻40-43
- 附錄43-47
- 后記4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黃喜珊,王才康;社會支持、應對方式與教師效能感相關分析[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4年12期
2 孟沛欣,郭召良,鄭日昌;應對的研究路線、評定和統(tǒng)計問題[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4年05期
3 趙玉芳,張慶林;西部民眾對西部大開發(fā)中社會問題應對策略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5年03期
4 ;厭煩工作了該如何自救[J];報刊薈萃;2009年07期
5 張萍華;張桂青;魯謹;;抑郁對癌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社會支持、應對方式的相關性研究[J];醫(yī)學與哲學(臨床決策論壇版);2008年12期
6 秦萍;張勇;;貧困大學生抑郁癥狀與血漿皮質醇、認知傾向及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9年05期
7 胡志;競技體育中應重視和加強應對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8 周軍,李菊成,熊南山,張瑞禮,鄧定安,羅軍;傘降醫(yī)療隊隊員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J];航空軍醫(yī);2004年03期
9 肖蓉,張小遠,馮現剛,解亞寧,梁劍芳,劉歡歡;駐島礁軍人心理健康狀況與應對方式研究[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5年01期
10 陳習朋,孫錄;高中生的防御方式、應對方式及其與個性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民康醫(yī)學;2005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趙欣;;工作應激水平與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陳紅;郭成;;中學生人格特征與應對方式的關系[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2001年
3 劉訓儉;;手術室護士心理健康狀況和應對方式的研究[A];全國手術室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4 唐紅蘭;劉巧英;;宮頸癌患者應對方式,社會支持與抑郁的相關性研究[A];中華護理學會全國腫瘤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5 田春梅;張素珍;王素枝;;臨床護士情緒障礙及應對方式的研究[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四屆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3年
6 張正銀;;兒科新護士焦慮與應對方式的研究[A];全國兒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7 刁利華;李玉玲;尹秋;郭勇;;SARS病人心理狀態(tài)與應對方式調查及心理干預[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四屆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3年
8 周丹;;影響口腔科護士心理健康的常見因素及應對方式[A];全國口腔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9 章金輝;嚴偉良;;老年人應對方式與抑郁的相關性研究[A];2006年浙江省精神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10 隆春玲;韓海英;熊紅芳;賀美玲;;不同類型精神疾病患者家屬特質焦慮及應對方式研究[A];全國精神科護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原方;尋求積極的應對方式[N];中國婦女報;2006年
2 記者 溫云楠;我區(qū)貿易出口額同比增長15.87倍[N];阿勒泰日報;2008年
3 張二虎 孟旭;從大學生應對SARS看心理健康教育漏缺[N];中國教育報;2003年
4 宏宇;日本新一屆內閣組建完成[N];工人日報;2010年
5 王志銘;腫瘤病人的心理治療[N];家庭醫(yī)生報;2006年
6 本版撰文 本報記者 董毅然;腐敗導致中學生心理陰影[N];北京科技報;2005年
7 湖南醫(yī)科大學附二院醫(yī)學心理研究中心 李歡歡 程灶火;焦慮亦成疾[N];中國醫(yī)藥報;2000年
8 董飛俠;兩手準備,應對田間皮炎[N];醫(yī)藥經濟報;2006年
9 中國二十冶董事長 黨委書記 李勇;拓寬產業(yè)范圍 轉變增長方式[N];建筑時報;2007年
10 健康時報記者 何佳頤;知“郁”才能治愈[N];健康時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晴;中小學教師職業(yè)倦怠影響因素及模型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2 方正;可辯解型產品傷害危機對顧客購買意愿的影響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3 李楊;慢性病患兒及父母應激源、應對方式以及教育干預效果評價[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8年
4 王文燕;個性與情志致病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08年
5 植鳳英;西南少數民族心理壓力與應對:結構、特征及形成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6 金慶英;大學生學校歸屬感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7 楊海燕;工讀生與普通生父母依戀與行為問題的關系及其影響機制的對照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8 魏義梅;大學生抑郁的心理社會機制及認知應對干預[D];吉林大學;2007年
9 鄒韶紅;夫妻暴力社會心理高危因素及其預防性心理干預的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10 徐華春;中國人抑郁易感人格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閆志英;高中生應對方式、心理健康及其關系的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2 王海榮;蒙漢初中生應對方式及其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3年
3 宋淑娟;大學生應對方式與焦慮的關系及其訓練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4 孫雄輝;大學生生活事件、人格特征和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5 孫曉東;體育合作學習對不同人格特征大學男生社會支持和應對方式的影響[D];揚州大學;2010年
6 溫義媛;留守經歷大學生的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對其社會適應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楊陽;農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與應對方式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1年
8 劉珊;98例鼻咽癌患者出院后生活質量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分析[D];中南大學;2003年
9 王燕;農村中學生對生活事件的應對方式及影響因素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10 劉西芳;抑郁癥患者應對方式與家庭環(huán)境的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8年
本文關鍵詞:青少年依戀、應對方式與抑郁癥狀的關系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903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390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