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怨恨的滋生、危害及其教育干預策略
本文選題:留守兒童 + 怨恨; 參考:《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摘要】:怨恨是留守兒童極易滋生的消極情感。留守兒童的生存境遇與心理特性是引發(fā)怨恨滋生的內外因素。而留守兒童一旦滋生了怨恨,將會帶來嚴重的后果:對身心產生毒害、阻礙自身的社會化、導致道德人格扭曲以及引發(fā)攻擊性行為。怨恨所引發(fā)的負面效果要求對其進行教育干預。其策略有預防和疏導兩個方面。預防主要以發(fā)展留守兒童的心理素養(yǎng)為根本,疏導則是由教師引導留守兒童理性地宣泄怨恨。
[Abstract]:Resentment is the negative emotion that children left behind are easy to breed. The survival circumstances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re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that lead to resentment. Once left behind children breed resentment, it will bring serious consequences: toxic to body and mind, hindering their socialization, leading to distortion of moral personality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resentment require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Its strategy has two aspects: prevention and persuasion. Prevention is mainly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ical literacy of left-behind children, while guidance is directed by teachers to rationally vent resentment.
【作者單位】: 江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分類號】:G52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崗英;董倩;;我國管理心理學發(fā)展現(xiàn)狀探索[J];人力資源管理;2011年02期
2 王德慶;海明威小說悲劇藝術初探[J];外語學刊(黑龍江大學學報);1991年05期
3 李俊峰;宋廣文;;試論心理學研究的人文關懷取向[J];心理研究;2008年02期
4 孟娟;;波蘭尼的知識理論及其心理學意義[J];心理研究;2008年06期
5 劉玲;王欣;;馬斯洛需要層次論在整體護理中的運用[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年22期
6 馬德普;;價值問題的復雜性與“普世價值”概念的誤導性[J];政治學研究;2009年01期
7 張海波;童星;;公共危機治理與問責制[J];政治學研究;2010年02期
8 張定紅;;淺談信息類型與傳播效果[J];新聞世界;2010年07期
9 李文竹;;道德與法的博弈——論人肉搜索第一案中的隱私權保護[J];新聞世界;2010年08期
10 彭雷生;高校青年教師的心理壓力與調適[J];培訓與研究(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杜漸;譚曦;吳朝陽;張杰;張靖;孔軍輝;;大學生學校歸屬感與心理健康的關系[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于鳳花;李明;;人本主義關于孤獨感的理論探討[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3 吳克明;;網絡文化的政治哲學審視[A];地方政府發(fā)展研究·第6輯[C];2011年
4 賈艷飛;孔令龍;;城市社區(qū)生活廊道構建研究[A];轉型與重構——2011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陳妍;;基于農民行為心理的村莊規(guī)劃設計思考[A];轉型與重構——2011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朱軍;;國家繁榮的標志:多元化下的價值統(tǒng)一——轉型時期政府塑造社會認同感的職能研究[A];政府創(chuàng)新的理論與實踐[C];2006年
7 歐陽國華;;基于分子生物學的快感人假設論綱[A];2005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精選論文(第二部分)[C];2005年
8 鄭國鐸;;對馬斯洛學生主體性思想及其活動論的評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9 李長偉;韓鐘文;;淺論康德的實踐教育學[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10 陳堅;連榕;;心理健康標準三維層次模型探析[A];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年會(第三卷)[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郝文斌;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證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胡文輝;語言評價理論的價值哲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劉衛(wèi)先;后代人權利論批判[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4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5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初春華;黨的群眾工作心理層面的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金世余;我國中小學音樂校本課程開發(fā)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馬永俊;現(xiàn)代鄉(xiāng)村生態(tài)系統(tǒng)演化與新農村建設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7年
9 梅祖蓉;歷史,,文化與人格[D];武漢大學;2010年
10 朱德友;高校教師激勵機制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屈怡;湖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yè)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呂海霞;人性化設計理念在食品包裝設計中的體現(xiàn)[D];河北大學;2009年
3 葉宗玲;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小型私營企業(yè)誠信問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4 李琴;基于消費心理訴求的品牌服裝“女性化”傾向設計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5 王文斌;體驗性兒童玩具設計應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6 劉曉玲;中西“離家”童話的一項認知語言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付暉;保健型園林營造探析[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0年
8 吳春茜;人性的守候[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楊琳;浙江農戶森林保險需求意愿分析[D];浙江農林大學;2010年
10 杜娟;論公務員的自我實現(xiàn)[D];湘潭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方燁;;我國農村1000萬留守兒童狀況堪憂[J];社會工作;2005年02期
