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收放自如”的教學境界
[Abstract]:The existence value and teaching practice orientation of "open and close" are the urgent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tudied and solved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new curriculum.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practice, only when teachers are able to accept and release freely, can they truly highlight the students' subjectivity, promote their ow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教育教研室;
【分類號】:G420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桂世權(quán);試論課堂教學境界的藝術(shù)化[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2 胡慶芳;教師的學習特征[J];上海教育;2005年12期
3 周建民;真善美的統(tǒng)一:教學境界論[J];蘇州市職業(yè)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4 王淑華;;還學生發(fā)展個性的空間[J];教書育人;2006年13期
5 王華;;如何愛學生[J];貴州教育;2009年21期
6 秦菊香;談教師教學的熟、新、活[J];金融教學與研究;1996年06期
7 ;不要怕學生“亂說”[J];科學課;2006年02期
8 滕純;讀《教師教學專論》的幾點意見[J];河北教育;1994年Z2期
9 李彬;學生發(fā)展的動力及其徑路[J];當代教育科學;2004年23期
10 史暉;;論教學境界[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年3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郭成;郭芳;周巧;;中小學教師教學審美能力發(fā)展特點及其相關(guān)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2 熊麗鳳;;國家十一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民辦學校教師隊伍建設(shè) 民辦學校教師評價體系[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3 瀚青;;楊賢江論教師修養(yǎng)[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4 瀚青;;楊賢江論教師修養(yǎng)[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李沖鋒;;教師教學領(lǐng)導力的開發(fā)[A];提高領(lǐng)導科學發(fā)展能力暨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范麗恒;;初中教師期望對學生發(fā)展之影響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7 趙艷紅;周燕;;教師教學風格對學生學習動機的影響因素分析[A];河北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論文專輯[C];2009年
8 郭芳;;中小學教師教學審美能力的結(jié)構(gòu)及其發(fā)展特點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9 建始一中"心育"課題組;;“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功能研究”課題工作計劃(2007年9月——12月)[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10 上海電子工業(yè)學校課題組;;構(gòu)建普教、職教和諧發(fā)展的研究[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主持人 程熳;不求人人升學 但求人人成才[N];黃石日報;2010年
2 江蘇省邳州市明德實驗學校 高修嶺;新課程標準背景下教師教學行為的反思[N];學知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周波;不搞“表演”賽 看平時“講功”[N];成都日報;2007年
4 肖川 魏遠遠(作者單位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學生發(fā)展意味著什么[N];中國教師報;2006年
5 宿遷市教育局教研室 葛井井;教師教學不良習性轉(zhuǎn)變“三步曲”[N];江蘇教育報;2009年
6 新鄉(xiāng)市陵園小學校長 王愛琴;以人為本引領(lǐng)教師專業(yè)化成長[N];新鄉(xiāng)日報;2010年
7 張和忠 江蘇省金壇市華羅庚實驗學校副校長、特級教師;推進教改別忘為何出發(fā)[N];中國教育報;2010年
8 李珂;“學生發(fā)展性評價”內(nèi)容與方法出臺[N];福建日報;2004年
9 深圳市育才教育集團總校校長 曹衍清;建設(shè)適宜學生發(fā)展的評價文化[N];中國教育報;2006年
10 ;追尋中站成一棵叫做自己的樹[N];中國教育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鴻;教師教學知識的統(tǒng)整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2 林成堂;教師的感情表演規(guī)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閻亞軍;知識教學與學生發(fā)展[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王勇鵬;應得與公平[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5 王憲平;課程改革視野下教師教學能力發(fā)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冉玉霞;學校教育中的懲罰與學生發(fā)展[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楊翠蓉;小學數(shù)學專家教師和新教師教學過程中的認知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張姝;論教師的文化覺醒及其教學實現(xiàn)[D];西南大學;2011年
9 劉徐湘;論教師教學生活的智慧[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10 俎媛媛;真實性學生評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儷嘉;教師課堂理答方式對學生學業(yè)情緒的影響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2 古麗萍;教師教學思維方式優(yōu)化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3 張金泉;新課改中的教師教學評價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4年
4 張志梅;中小學教師的技術(shù)接受性干預設(shè)計[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5 李紅玲;論教學反思[D];山西大學;2007年
6 羅金鳳;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師教學行為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7 張霞;信息技術(shù)對學生發(fā)展的負面影響分析及其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8 徐祖勝;美國教師課堂教學督導的實踐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9 董瑾煒;班主任影響學生發(fā)展的個性化探索[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9年
10 吉標;新課程條件下教師教學思維方式轉(zhuǎn)向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1941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194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