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博平臺下博雅課程《物理與人文》教學實踐探索
發(fā)布時間:2017-05-22 18:35
本文關鍵詞:畢博平臺下博雅課程《物理與人文》教學實踐探索,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進一步提高教學質(zhì)量、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為此,南京師范大學引入網(wǎng)絡化畢博平臺,并在畢博平臺下開設了一系列融合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博雅課程,《物理與人文》課程就是其中重點建設的一門。 本文以博雅課程《物理與人文》的教學實踐為切入點,探索在該課程教學中如何有效融合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本文首先對博雅教育理念下物理與人文課程教學進行深入思考,在闡述博雅教育的內(nèi)涵基礎上,解讀科學與人文的關系,介紹了與本研究有關的教育學、心理學理論基礎,綜述了相關的研究現(xiàn)狀。其次通過問卷調(diào)查分析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與科學素養(yǎng)的現(xiàn)狀并了解學生對畢博平臺下《物理與人文》課程教學的期望和建議。第三以光學部分為例開展教學設計實踐,包括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教案設計、教學的實施和教學效果的分析;第四,在概述該課程建設的畢博平臺以及南師大博雅課程建設現(xiàn)狀基礎上,對《物理與人文》網(wǎng)絡課程資源建設進行了構建和初步的開發(fā),并借助畢博平臺開展了以“認識物理偉人”為主題的教學實踐活動。
【關鍵詞】:博雅教育 物理與人文 畢博平臺 教學設計與實踐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G434;O4-4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前言7-11
- 1.1 課題研究的時代背景和研究意義7-8
- 1.2 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nèi)容8-9
- 1.3 課題研究的方法與途徑9-11
- 第二章 博雅教育理念下《物理與人文》課程教學的理性思考11-19
- 2.1 概念的解析11-13
- 2.2 文獻綜述13-15
- 2.3 對《物理與人文》課程的理性思考15-16
- 2.4 有關《物理與人文》教學設計與實踐的理論基礎16-19
- 第三章 畢博平臺下博雅課程的構建與實施19-28
- 3.1 南京師范大學畢博平臺概述19-21
- 3.2 畢博平臺下《物理與人文》課程資源的構建21-28
- 第四章 博雅課程《物理與人文》教學實踐探索28-48
- 4.1 南京師范大學2011級大學生科學素養(yǎng)與人文素養(yǎng)調(diào)查問卷28-35
- 4.2 《物理與人文》中光學部分教學設計與實施35-42
- 4.3 畢博平臺下“認識物理偉人”教學活動的實踐探索42-48
- 第五章 課題研究總結與反思48-50
- 5.1 取得的研究成果48
- 5.2 課題研究的困難與不足48-50
- 附錄50-54
- 附錄Ⅰ 調(diào)查問卷一50-53
- 附錄Ⅱ 調(diào)查問卷二53-54
- 致謝54-55
- 參考文獻55-58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的學術成果及所獲榮譽58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志艷;;哈佛大學核心課程設計及其啟示[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10期
2 張軼炳;;大學物理課程的教學系統(tǒng)設計[J];高等理科教育;2008年02期
3 孔令帥;;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研究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革新[J];復旦教育論壇;2006年04期
4 常澤勛;;基于建構主義學習觀的自主學習設計實施策略[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2期
5 Jonathan Becker,岳玉慶 ,嬴莉華;博雅教育的內(nèi)容[J];開放時代;2005年03期
6 張翌宇;;建構主義教學設計原則淺析[J];內(nèi)蒙古財經(jīng)學院學報(綜合版);2011年04期
7 王瑋;;中國近代教會大學的辦學理念——自由博雅教育[J];求索;2007年10期
8 肖瑜;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對教學設計的指導意義[J];瓊州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9 周芬芬;;雅斯貝爾斯自由教育哲學觀論析[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10 尹陽;譚偉;;教學設計的人本主義思考[J];網(wǎng)絡財富;2009年14期
本文關鍵詞:畢博平臺下博雅課程《物理與人文》教學實踐探索,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865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38653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