2 羅宗祺;;愿關愛留在每個孩子身邊——來自江西省全南縣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J];理論導報;2005年05期
3 黃曉慧;;關于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06年10期
4 宋振遠;陳曄華;熊潤頻;;讓“留守兒童”走出“三缺”困境[J];農家之友;2007年07期
5 歐陽超英;;宿遷市實施留守兒童關愛工程的實踐與思考[J];基礎教育參考;2007年12期
6 呂守東;;對“留守兒童”教育的思考[J];希望月報(上半月);2007年12期
7 韋紹健;黎容;;多給“留守兒童”一些關愛[J];中小學校長;2007年05期
8 鄭銀杏;;“留守兒童”心理現(xiàn)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華章.教學探索;2008年02期
9 鐘招英;黃益秀;;為留守兒童打造和諧家園[J];學前教育;2008年Z1期
10 文先松;;附: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藍天[J];教育藝術;2009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那個沒有人管的夏天”——貴州B鎮(zhèn)留守兒童暑期生活研究[A];第二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胡曉旭;;淺談圖書館在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問題中的積極作用[A];現(xiàn)代圖書館服務:浙江省圖書館學會第十一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岑怡;;隔代監(jiān)護與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的問題研究[A];“和諧發(fā)展與貴州小康社會建設”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曹娟;;黔東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留守兒童基本生存狀況調查研究[A];“和諧發(fā)展與貴州小康社會建設”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黨云皓;;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現(xiàn)狀調查[A];經濟策論(上)[C];2011年
6 陳明;;加強留守兒童教育管護工作 構筑預防留守兒童犯罪屏障--石泉縣全面構建預防留守兒童犯罪長效工作機制的調研報告[A];建國60年陜西教育30年法制建設理論研討會獲獎論文[C];2010年
7 戴洪偉;;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廣西自治區(qū)龍州縣調研報告[A];中國社會科學院黨校第33期進修班中國社會科學院黨校辦公室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邊境地區(qū)國情調研文集(第6集)[C];2009年
8 鮑敏青;;關愛農村中的孤島——留守兒童——赤興中心小學關愛留守兒童報告[A];江西省宜春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和諧”征文活動論文集[C];2011年
9 劉書越;;河北省農村留守兒童科學素質調查研究[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08《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論壇暨第十五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文集[C];2008年
10 張曉亮;潘昌榮;;探索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科學發(fā)展的新路子[A];“建設鄱陽湖生態(tài)經濟區(qū),探索科學發(fā)展新路子”理論征文活動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蔡毓玲;誰來托起他們的“明天”[N];德州日報;2008年
2 本報記者 周靜邋實習生 季節(jié);留守兒童需要更多的陽光雨露[N];貴州日報;2008年
3 記者 婁辰;貴州4教師“一米陽光”托管留守兒童[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4 陳波;水尾鎮(zhèn)著力關愛留守兒童[N];瀘州日報;2008年
5 記者 孫明君;留守兒童心理拓展訓練營在我市啟動[N];佳木斯日報;2008年
6 程浩 許慶勇 本報記者 洪敬譜;老師“媽媽”為留守兒童送親情[N];中國消費者報;2008年
7 林金炎;關注留守兒童[N];潮州日報;2008年
8 通訊員 董盛先 黃歡 畢朝暉;英山縣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經驗在全國研討會上交流[N];黃岡日報;2008年
9 符成生 李莉 梁劍鋒;點亮留守兒童的“心燈”[N];宜春日報;2008年
10 本報記者 吳貽伙;安徽400萬留守兒童存在“五缺”[N];檢察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誼;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年
2 趙苗苗;貧困農村地區(qū)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健康差異及影響因素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3 劉德林;學生怨恨及其教育干預[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4 徐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周瀟;勞動力更替的低成本組織模式與階級再生產[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6 范方;留守兒童焦慮/抑郁情緒的心理社會因素及心理彈性發(fā)展方案初步研究[D];中南大學;2008年
7 甄志平;體育與健康教育對中學生心理健康干預的實驗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4年
8 葉小紅;幼兒自控能力發(fā)展與培養(yǎng)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趙娟;初中代數(shù)學習困難生認知特征及干預措施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4年
10 李迎春;中學生道路交通事故危險因素及干預效果評價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永春;商丘市農村留守兒童權益保護問題的調查報告[D];蘭州大學;2010年
2 王淑芳;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及其與依戀應對方式的關系[D];河南大學;2010年
3 楊帆;河北省農村留守兒童生存與發(fā)展問題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4 潘瑜;貴州省凱里市灣水鎮(zhèn)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調查[D];貴州大學;2010年
5 宋晨輝;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權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6 郭津;新農村建設視野下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0年
7 趙越;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翟繼輝;黑龍江省邊境地區(qū)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狀況實證研究[D];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2010年
9 黃新;農村留守兒童犯罪的調查與思考[D];湘潭大學;2010年
10 李瑩;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權利保護初探[D];吉林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9915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991581.html