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童蒙教育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宋代童蒙教育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宋代童蒙教育的研究深受今天的史學界,教育學界等的極大關(guān)注,本文以《宋史》、《宋會要輯稿》、《朱子語錄》、《小學》等一些相關(guān)的著作和童蒙讀物為基本資料,以歷史學為理論指導,在宋代社會政治經(jīng)濟以及文化思想發(fā)展的大背景下,探討宋代童蒙教育的基本狀況,其產(chǎn)生和興盛的社會原因以及童蒙書籍對宋代及后世社會所產(chǎn)生的影響。 宋代的童蒙教育既是在社會發(fā)展的推動之下,也是在教育者,思想者的不斷創(chuàng)新的基礎(chǔ)之上的繁榮,不僅是宋代以前兒童教育的發(fā)展的結(jié)果,也為后世的童蒙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chǔ),為現(xiàn)今的兒童教育提供了借鑒價值。
【關(guān)鍵詞】:宋代童蒙教育 童蒙書籍 借鑒價值
【學位授予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G529;K244
【目錄】: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4
- 中文文摘4-7
- 目錄7-9
- 緒論9-15
- 第一章 宋代童蒙教育的社會發(fā)展狀況15-35
- 第一節(jié) 宋代童蒙教育的社會背景15-20
- 一 宋代文教政策的推行15-16
- 二 物質(zhì)基礎(chǔ)—士農(nóng)工商的發(fā)展16-17
- 三 理學下的大發(fā)展17-18
- 四 傳播媒介—印刷術(shù)的發(fā)展18-20
- 第二節(jié) 官學私學并行的童蒙教育20-35
- 一 宋以前童蒙教育的開化20-23
- 二 幾盡波折的官辦小學23-28
- 三 寬松的私學性質(zhì)的童蒙教育28-35
- 第二章 宋代童蒙教育的教學狀況35-53
- 第一節(jié) 宋代童蒙教學的管理體制35-41
- 一 層次分明的管理機構(gòu)35-36
- 二 宋代童蒙教學管理36-39
- 三 宋代童蒙的教學內(nèi)容39-41
- 第二節(jié) 宋代童蒙的教學理念41-45
- 一 宋代童蒙教育思想的豐富41-43
- 二 宋代童蒙的教學理念43-45
- 第三節(jié) 宋代童蒙教育的書籍45-53
- 一 宋代童蒙書籍的分門別類45-49
- 二 宋代童蒙書籍的價值49-50
- 三 宋代童蒙書籍的局限50-53
- 第三章 宋代童蒙教育的歷史地位53-61
- 第一節(jié) 宋代童蒙教育的成效53-57
- 一 培養(yǎng)了國家服務的人才53-56
- 二 宋代童蒙教育的普及性56-57
- 第二節(jié) 宋代童蒙教育的影響57-61
- 一 童蒙教育與宋代文學的密切關(guān)系57-58
- 二 奠定了后世蒙學分科的基礎(chǔ)58
- 三 為后世童蒙教育提供了可貴的借鑒價值58-61
- 第四章 結(jié)論61-65
- 參考文獻65-71
- 攻讀學位期間承擔的科研任務與主要成果71-73
- 致謝73-75
- 個人簡歷75-7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自興;;文史“聯(lián)姻” 革新學法——《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教學設(shè)計[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7年08期
2 楊曉紅;;試析災異譴告說在宋代的政治功能[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3 張文勇;;論宋代司法官員的調(diào)處藝術(shù)[J];江漢論壇;2010年02期
4 張文勇;;“以人為本”思想與宋代法制[J];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5 張文勇;;論宋代民事審判的時代特點[J];蘭州學刊;2010年02期
6 王楠;;宋代祈雨題材詩歌研究[J];許昌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7 宋東俠;理學對宋代社會及婦女的影響[J];青海社會科學;2002年01期
8 游彪;;傳說與事實之間:道教與宋代社會的融和[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9 李秋華;;宋代武舉二題[J];菏澤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10 柴勇;;從宋代奢侈消費新特征看中國古代消費制度的轉(zhuǎn)變[J];保定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王興中;;童蒙教育及“蒙書”[A];孔學研究(第七輯)——云南孔子學術(shù)研究會第七次暨海峽兩岸第五次孔子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2 郭麗芳;岳瑞芝;;呂坤的教育思想探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王善軍;;宋代世家大族的藏書及其對成員的教育[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全國首屆東周文明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王善軍;;宋代世家大族的起家和主要類型[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第三輯)[C];2008年
5 權(quán)瑚;;韓國書堂的興衰[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6 王齊洲;;《水滸傳》是描寫農(nóng)民起義的作品嗎?[A];水滸爭鳴(第一輯)[C];1982年
7 陶原珂;;論公民意識教育中的傳統(tǒng)文化基礎(chǔ)性——從國學教育中},繹范疇意識[A];公民意識研究[C];2008年
8 李楠;;宋代李覯田制思想述評[A];2005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精選論文(第二部分)[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方明;《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N];中國教師報;2005年
2 高楠;從四類消費看宋代[N];光明日報;2007年
3 郭婭;試論宋代童蒙教育的大眾化[N];光明日報;2006年
4 關(guān)衛(wèi)東;文案勺 逝去的風雅[N];中國商報;2006年
5 冽瑋;陜西發(fā)現(xiàn)宋代高僧涅i帽諢筟N];西部時報;2009年
6 王曾瑜;詩意中的商業(yè) 商業(yè)中的詩意[N];光明日報;2007年
7 虞云國;“中國社會中心南移”的最早提出[N];東方早報;2010年
8 丁海燕;宋人筆記的史學價值[N];光明日報;2003年
9 呂桓宇;清明上河園之力(上)[N];河南日報;2007年
10 本報記者 董毅然;兒童讀“經(jīng)”利大弊大?[N];北京科技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泓波;《宋會要輯稿·刑法》整理與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2 李小紅;巫覡與宋代社會[D];浙江大學;2004年
3 夏時華;宋代香藥業(yè)經(jīng)濟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4 鄭迎光;宋代地方社會治安問題初探[D];河北大學;2007年
5 楊永兵;宋代買撲制度研究[D];云南大學;2010年
6 侯佳;中書舍人與北宋詩文研究[D];河南大學;2012年
7 王朝陽;宋代士人經(jīng)商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劉欣;宋代家訓研究[D];云南大學;2010年
9 張利;宋代司法文化中的“人文精神”[D];河北大學;2008年
10 石瑞麗;宋代官營工商業(yè)競價機制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燁;社會化視角下的宋代童蒙教育[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2 郭忠羽;宋代童蒙教育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3 韓穎;宋代休閑生活初探[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梅蕾;隋唐童蒙教育文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5 王雯嬌;宋代離婚婦女生活狀況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6 汪芳;宋代婦女宗教信仰與性別角色[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7 李暉;簡論宋代蒙學教育[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8 潘偉娜;宋代新編童蒙讀物初探[D];四川大學;2005年
9 高著軍;宋代家訓類著述考述[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10 秦紅梅;宋代文人音樂的審美特征[D];山西大學;2007年
本文關(guān)鍵詞:宋代童蒙教育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0102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301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