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LRT模型與3PLRT模型在瑞文標準推理測驗中的比較研究
[Abstract]:......
【作者單位】: 浙江財經(jīng)學院人文學院;江西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分類號】:G449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舒華;反應時技術(shù)和認知心理學[J];心理科學通訊;1988年04期
2 陳雪楓,張厚粲;認知速度在智力結(jié)構(gòu)中重要性的發(fā)展研究[J];心理科學;1998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同歸;劉樝;;團體依戀的概念與測量:項目因子分析方法的應用[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2期
2 黎堅;杜衛(wèi);孫曉敏;;元認知調(diào)節(jié)研究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3 魏高峽;李佑發(fā);孫曉敏;;概化理論及其在運動成績主觀評定中的應用[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4 張銀奎,李訓錦;籃球運動員運動智力的研究[J];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5 丁樹良,周新蓮;一種新的信度估計[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3期
6 熊建華,丁樹良,漆書青,戴海崎;用測驗信息量分析試卷質(zhì)量[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3期
7 羅芬,丁樹良,胡小松,萬宇文,甘登文;基于IRT若干參數(shù)估計方式的比較[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1期
8 康春花;采用MLTM作測量與認知結(jié)合研究的進一步探討[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2期
9 丁樹良,羅芬,熊建華,萬中英;項目反應理論中參數(shù)的雙重兩步迭代估計[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3期
10 譚云蘭,丁樹良,辛銳銘;基于IRT模型的BP神經(jīng)網(wǎng)絡降維法參數(shù)估計及其應用[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6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霞;管理者的職業(yè)彈性研究:結(jié)構(gòu)及其前因后效關(guān)系[D];南開大學;2010年
2 毛萌萌;引進粒計算與形式概念分析技術(shù)的認知診斷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3 潘海燕;現(xiàn)代測量理論在慢性病患者生命質(zhì)量測定量表體系共性模塊研制中的應用[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1年
4 呂曉俊;組織中員工心智模式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5 呂航;激勵與約束——對我國高校業(yè)績津貼分配制度的實證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6 孟慧;企業(yè)管理者大五人格特質(zhì)、特質(zhì)目標定向和變革型領(lǐng)導[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7 彭平;評價中心的測評有效性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8 于國慶;大學生自我控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9 蓋乃誠;國有企事業(yè)單位氣氛與員工行為關(guān)系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10 李力紅;大學生言語、表象認知風格個體在記憶系統(tǒng)中信息表征偏好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邵海;兒童表面相似性類比推理認知診斷測驗的編制與應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靜;漢語國際教師勝任力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3 周總強;武警戰(zhàn)士工作倦怠量表的編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4 屈型杰;小學生學習態(tài)度測驗的初步編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5 施黨輝;小學生自信問卷的初步編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6 李享;小學生學習焦慮測驗的初步編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7 李勇波;小學生學習偏好量表的初步編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8 聶斌;認知診斷中屬性結(jié)構(gòu)的完備性與精確性[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9 郭磊;稀疏數(shù)據(jù)矩陣條件下應用公式法估計方差分量的影響因素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徐光建;高一物理學習困難認知診斷測驗的編制[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文興;王盛增;李穗英;王凌;;體育運動抗衰老作用的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3年02期
2 王永成;馮渭宏;;對400m跑起跑反應時及分段速度的縱向研究[J];貴州體育科技;2003年02期
3 馮渭宏,劉保偉;對男子400m起跑反應時及分段速度的縱向研究[J];福建體育科技;2005年03期
4 程勇民;王躍平;梁承謀;;羽毛球運動員的反應時與競技能力[J];浙江體育科學;2006年02期
5 闞永強;徐婷;;懲罰情景對羽毛球運動員反應速度的影響[J];內(nèi)江科技;2011年06期
6 桑標;陳琳;王振;;運用反應時探究小學生情緒認知發(fā)展特點[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6年12期
7 祁樂瑛;;從“心理模塊性”分析雙語者記憶過程中母語的優(yōu)勢效應[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8 王樹明;燕成;章建成;;知覺運動技能評價過程中運動員反應速度的適宜評價指標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年06期
9 孫通;;北京奧運會抓臺式與蹲踞式出發(fā)反應時的比較[J];體育科學研究;2010年03期
10 臧運洪;劉志方;趙守盈;潘運;尚隨峰;謝其利;;大學生依戀的內(nèi)隱和外顯研究[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邵永聰;苗丹民;劉旭峰;齊建林;趙金平;范衛(wèi)華;;表象旋轉(zhuǎn)加工階段的線性區(qū)分[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2 陳西Z,
本文編號:24608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460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